APP下载

老工厂变身博物馆“珍珠”链

2020-12-30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0年46期
关键词:展示馆苏州河珍珠

刘朝晖

原福新面粉一厂厂房及仓库。摄影/沈琳

苏州河两岸,曾经万商云集,舟楫往来,工厂林立,创造出了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的无数个第一。这里是中国近现代工业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上海的工业化进程,正是从苏州河开始的。两岸既有十里洋场的繁华,也有市井弄堂的琐碎,见证了魔都的历史和变迁。

伴随着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苏州河两岸成为我国近代以来传统工业文明兴衰的一个缩影,经历了从江南的乡野到工业要地,从繁荣辉煌到涅槃重生的风雨历程。如今,这些上海近现代工业遗存,被大量的改造成为了文化园区、博物馆、展示馆,传统优秀建筑也得到了保留与保护。尤其是在岸线长达21公里的普陀区,沿岸更是云集了20多家相关的博物馆和展示馆。

苏州河市区两岸岸线的贯通,不仅让上海市民收获了一段风景优美的滨水公共空间,同时也将沿岸的这片天然的“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串成了线。漫步苏州河岸边,人们可以从这些如珍珠项链般串成的“博物馆长廊”中,寻觅到当年上海传统工业遗留下的浑厚历史人文底蕴,品味关于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回忆。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 

在丹巴路游船码头的对面,就是在上海眼镜厂的旧址上建成的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展示馆分室内、室外两大展区,其中室内展区以常设的历程主题展为主,室外展区以大型机器、场景复原和雕塑作品等为主。想用短暂的闲余时光一览苏州河工业文化的历史遗韵,这里是最好的去处。

展示馆入口处复原了一座建于清末的阜丰里里坊门,这是根据中国第一家民族机器面粉厂——阜丰机器面粉厂1904年为工人建造的里弄(集体宿舍)的里坊门复原的。这里复原的阜丰里里坊门的门额原在阜丰里临莫干山路的两个里坊门之上。其中两块“阜丰里”门额为有百余年历史的原物。阜丰里里坊门门额为花岗岩石质,外缘雕刻有一圈回字纹,回纹内四角雕有四个蝙蝠,寓意四面来福,中间为浮雕的“阜丰里”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据悉,这两块门额是多年前地块动迁时热心人士从拆房现场抢救回来的,复原里坊门所用的红砖,虽不是阜丰里的原物,却也都是建馆时搜集过来的类似材质、相似年代的老砖,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的“原真性”。

在室外的一间玻璃房中展示的一台重达数吨的清花机头,由英国普拉特兄弟公司于1920年生产,原是苏州河畔某纺织厂的生产设备。在另一间玻璃房中,也有一件庞然大物,这台海力斯胶印机,由美国海力斯塞勃德公司制造,由上海印钞有限公司捐赠,至今机身的“HARRIS”金色名牌还闪闪发亮。这台机器曾为国民政府的中央印制厂上海厂钞票印制的主力设备。新中国成立后,印制厂先后更名为上海人民印刷厂、国营五四二厂、上海印钞厂、上海印钞有限公司。而这台胶印机便是上钞公司第一、二、三、四套人民币印制的主要设备,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退出生产领域。展馆后方绿地的玻璃展厅内,有一个重达20多吨的庞然大物,这是由“化工大王”吴蕴初购自美国的氢气压缩机,具有上百年的历史,极具视觉冲击力。

室内展馆的展品均十分珍贵而鲜活,将老上海工业文明进程如画卷在眼前一一展开。一楼为序厅,以机器场景复原、大型油画、多媒体视频片等形式展示了“苏州河·前世今生”、“苏州河·工业遗产”等内容。二楼为苏州河工业文明的历程展厅,以历史为时间轴、以苏州河为空间轴,通过近两百件实物和大量的图文资料,展現了自上海开埠至今苏州河沿线工业文明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

