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

2020-12-28刘少仙

校园英语·月末 2020年9期

【摘要】精读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何提高学生核心能力之一的赏析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却被忽视的问题。本文笔者尝试从课文标题、课文主题、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对《一块莳萝泡菜》进行赏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精读教学;赏析能力的培养;《一块莳萝泡菜》

【作者简介】刘少仙(1975-),女,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精读教学在本科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其中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即: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努力提高欣赏水平,“学会细细品味文章的思想美、修辞美、结构美、逻辑美、音韵美。了解不同的题材、作家、时代、观点、文体和风格,关切人世间各种问题,倾听过去各种优秀人物的真知灼见”。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赏析能力,他们才能从赏析的视角去理解原文、剖析原文、挖掘原文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体会文章的主题美、思想美和语言美。赏析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笔者却无法在知网中找到与在精读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赏析能力直接相关的论文。因此,本论文尝试以杨立明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文“A Dill Pickle”(《一块莳萝泡菜》)为例,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在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以期填补这一研究上的空白。

一、“课文标题”赏析

“居文之首,勾文之要”是对标题在文中特殊作用的概括。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处,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大凡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好标题,它们能够成功拨动读者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遐思。它们或揭示中心思想、或概括主要内容、或暗示行文线索、或奠定文章基调、或明确描写对象、或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设置悬吸引读者……

在进行英语专业的精读教学时,对文章标题美的赏析必不可少。以“A Dill Pickle”为例。它讲述的是女主人公Vera六年后偶遇前男友,两人坐在餐厅,回忆从前的一些往事。男人讲述了他去俄罗斯旅行的经历,伏尔加河上的生活是那么的“随意、自由、无拘无束”,当他们在黑海边野餐时,一位友好的马车夫走过来对他们说:“来一块莳萝泡菜吧!”感受敏锐细腻的Vera立刻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尽管她不敢肯定莳萝泡菜是何物,但仿佛看到泛绿的瓶子里有一个鹦鹉嘴一样的红辣椒”。显然,Vera把莳萝泡菜给美化了。“莳萝泡菜”只在文章中出现两次,为何作者用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呢?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莳萝泡菜”丰富的象征意义。“莳萝泡菜”象征当初甜蜜、后来变苦变酸涩的爱情;也可以象征Vera心中的男人形象:他就像一块莳萝泡菜——初见时美好诱人,稍做尝试后便不想再来第二块了。甚至,我们还可以如此解读:Vera就是男人眼中的一块莳萝泡菜:就像莳萝泡菜可以开胃一样,Vera可以帮助男人打发一下他的无聊时光,但就像他绝对不会用莳萝泡菜做主菜那样,Vera也绝对不是他想共度此生的伴侣。通过以上解析,同学们就会恍然大悟,体会到这个标题的玄妙之处。

二、“课文主题”赏析

任何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或讴歌赞颂什么、或谴责批判什么、或揭露鞭策什么、或呼吁提倡什么······“A Dill Pickle”也不例外。它的主题是:没有互相尊重理解的爱情是无法持久的;对女性而言,如果爱情无法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爱不要也罢。Vera六年前离开她的前男友,并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因为她从他那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六年后,他们再次重逢,Vera对他的爱意被成功点起,但最终Vera还是选择了离开,是因为她发现:男人改变的只是外在,内心依然如六年前般自私、虚伪、不体谅人、不尊重人。从这个主题上我们可以延伸讨论:1.爱情不是女性的全部,如果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尊重和满足,这样的爱情只能放弃。2.如何做个合格的爱人?从这位前男友身上,我们懂得:爱意味着尊重、体谅、理解、无私;从Vera身上,我们学到:爱需要维持和交流,而不是以沉默来表达不满,无声地希望对方猜测自己的渴求并做出改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赏析了文章的主题,还拓展主题,深化主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素养。

三、“写作技巧”赏析

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精读》中的每篇文章都精挑细选,它们“内容是如此重要,语言是如此含蓄,思想是如此深刻,结构是如此严谨”。故而,在赏析作品时,写作技巧赏析成了一种必然。再次以“A Dill Pickle”为例,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以赏析。

