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之有道,方能学有所获

2020-12-28张妤赵丹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讲解员火山月饼

张妤 赵丹

“游山西就是在读历史。”2020年10月19日至23日,《山西教育》举办的采风活动如期举行,恰逢大同市中小学生“游山西·读历史”研学实践活动第四期开营。本刊记者跟随大同一中的初二学生分别走进了土林、火山地质公园、绿康源有机农场。学生们在“快进慢游深体验”课程模式引领下,驻足“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远望世界上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探寻有机蔬菜的秘密。三天远足,两天拓展,把远古与现代连接,孩子们收获颇丰。

穿越土林:发现“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

大同土林是目前华北地区唯一的土林景观,占地面积约2700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密集而又错落有致的奇异形体。这里诡异迷离的地貌,勾勒了原始粗犷的“古堡”,构筑了这神秘的殿堂。大同土林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在地质地理学上显得弥足珍贵。

刚刚进入土林,大家就被两只呆萌可爱的骆驼吸引,她们是妈妈大豆豆和孩子小豆豆。学生们在讲解员付炳华老先生耐心细致的讲解中了解了骆驼的特点、习性后,便兴致勃勃整齐有序地拿起萝卜缨子为骆驼大小豆豆“送餐”,体验了一把喂食的乐趣。

深入土林,挺拔的土柱、绵延的土墙上,黄、白、红色在不同光照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幻,时而金光闪闪,时而红若火焰,时而黛如深渊,时而白如霜田。放眼望去,土林的奇特令人眼花缭乱,褶皱、沟壑、洞穴、断崖、高柱、长墙无序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魔幻多变的世界,有的连绵不断,如远古长城再现;有的独居一处,恰似隐士休闲;有的则三五成群,如古堡森严。

付炳华老先生带着上百名学生边走边讲,从土林的形成讲到土林“成年”直至“暮年”的不同状态和特点,讲解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在自由活动时,付老先生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一群学生团团围住,付老仿佛成了他们的“百科全书”,有着他们想知道的关于土林的一切。当老先生拿出手机让学生们欣赏航拍的土林景观时,在一声声惊叹中,学生们记住了这个世界奇迹,记住了属于家乡的“国宝”。老先生鼓励学生:“有些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还需要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专家学者的时候,再回来给我讲一讲。”

据了解,讲解员付炳华在土林工作仅两年时间,所讲内容中涉及到的具体数据都是自己去图书馆、科研院所等机构专门核实后才给学生们讲解的。“我不是专业教师,讲得也不一定好,但我一定得给孩子们讲对的。”师者如斯,必能“研”有所获。

大同土林是黄土高原上的奇迹,让绵软散漫的黄土凝聚起来、站立起来,形成奇特的黄土土林,显示了黄土高原的坚韧与刚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有着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一位忙着用画笔记录土林的学生感叹道。

本次研学中,学生们每人一本研学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每项活动的研学目标和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和提出的问题,边走边学。比如,为什么羊群喜欢在土林土柱下觅食呢?土林的土层由几种颜色几个层次组成?是什么原因让土林成為“不毛之地”这样的学习条理清晰,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土林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真正做到了“研”之有道、“研”而得法。

《大同土林保护条例》已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信在未来几年,属于这片热土的、种在研学学子心中爱家乡的种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遇见火山:揭秘地质构造运动史

走出土林,驱车一小时,便来到了大同火山地质公园。

火山喷发的是火吗?登上观景台,你认识了哪几座火山?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火山?带着问题和目标,学生们开启了探究火山之旅。

省委书记楼阳生说:“游山西,就是在读地质构造运动史。”大同火山群,是世界上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板内裂谷系火山群,记载着大自然运动的神秘历史,被誉为“东亚大陆稀有自然遗产”和“火山地质博物馆”。目前已知的火山锥有30多座,每座火山都依其不同的形态或神奇的传说而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金山、黑山、昊天山、狼窝山、老虎山、双山……记者一行同学生们是从狼窝山出发的,狼窝山是火山口最为深邃的一座,山口深度平均达到30至50米,据带队老师介绍,这里尤为特殊的是火山口中又生火山口,称为“继生火山”,也是唯一一座可以把车开进火山口的火山。