从上世纪初叶开始的几十年间,民族工业在苏州河畔萌芽、孕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中国最早的纺织、面粉、化工等民族工业在这里起步,涌现出了“棉纱大王”“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味精大王”吴蕴初、“火柴大王”刘鸿生等众多民族企业家。仅仅普陀区范围内的苏州河沿岸线就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工厂,如印染厂、化工厂、机器厂、印刷厂、无线电厂、制药厂等等,他们在上海乃至全国工业经济史上创下了众多的最早、最大、最全、最先进等纪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苏州河沿岸大小工厂多达1914家,形成门类齐全、装备精良、质量优良的整体优势。有不少产品荣获世博会奖状,如大有余油厂的松鹤牌植物油,泰丰罐头厂的双喜牌罐头,福新厂的宝新牌面粉,天厨的佛手牌味精,华生电器厂的华生牌电扇……

据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知晓的沿岸工业遗址50余处。包括达丰染织厂、丰田纱厂等纺织印染业14处;天原化工厂、江苏药水厂等日用化工业11处;华生电器厂等机电制造业5处;另有英商煤气公司(大英自来火房)、闸北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福新面粉厂、上海啤酒厂、上海印钞厂、上海造币厂、中华书局澳门路印刷所、江南造纸厂、白礼氏洋烛厂、英美烟草公司、华丰搪瓷厂等其他类型20余处。

漫步在展示馆中,这些工业遗产,仿佛每个细节都在开启对于历史的追溯,潜移默化地唤起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奋发图强、不屈斗争的民族精神。

上海商标火花博物馆

在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附近,顺便要提的还有一座上海商标火花博物馆,原来是上海火柴厂的厂址,坐落在苏州河北岸河畔长风生态商务区一号绿地内,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商标火花为主的专题博物馆。

上海商标火花博物馆。

上海火柴厂原为由日商建于1923年的美光火柴公司,后被美商兼并。解放后该厂改为国营,1966年定为上海火柴厂。洋火的侵入,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有识之士,许多民族工业实业家纷纷创办火柴厂,与之抗衡。其中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是被国人称之为“火柴大王”的刘鸿生,他在上海组建规模宏大的大中华火柴公司, 下辖上海、苏州、镇江、九江、汉口等地七家分厂,开展规模生产,打破了“洋火”一统中国的局面。星转斗移,时过境迁,火柴工业已成为“夕阳工业”。2004年上海新民晚报以《千人大厂变成八人小组》为题,报道上海火柴厂无奈地关闭大门。

商标火花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火柴盒”和“火柴棒”立柱作为建筑的造型,它还保留了原上海火柴厂的锯齿形厂房。博物馆共有三层,分别用来展示商标物品、商标发布和提供餐饮服务。馆藏有中外火花20余万种、700余万枚,老商标包括酒、烟、电影、海报等10余万种、300万余万枚,极具研究和欣赏价值,其中就包括了荣氏家族申请的第一个商标。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外墙有一面300多平方米的火花壁画,用玻璃彩色马赛克精心烧制而成,堪称“火花”之最。1940年2月,刘鸿生创立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在浙江萧山的临时工厂遭日本侵略军焚毁。同年底,在浙西龙游设厂恢复生产,并使用龙游火花。这面壁画就是复原当时的龙游火花,不仅以龙为图案,而且标有“龙游”地名,有“请用国货”和“大中华火柴公司”字样,已成为苏州河文化长廊标志性景观之一。

上海造币博物馆。摄影/沈琳

上海造币博物馆

苏州河第五湾的名字很奇特,叫造币厂湾,这是因为这里历史上曾有一座远东第一造币厂上海造币厂而得名。1920年,上海金融界建议政府在上海建一造币厂,自制银币及其它硬币,以统一币值。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后便派员筹建,厂房建筑构造、机器设备均仿照美国费城造币厂的模式兴建。上世纪30年代时,上海造币厂曾日产银币 40 万枚,是当时中国规模第一、远东第一流的造币厂。