1.女性主义视角。“A Dill Pickle”的作者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颇负盛名的英国短篇小说家,被誉为“英国的契诃夫”。“她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对于推动英国短篇小说进入它的成熟期,起了更加巨大的作用”。“她是唯一的一位将其文学声誉完全建立在短篇小说基础上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涌现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Vera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六年前,尽管她爱着那位男人,可由于Vera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她离开了。六年后,他们无意中重逢了。這时的Vera贫病交加。尽管她心底依然爱着那个男人,可她最终选择了毫不犹豫地离开,原因是:男人的内心一如既往的自私、自我、虚伪、麻木、不尊重别人。

Vera是一个觉醒的女性。她不会为了生活安定、经济无忧而嫁人,让自己失去自由和自我。在她看来,精神上的独立和满足,远比物质生活更可贵和更重要。此外,文章看似男人在主宰谈话,但他那自私、自我、虚伪、麻木的品性在言语之间一一体现,难掩作者对他的讽刺:一个看上去那么成功迷人、成熟多金的上流社会男性,在作者笔下却连名字也没有。作者对他的鄙视唾弃,可见一斑。

2.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常常会根据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再通过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一种婉约隐晦的方式去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从而加强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浓度,进而深化主题”。在“A Dill Pickle”中,除了标题“A Dill Pickle”富含象征意义之外。装饰桌子的“纸水仙花”“天竺葵”“金盏花”“美人樱”“手套”等都能进行象征主义的解读。以“纸水仙花”为例,水仙花起源于古希腊神话,用来比喻一个深爱自己、自我陶醉、自私自负的人。这里的纸水仙所象征的是坐在纸水仙旁边的男主人公—— 一个夸夸其谈、自私、吝啬、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

3. 碎片叙述。“A Dill Pickle” 在结构方面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过去与现在交叉叙述,二者交织互动,浑然一体。 文章开篇处是两人分手六年后偶遇的场景,然后Vera的声音让男人回忆起他们在丘园的第一次约会。再由于那天温暖的阳光,让怕冷的Vera回忆起他登俩沐浴在温暖阳光下的另一次约会。当时深爱Vera的他,青涩、犹豫、迷茫,再自然地开始描述重逢后他的改变。他炫耀的个性让他开始讲述他在俄罗斯旅行的趣闻和感受,再次记叙拉回到过去两人如何计划一块去旅行。自然而然地记叙又回到当下:为什么Vera的旅行没有成行。······慢慢地,在这些碎片式的记叙中,我们能够拼凑处出发生在两人之间的种种。这就是碎片叙述的魅力。

四、“修辞手法”赏析

任何一篇名家名作都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和形象性,以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A Dill Pickle”亦是如此。该篇除了运用常见的明喻、暗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外,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对照,巧妙地予以全文一种反讽的基调。

首先,作者把六年前的Vera和男人进行了一个对比:六年前的Vera年轻貌美、知识渊博、善解人意、举止优雅、无忧无虑;而男人却是那般青涩、犹豫不决、踌躇不前、举止欠妥。同时,作者把六年后的Vera 和男人再次进行了对比:六年后的Vera不再年轻美貌而是贫病交加、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而男人,褪去了青涩,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那么富有、文质彬彬、那么成熟。总之:Vera的状况是越变越糟,而男人却是越过越好。

其次,通過对比,作者强调:尽管六年前的Vera和六年后的Vera变化颇多,她依然保持了一些没变的东西:她的善解人意、她的优雅举止、她对旅游的热爱、她对美那份敏锐的感受力都没有变。最重要的是她依然认为:独立、自由、受到尊重比爱情更重要,这个观点没有变。同时,作者运用对比,也强调了男人身上没有改变的东西:他依旧那么自私、那么冷漠、那么虚伪、不尊重Vera。

这些对比和比较奠定了通篇文章的反讽基调:一个如Vera般美好的女性,生活却每况愈下,没有过上她应得的美好生活;而那位品质如此不堪的男人,却偏偏过得那么惬意、那么成功、那么富有。这样的现实不能不令读者掩卷感叹。

五、结语

大学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精读》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名家名作,每篇都有许多值得好好挖掘的赏析点。大致可以从文章标题、文章主题、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这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赏析。长此以往,学生的赏析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是《精读》教学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第二版)[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周贝.课文标题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江西教育,2019(7):64-65.

[3]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教师用书(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BatesH E. The Modern Short Story: A Critical Survey[M]. London: T. E. Nelson and Son Ltd, 1941.

[5]蒋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矛盾身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陈秋伶.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莳萝泡菜》中反讽与象征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