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0-12-29蒯正明谢小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蒯正明,谢小飞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文化,而没有文化的产生和进步,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谈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推进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在经历过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既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又注重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国家主导,多元共治的新型的文化发展体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指引人民实现自我解放的理论武器。从中国近代历史上看,中华文化正是在吸收、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后才发生根本转向,逐步焕发生机活力的。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势所必然。在经历过一系列挫折和失败之后,中国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器物文明是不够的,必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尤其要从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开启民智。1915 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一场旨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全面效仿西方文化。而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将新文化运动从初期倡导的西方思想文化启蒙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启蒙运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经五四运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向。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伟大斗争中逐步形成了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支撑,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2]为了推进新中国文化建设,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布新”和“除旧”两个方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文化建设中指导地位。(1)“布新”。“布新”就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对此,1951 年2 月,中央就印发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决定》指出:“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必须极大地加强起来。”[3]122之后,又相继发布了《中央关于学习斯大林著作的指示》(1952)、《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高级干部学习斯大林著作情况的通报》(1953)等党内法规制度,推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同时,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1952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示》规定在高校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1952 年9 月,中央专门又发布了《关于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指示》对高等、中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的培训、选拔等作了安排。1953 年2 月,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小学教师政治思想教育的指示》,《指示》对小学教师的思想教育作了相应的要求。(2)“除旧”。“除旧”就是肃清旧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如1951 年对《武训传》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的批判。通过对错误思想的批判,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主导地位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文化建设中指导地位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注重促进文化的多样发展。1956 年4 月28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这个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4]1957年1 月27 日,他在主持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进一步肯定了 “双百”方针,指出:“这个方针,我看还是对的,是合乎辩证法的。”[5]69不过,他也强调坚持“双百”方针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5]70。遗憾的是,在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受“左”倾主义思想的影响,“双百”方针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文化专制主义,人们的思想被牢牢禁锢,文艺生产被高度程式化与政治化,这不仅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人为肢解、歪曲。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也都强调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中就强调:“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6]145他明确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6]225。当然,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也不代表文艺可以脱离政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双百’方针,是完全一致的”[6]256。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价值观混乱,精神污染等问题,邓小平指出:“有些人把‘双百’方针理解为鸣放绝对自由,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7]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文化新要求,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认为这是坚持“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进入21 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特征,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8]此外,他也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9]。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0]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11]他还强调:“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11]在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文化作品,如《激荡四十年》等大型纪录片;《建军大业》《永远的战友》《共产党人刘少奇》等影视剧,都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既有效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又推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的整体。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双输”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曾出现意识形态泛化,对文学作品动辄上纲上线的问题,其结果不仅阻碍文化自主发展的空间,也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曾出现崇尚“绝对自由”,而排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不良现象,甚至有些文化作品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主流化”,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其结果不仅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也严重损害了文化作品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尊重为文化发展特殊规律,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理念和价值追求,文艺创作理应坚持这一创作导向。对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45 条也明确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12]1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1953 年周恩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讲话中就强调,“文艺就必须首先歌颂工农兵中间的先进人物”[13]132,他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的生活,要“与劳动人民共呼吸,深入群众的斗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打成一片”[13]133。1956 年8 月,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强调文艺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14]1957 年3 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倡知识分子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和群众做朋友。“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5]107不过,后来随着“左”倾文艺政策的实施,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导向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这不仅表现为文艺作品被高度程式化和单一化,而且大批知识分子遭到错误批判。

改革开放以后,文艺政策“左”倾主义思想得到纠正。在吸收经验教训基础上,邓小平强调:“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6]212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明确文艺发展方向,而且将之上升为新中国文艺发展需要坚持的根本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15]159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16]的原则,强调要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实践中看,这一时期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艺创作数量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各种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实施,有效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014 年,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也进一步强调这一思想。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2016 年,全国文化事业费770.69 亿元,比2011 年增长96%;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9 亿册、新增藏量6 275 万册、总流通人次6.6 亿次,分别比2011 年增长40.8%、57.4%、73%。”[17]

