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成功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个案研究

2020-12-28贾玉杰

校园英语·月末 2020年9期

【摘要】语言学习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为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分析成功英语学习者——大学英语教师Tom的访谈、日志等质性数据,探讨其英语学习过程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态构建。分析表明:在Tom英语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协调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本研究的啟示是教师应充分利用“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到榜样,引导他们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挑战。

【关键词】语言学习动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

【作者简介】贾玉杰(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引言

学习者特征研究是近几十年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突出领域。其中,语言学习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Gardner和Lambert(1959)提出的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概念主导了二语习得动机研究领域几十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逐渐发现这一“二分法”的局限,开始拓宽该领域的边界,许多动机理论如目标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等都从心理学领域被引入。使二语动机研究复杂的是,语言不仅是学术学科,更是一种用于社会交往、自我表达和确立个人身份的交际媒介。学习一门语言的动机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个性、对过去的归因、对未来的期望。因此,D?rnyei从自我的角度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 Self System)这一新的二语动机研究视角。

D?rnyei“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

随着对融合性动机概念的日益不满和对自我的心理学研究蓬勃发展,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发展起来。D?rnyei(2005)借鉴社会心理学中Markus和Nurius(1986)提出的可能自我概念以及Higgins(1987)提出的未来自我引导理论和自我差异理论,构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包含三方面: (1)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 self),即理想自我中关于第二语言的方面。如果理想自我是流利的二语使用者,它会成为学习二语的强大动力,它包含传统分类的融合性动机和内化的工具性动机。(2)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 L2 self),指人们相信自己为了不辜负期望及避免负面结果而应该具有的那些特质。它更多与外在的工具性动机相对应。(3)二语学习经验( L2 learning experience),指情景化的动机,与具体学习环境和经验相关,例如教师的影响及以往成功的经验等。

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是怎样构成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是什么关系?

2.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一位高校英语教师。选择他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学学习者身上 (Ryan & D?rnyei, 2013),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成年学习者的叙述,从一个较新的视角研究二语学习动机;第二,研究对象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他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有更多的认识。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本研究尽可能多渠道搜集丰富的质性数据,包括叙事访谈、日志和资料搜集等,以便后期进行三角验证。共进行了六次录音访谈,每次访谈中,Tom围绕三个主要话题叙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最早接触英语的经历;决定成为英语教师的原因,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想要分享的经历。平均每次访谈约30分钟。Tom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了5篇日志,此外,笔者还经过Tom的同意获取了其部分朋友圈中与英语学习相关内容。出于可信度和伦理因素考虑,笔者请Tom阅读了所有访谈记录。

收集的质性数据中,许多与学习动机相关的序列被识别出来,均是在Tom的描述中自己涌现出来的,在访谈中没有问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具体问题。

发现和讨论

1. Tom的“理想二语自我”。Tom从七年级开始上英语课,尽管此前他从未接触过英语,但有趣愉快的课堂经历使他很快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动机。“当我拿到第一本英语书,听老师说着流利的英语时,我发现这简直太新颖有趣了。学习英语就像娱乐,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这种动机就是Deci和Ryan所称的内在动机,即人们为了体验快乐和满足而追求一项任务,这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模型中积极的二语学习体验吻合。

Tom的动机因遇到了榜样得到了加强,他的榜样就是他第一位英语老师。“我的第一位英语老师是一位优雅博学的女士。她的发音很美,知道很多关于世界的事,我当时觉得我也想这样,简直太酷了。那时候我真的很佩服她。”与她的相遇帮助Tom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二语自我。

Tom讲述了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想象将来有一天去英国旅游。“一本教科书里有白金汉宫的照片。我当时觉得那像童话故事里的地方,如果有一天能去那里该多好。”教科书上白金汉宫的图片让Tom开始想象自己未来在二语环境中的情景,激发了的理想二语自我,这表明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经验之间有明确的联系。