同学们徒步走在长达五六公里的栈桥上,四周风景如画,途中还有供人捡拾的火山石,同学们一头钻进石堆,仔细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最中意的火山石,认真观察,似乎手捧着火山石,便是回到了亿万年前,纷纷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登上观景台,远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火山群让人叹为观止。“我看见火山眼了,它在火山的最低处。”一位学生喊道。“快写下来,完成研学手册。”另一位学生应和着。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发现一定会铭记于心。

本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有趣的探秘火山之旅,更是学生认识火山、了解火山地质构造、学习火山石文化、体验野外生活、融合拓展训练的科考活动,在增强学生科学考察能力的同时,作为大同学子,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他们会因为研学,发现更有意义的精彩人生。

走进农场:体验劳动的快乐

10月21日,记者一行和学生们来到了内蒙古丰镇市绿康源有机农场,一起采摘有机圣女果、犁地、撒种、做月饼,了解了“有机”的真正玄机。

有机食品是指不使用化学合成物(如农药、化肥、增产剂等)生产出来的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也不能使用辐射、工业溶剂、化学食品添加剂。农场讲解员向学生介绍,农场的肥料是从苏尼特草原远道而来,每年仅肥料所花费用就高达100万至200万元。苏尼特远离工业和城市的污染,所以牛吃了没有污染的草,粪便自然也没有污染,没有污染的有机肥是产出有机食品最基础的步骤。

讲解员还向学生介绍道,农场使用的有机肥是由85%的羊粪和15%的牛粪混合而成,羊粪中的钙磷钾及各种微生物更适合土壤吸收,土壤续肥续水能力增强,这样种植出来的有机蔬菜会非常旺盛。光是听了介绍,同学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这新鲜的有机圣女果了。

在随行教师和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同师生们有序走进大棚,里面的春意盎然与大棚外凛冽的秋风形成鲜明对比,又红又圆的圣女果映入眼帘,仿佛一个个穿着红衣的小灯笼,喜气洋洋。有的学生摘下一颗直接塞到嘴里:“真甜!”大同一中初二年级学生李润慷告诉记者:“以前觉得有机蔬菜就是不使用农药的蔬菜,今天我知道了,有机蔬菜还需要有无污染的肥料和肥沃的土壤,我回家后也要告诉父母,食用有机食品更健康。”

吃了有机健康的圣女果,同学们吃过午饭便开始准备做丰镇月饼了。教学生们做月饼的老师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做月饼的用料:小苏打一两、胡麻油三斤八两、面十斤、白糖四斤、水四斤。学生们认真地写着,用心地记着,期待亲自动手做一个香喷喷的月饼。

记者也和学生们一起尝试做月饼。和好面,揉一揉、搓一搓、捏一捏,撒上白芝麻,入烤箱,耐心地等上20分钟,热腾腾的月饼呈现在大家面前。刚出炉的丰镇月饼,没有馅料的丰镇月饼,与馅料饱满的广式、苏式、京式月饼不同,如“飞毛利刃”,饼内层次分明、面锋如刀、入口松化,满嘴飘香。“好吃!”“焦黄松软,香!”“油而不腻,脆!”学生们赞不绝口。

教官要求每4个学生分一个月饼,多余的拿回基地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一方面怕学生一人吃一个不好消化,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分享的快乐。

月饼承载了每个家庭的中秋记忆,学生们通过做月饼,或可回忆起与家人团圆的幸福时刻。月饼,无论是何种做法、哪种样式,都会因装满时光的故事而愈加珍贵。学生们也在这简单的体验中明白:假若手艺与物品被人们随意抛弃,那些往日的时光与双手的技艺也将无处可寄。

正如山西省文旅厅厅长王爱琴所言,整个山西,就是一个可以触摸、可以亲近、可以对话的“没有围墙也没有屋顶的博物馆”。大同的莘莘学子在触摸、亲近家乡的历史和文化,用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讲述大同的发展史,讲好山西故事、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讲解员火山月饼
博物馆当讲解员
有趣的火山图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海底火山
火山
一起来做月饼吧!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我是火山
欢乐的中秋节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