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部抛弃,而应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纳入现代化的时空节点,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又决定中国不可能也无法完全因循和复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18]27-32在经过“迷茫”“试错”等一系列尝试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道路,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审视、反思、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继承中华文化中内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质、“和而不同”的理性思维;“重德修身、追求崇高”的道德追求等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为自己追究的价值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明确提出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41 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2]10-11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在指出“双百”文化方针的同时,也明确提出“古为今用”的文化发展方针。1956 年党的八大的决议也指出:“对于我们过去和外国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必须加以继承和吸收。”[19]但后来随着“左”倾主义思想的滋长,传统文化遭到过激地批判。在声势浩大的破“四旧”运动(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中,全国各地大量文物、文化遗址、古建筑等都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被简单对立,儒家及孔子便作为“封资修”的典型代表而遭到猛烈批判,甚至试图与之进行彻底“决裂”。在这其中对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批判尤其猛烈。“批林批孔”运动彻底否定了孔子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遭到严重扭曲。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了“古为今用”的文化发展方针。邓小平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5]69此外,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公平”“尚德”“求实”等基本精神的重要性,他还借用中国先秦典籍《诗经》中“小康”一词来描绘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15]159-160在具体实践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除了强调“五爱”的基本要求之外,还提出培育“四有”新人,强调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倡导诚信守约的道德规范。”[20]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重诚信”等价值观都得到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这一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主要表现为:一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二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生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等基本精神;三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1]164为此,他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1]164为了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21]1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道德精髓的时代传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传承和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着手建立了党对文化领导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建立文化群团组织体系。早在1949 年7 月,在党的领导下就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是建立了政府系统的文化组织。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下设文化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管理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工作。1949 年10 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郭沫若被任命为主任,沈雁冰(茅盾)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三是建立党对文化领导的组织体系。设立了党内主管文化的组织机关——宣传部。1949 年11 月1 日,陆定一在给毛泽东的请示报告中就拟定了中宣部的机构组成,包括政治教育处、时事宣传处、研究处、干部处、解放社、秘书处[22]。1951 年2 月,中共中央就专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明确指出:“必须将目前各级党委宣传部机构残缺不全和工作范围狭隘的状况,予以改变。”[3]75《指示》还特别规定:“各级宣传部长应是党委委员或常委之一。”[3]79

总的看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党的统一领导下由宣传部门、政府机构和文化团体组成文化体制结构。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文化管理体制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党和政府控制着资源,并依靠政治权威和强制力手段,对文化生产和消费进行统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应该说,这种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对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陷,表现为:一是政府管制太多,抑制了社会团体、个人兴办文化事业的可能性;二是文化单位依赖于政府,其创作的产品很少考虑市场需求,不利于激发文化生机和活力。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管理体制遭到严重冲击和破坏。1967 年1 月,文化部领导机构全部瘫痪,被造反派夺了权。1969 年9 月,文化部的全部人员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等地劳动。中央文革小组掌握文化领导权,文化管理形成了高度专制化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体制改革也被提上了议程。在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体制转换,实行承包责任经营等一系列措施之后,1988 年文化部等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表明文化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得到进一步确认,为发展文化市场奠定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更加明确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23]587进一步提升了改革文化体制的重要性。之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3]714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六大之后,文化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1 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3 479 亿元,占GDP 比重达2.85%。”[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在深化全面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总的看来,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先行。为系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发布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搭建起文化体制改革的“梁”和“柱”。在具体的法规制度方面。二是做优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 年1.81 万亿元增加到2016 年3.03 万亿元,首次突破3 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07%,首次突破4%。”[25]三是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强调:“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6]212通过努力,在实践中基本形成了政府与民间并举,引进与输出并重,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截至2017 年底,我国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26]

最后,笔者需要指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经验是多方面,不限于本文所提出的四点内容。比如传承好革命文化,推动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其中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以及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注重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27]17-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三者不是割裂的,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