在大学的英语课堂,Tom遇到了另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不仅帮助他发展了理想二语自我,也帮他形成了理想二语教学自我。“我的大一精读老师总有方法来激励学生。他告诉我们要以丢脸为乐。我意识到,要成为一个好的语言学习者,需要不怕犯错。而且他很有个人魅力。那时我意识到老师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改变。我想如果有机会,我想成为一名像他一样的英语老师。”Tom的精读老师不仅是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榜样,而且还为他提供了有用的学习策略,帮助Tom减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除了他的第一任英语老师和精读老师,Tom还提到了三位外教,他们也是他的榜样,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二语自我。

2. Tom的“应该二语自我”。Tom叙事中表达的应该自我特别强烈,他觉得应该学好英语以满足老师的期望。“我是我们班的英语尖子生,老师每次对我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我努力学习英语,不想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Tom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是高考。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坚信想要改善经济状况的唯一出路就是上大学。“我在初中的时候,没有想过学习英语的原因。进入高中后,我开始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它是高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Tom在大学选择英语专业的动机更倾向于工具性,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是他在大学主修英语的主要原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期,需要很多外语学习者,我相信如果学好英语,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我认为英语可以改善我家的财务状况。”

在大学里,Tom逐渐意识到外语是打开了解世界的大门。他认为,想要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就必须学习一门外语,这也是加强他二语应该自我的另一个因素。“慢慢地,我开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世界。那时我们还没有互联网,我每天阅读英文报纸,用收音机听英语新闻。我认为一个人必须学习英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因为你需要阅读大量的外国书籍。你需要睁开眼睛,了解这个世界。”

3. Tom的“二语学习经验”。对于Tom来说,课堂语言学习体验本身是一个强大的激励因素。在他对课堂经历的叙述中,成功在各种表达中出现,比如他 “享受”学习英语,“擅长学习英语”“觉得学习英语很有趣”。

Tom的英语学习之路是顺利的,他经常得到英语老师的称赞。但Tom强调了努力的重要作用,“我学英语非常刻苦,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

Tom也面临挑战。对他来说,挑战不是来自语言学习本身,而是物质生活的匮乏。“我很穷,没有钱买足够的食物和衣服。我想沉浸在英语书中,这样我就可以忘记贫穷。”

结语和启示

Tom的叙述阐明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他的动机是由学习环境所塑造的,其中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是相互协调的。

Tom在幾位榜样影响下,通过成功的英语学习经历和将来去英国的想象,发展了理想二语自我,这激励他不断努力学习英语,缩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

Tom也有强烈的应该二语自我。老师对自己的期望、高考改变未来的希望、英语专业光明的就业前景等发展了Tom强烈的二语应该自我,促使他不断努力达到自己和他人的期望。

对于Tom来说,二语学习经验本身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学习环境塑造了他的二语理想自我和二语应该自我,成功的学习经历给了他极大的成就感。

由于他强烈协调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Tom能够在遇到挑战时保持动力。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

本研究对英语教学有以下启示:

第一,榜样在激发理想二语自我上具有强烈的积极作用。在Tom的例子中,所有榜样都是他的英语老师。作为语言学习者的潜在榜样,语言教师应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对语言学习的热情。语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同伴中寻找榜样。

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少不了挑战和障碍。教师应该表达对语言学习者克服障碍的信心,帮助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策略。在Tom的例子中,一个特殊的挑战是家庭贫困使他的生活非常艰难。语言教师和所有教师一样,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Tom能达到较高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协调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与同伴观念密切相关。如果同伴传递出英语无用的观念,学习者可能会形成对英语的抵触心理。作为影响学习者的重要人物,语言教师应向学习者表达恰当的期望。

参考文献:

[1]GardnerRC, LambertWE.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8(13):266-272.

[2]DornyeiZ.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5.

[3]MarkusHR, NuriusPPossible Selv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41):954-969.

[4]HigginsET.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7(94):319-340.

[5]RyanS,DornyeiZ.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Language Motivation and the L2 Self[C]. In A. Berndt (Ed.), Foreign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Learning. Frankfurt: Peter Lang, 2013: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