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伦理审视

2020-12-29苟奎奎

大经贸 2020年7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

苟奎奎

【摘 要】 全媒体时代,人人成为信息传播者,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颠覆了以纸质媒体为主的传播模式,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以突破道德底线的网络暴力现象最为严重。本文以全媒时代为背景,以“江歌被杀案”为个案,对案件所反映出的伦理冲突及其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为网络环境环境的净化带来一些建议,并提出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全媒时代 网络暴力 伦理审视

一、全媒时代的网络暴力及伦理冲突

(一)全媒时代的网络暴力的表现

全媒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模式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人人都可以通过移动超级终端拥有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平等参与信息生产与交流,拥有话语权,分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影响网络舆情,甚至形成网络暴力。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在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网络言论而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行为[1]。网络暴力在性质上可分为“非理性人肉搜索”和“网络谣言”两种形式。在“江歌”案中,网友因为想要帮助江歌母亲“伸张正义”,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刘鑫进行人肉搜索,并公之于众,对当事人带来伤害,正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网络谣言,顾名思义,是不法恶意者编造的虚假言论和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通过网民传播,严重伤害了网络群体之间的信任感。是虚假的言论,是由不法者恶意编造,网民成为被利用者,谣言伤害了网民群体的相互信任感。在“江歌”案中,网民对刘鑫信息的泄漏,以及不明真相的傳播各种谣言都是网络暴力的体现。

(二)全媒时代网络暴力的伦理冲突

1.“伸张正义”与“侵犯隐私”的冲突

全媒体时代,在实现数据信息的公开与共享的同时,“侵犯隐私”与“伸张正义”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在“江歌案”中,由于无法联系到刘鑫,江歌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将刘鑫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而很多网友为了“伸张正义”,对刘鑫进行骚扰,通过网络暴力对刘鑫进行“人身攻击”,对刘鑫及其家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从伦理学角度来,我们同情江歌的母亲,但网络暴力给刘鑫一家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小觑。不得不承认的是,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友在为江歌“伸张正义”,将刘鑫的信息发布到网络时,却忽视了对刘鑫隐私的侵犯,但我国可能还没有十分健全的法律来规范,所以,即使在全媒时代,我们也应该在网络上保持理智,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这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一种意识与手段。

2.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中的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随着媒介的融合,在媒介权力格局中个体是有权利、有机会、有渠道发表言论和主张,全媒体让公民更便捷的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性,使网民在网络空间没有束缚,这也让网民意识到没有了现实社会中的限制,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故意忽略和选择性遗忘其在虚拟空间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以来,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也对现实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全媒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由全媒体的时代特点决定

1.“全息”媒体。当下媒介传播形式不断丰富,更加多元和深层次化。图文、音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发展更加完善化,声光电等各种全息媒介,突破了各种产品之间的技术壁垒,使人们深度卷入,信息可以在各种介质之间进行高效的传播,新的技术环境在给媒体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信源的多种多样也导致信息的爆炸,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而传播的各种信息就会引发网络暴力。也正是因为媒介的多种多样,“江歌”案一夜之间在网络上传的人尽皆知,导致全面民围观,产生网络舆情,成为网络暴力爆发的根源和基础。

2.“全程”媒体。 “全程”描述的是媒体的无界化,信息传播逐渐突破时空的局限,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被现代网络技术捕捉、记录并保存,无时无刻不在的媒体也让事件公开化、透明化,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所有环节,全部都在传播链条之中。“江歌”案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也正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事件发展的每一步都会产生不同的舆情,网友对事件的密切关注不断地影响事件的发展及其方向,从“江歌案”到“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事件,网友在不停转换的舆论中,各抒己见,难免产生争执,引发网络暴力。

(二)由虚拟空间引起的群体极化效应影响

群体极化最早由美国学者詹姆斯·斯托纳提出,是指群体成员本具有某种态度倾向的观点,经过互动之后群体的态度和观点会比讨论之前成员个体态度的平均值更趋向于极端化。简单地说,若群体内成员的观点原本比较积极,在经过交流与讨论之后,观点就变得更加积极,反之亦然。这就是群体的特点,愤怒和伤心的情绪可以互相传染。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别人情绪或者观点的干扰,从而失去了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易怒,极端情绪出现在网络平台时,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这种情绪蔓延得十分快,一度达到失控地步,导致网络谣言向网络暴力演变[2]。对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和伤害。

三、全媒时代网络暴力治理对策

(一)主流媒介及时、即时舆情引导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在社会各种热点事件的冲击中,首先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坚持主流舆论思想阵地。其次,要顺应新媒体发展态势,转变传播策略,充分发挥主流舆论宣传优势,增强自身政治引领地位,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另外,主流媒体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让主流思想深入民心。

(二)加强公民互联网法治思维

1.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虽然我国加大了对网络舆论保护和规制的力度,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此国家应该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完善舆论监督体系,对网络暴力施暴者追究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保护被施暴者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恶意发表网络暴力和不实言论的人,违法必究,追踪到底。

2.是处理好用网和治网的关系

自媒体在拥有言论自由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媒体人的责任和义务。过去网民把自己隐秘起来,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子,在网上肆意妄为,却不用承受一丝责任。但法治社会,暴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武器,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加快网络立法,维护网络秩序,进行上网的实名制,进行事后追责,惩罚参与暴力言论者的不良行为,不能让互联网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避难所”[3]。并对允许发布网络暴力的平台进行规范,不让平台成为网络暴力的土壤。因此,要严格把握网络传播的内容,不断提升对网络事件的分析,规范网上用语规范,明确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4],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3.是加强媒介素养,从娃娃抓起

提升公民媒介素养,从孩子做起,提升网络原住民一代在虚拟空间的文明道德水平。

在缺少伦理道德的虚拟空间,人们只能依靠主观行为意识来传播。因此国家要加强网民的道德宣传[5],培训网络伦理课教师,在学校或社区开设文明上网的课程,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举办网络暴力危害的讲座,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带来的情绪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学会文明上网,教导他们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精神,尊重事件的客观真相,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本着尊重事实和尊重人格的原则,争取人人做一个学法,懂法,用法的有道德的网民[6]。

结 语

人们常说网络发达了,网络文明还很远。现在我国有八亿多的网民,如果不提高这些网民的素质,让他们随意在网上畅所欲言,滋生网络暴力,必将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干扰了正常的信息机制,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人们自杀推动力之一,要把网络暴力这堵无形杀手的墙推翻,政府必须要增强网民的道德规范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第19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导,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向社会传播各种正能量,感化和引导群众往积极向上的言论方向发展,淡化社会矛盾,把社会舆论风气引入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安利梅,从网络暴力谈网民道德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93

[2] 毛向樱.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治理之策[J].人民论坛 2017(7):78~79

[3] 杨嵘均.网络暴力的显性歧视和隐性歧视及其治理――基于网络暴力和网络宽容合理界限的考察[J].学术界·学科前沿2018(10): 105~106

[4] 林爱珺,网络暴力的伦理追问与秩序重建[J]暨南学报2017(4):112~114

[5] 左月,孫乐怡.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治理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9,39(02):121-124

[6] 刘绩宏.网络谣言到网络暴力的演化机制研究[J].当代传播2016(3):83~85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
浅析新媒体舆论监督现状及对策
“网络暴力”
大众传播视域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中国的网络政治学简论
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影响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