上海造币厂现存的主楼是一幢巴洛克式风格的古典建筑,现在成为了上海造币博物馆。博物馆内整理展出了建厂90多年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钱币产品、模具、设备、造币工艺和流程等大量的档案馆藏珍品,还有美国已故著名钱币收藏家霍华德·富兰克林·包克先生所捐赠钱币藏品,其中有闻名遐迩且存世极少的两种“金本位币”。

这里陈列的钱币产品,包括流通币、金银纪念币、普通纪念币、纪念章、获奖产品及当代造币工艺等,甚至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展品中还有工艺美术师制作的原始图稿、油土浮雕、石膏型、手雕工作台、制模工具和纪念币、纪念章模具及手雕工具等。这些展品见证了百余年来中国造币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飞跃。

上海纺织博物馆。摄影/沈琳

上海纺织博物馆

在苏州河潭子湾的南面,坐落着上海纺织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纺织博物馆的原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机器纺织企业,即1878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创了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新纪元。

纺织博物馆门前的雕塑“纺织魂”,宛如一架巨大的织布机,融合了原始手工纺织和近代动力纺织的元素。脚底下的青石板路上,则镌刻了1771年以来的上海纺织企业名录。整个博物馆以蜡像3D画以及多媒体手段,生动演绎了上海纺织业六千多年的产业历史和文化。在展厅里展出的3000多件大小纺织业旧物,有的来自民间寻访,有的则依靠社会捐赠,其中最古老的织物是西汉时期人们在丝绸之路上所穿的汉服和胡服,当然只剩残片。

除了汉服和胡服,纺织博物馆内有“有看頭”的东西还有不少。比如来自金山朱泾的老织布机。据说这台清代老织布机五代相传,博物馆专家四顾茅庐才说服那家后人割爱。此外,周信芳、俞振飞等老一代京昆名角穿过的戏服,蟠龙纹蟒的戏服不少都用上了真金白银,虽历时经年但依然如新。最珍贵的展品,当属航天英雄翟志刚穿过的航天训练服,其中有些关键材料就是上海纺织业的大手笔。

上海纺织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一段反帝、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悲壮历史。当年的五卅运动,就是从日本纱厂的工人大罢工开始,后来顾正红烈士牺牲的地方,就是曾经的豫丰纱厂,后来的国棉二厂,在这个旧址,如今已经建成了顾正红烈士纪念馆。

上海解放后,上海纺织更是挑起了国民经济支柱工业的重担,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次次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纺织工业敢为人先,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调整、转型的艰难历程。昔日的母亲工业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后,走“科技与时尚”的高端纺织发展之路,以全新的面貌回归到世人面前。

让工业遗存为城市文化添彩

除了上述的这些博物馆,苏州河沿岸的工业遗存还有很多很多。走过这些记载着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历史的地标,观众们看到的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文化的缩影,重温的是通过发展实业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国梦想。

去年上海两会期间,刘毛伢、陈春兰、黄春华等委员认为,在上海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苏州河文化”的品牌。他们建议,应争取将苏州河沿线工业文化遗产打包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河两岸有着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刘毛伢说,至今苏州河两岸还保留有不少工业厂房、工人及资本家住宅、工人革命运动遗址等各种类型的工业遗产上百处。其中,现存的工业厂房就有信和纱厂、阜丰机器面粉厂、福新面粉公司、申新九厂、上海啤酒厂、上海减速机械厂、中央造币厂、中华印刷厂、江苏药水厂、上海火柴厂、上海被服厂、上海麻袋厂、上海葡萄糖厂、上海化学试剂总厂、天利氮气制品厂、上海印染机械厂等老厂房旧址。

在去年6月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提案专题座谈会上,刘毛伢着重为“申遗”呼吁。他认为,现在苏州河两岸工业遗存分散在各区,需要形成一种“拳头产品”。“比如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博物馆,上海完全可以建立。”

市文化旅游局对此表示认同,相关负责人说,将发挥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优势,推动苏州河沿线旧厂房、旧仓库等空间的艺术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造,支持、助力苏州河沿线工业遗产打包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展示馆苏州河珍珠
“小珍珠”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为了喝到珍珠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鄞州区非遗展示馆
扬州特色农业展示馆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苏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