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年科技火种红火了今日吕梁

2020-12-28赵广立

科学大观园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临县吕梁中国科协

赵广立

1986年9月,中国科协正式把吕梁地区作为扶贫联系点。一场跨越35年、致力于用科学技术“武装”群众、由“输血”变“造血”科技扶贫大作战揭开了序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34年后再唱起这支山西民歌,中国科技馆原馆长、82岁的李象益已经是皓首银发。看到汽车满街跑的吕梁,再不是记忆中的破落模样,他触景生情:“一定要唱一段!”

李象益于1986年参加了中央机关讲师团驻吕梁(第二批)讲师团,深入山西吕梁义务支教。这年9月,中国科协正式把吕梁地区作为扶贫联系点。自此,一场跨越35年、致力于用科学技术“武装”群众、由“输血”变“造血”科技扶贫大作战揭开了序章。

35年后,2020年9月,中国科协机关离退办与扶贫办组织曾在吕梁开展科技扶贫的老干部代表,再次踏上故土,“回望吕梁”。

“几回回梦里回吕梁,双手搂定吕梁山。”想到再回吕梁,曾于1987-1989年连续3年在吕梁担任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团团长的翟晓斌激动了好几天,“都有点睡不着觉了”。

把吕梁的实情上报中央

35年前的吕梁,文字难以尽述那里的贫困,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

跟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一样,吕梁水土流失严重,大大制约了农业生产。在吕梁最贫困的3个县中,最“出名”的是临县。由于粮食短缺,每年秋收后,临县人纷纷“举家出外讨饭”,直到春耕前才返回乡土。因“穷名在外”,以致许多其他省份讨饭的人,也自称是“从吕梁临县来的”。

“我们到一家农户调查,全家五口人仅有一床被子,家里边一人就一身衣服,夏天穿这身衣服,冬天再把它絮上棉花……”这样的情况,中国科协机关退休干部、首批中国科协讲师团副团长苑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不找到吕梁赤贫的“病根”,就无法给吕梁开出脱贫“药方”。

1985年10月,苑郑民代表中国科协吕梁讲师团,在出席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召开的座谈会上,把吕梁山区的真实情况作了汇报。

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兆国表扬了他:“你们调查搞得好,讲了实话。”从那时起,吕梁地区的贫困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再也不是“要饭县”

吕梁穷,但吕梁人志不穷。

中国科技馆原正处级干部王临安打小就对吕梁儿女的英雄事迹耳濡目染。“最后一口粮,送给红军打东洋;最后一尺布,做成军鞋送八路。”他对当年战时在吕梁传唱的歌谣念念不忘,“吕梁人民曾经在困难时期用手推车把自己仅有的粮食送上前线支援革命,还出现过刘胡兰这样的英雄儿女,谁敢小看吕梁人民?”

有机会来这里开展科技扶贫,王临安想着要多做点什么。当他决定在吕梁再干一年时,曾在抗日战争中在山西一带战斗过的母亲全力支持,“你不要惦念家里”。

30多年前母亲鼓励的话言犹在耳,如今再度踏上吕梁这片热土,王临安心情激动。

“说心里话,没想到吕梁有这么大变化!从飞机上就看见,满山绿油油的,跟以前的‘光秃秃对比鲜明;以前临县街上讨饭的‘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现在没一个讨吃要饭的。”王临安欣喜地描述着他再次来到临县的所见所闻,“我早上起来去遛弯,过马路时看到汽车主动让行人先走。”王临安觉得,“这显示了城市的高度文明和发展”。更让他高兴的是,这次回到吕梁走访村镇,他遇到的当地人说得最多的话,不是“给我们拨点物资、救济款”,而是问:“有没有好项目?”

临县再也不是“要饭县”。王临安说:“吕梁人民现在想的是做项目、靠科技发家致富。”

科技的火种在这里扎了根

这个变化,翟晓斌也看在眼里。他说,他刚来吕梁时,曾因当地闹水灾“进京求援”,没想到第二年,当地干部又弄了一卡车红枣进京。“我琢磨这个事儿不对。”

一次,翟晓斌向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汇报扶贫工作,钱学森勉励他:“科协科技扶贫工作难度很大,你们要发挥全国学会和全国各级科协组织的作用,共同在‘科技二字上做好文章。”

“说实话起初我们也不知道科技扶贫该怎么做,后来在不断实践中我们才逐渐理解钱老和许多领导的指示精髓。”翟晓斌说,从二次“进京求援”之后,他开始积极发动科协各级组织、学会协会与当地生产需求开展对接,“后来我们每年搞一次大型科技交流,市委书记亲自抓,每个县都有代表来”。

现在,这一科技活动已经开展了19届。

“真的没想到吕梁能有今天的模样,要知道,之前他们底子很薄、基础很差。”看到吕梁的变化,翟晓斌连说“没想到”,特别是看到当地干部问起“有什么好项目”认真做笔记的样子,他深受触动:科技的火种已经在吕梁扎了根。

当年的项目怎么样了

在5天的行程中,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原副巡视员孙公民专门去了一趟他心里一直挂着的岚县。

“惦记回吕梁,就是想看看当年帮扶的那些项目发展得怎么样了。”孙公民说。

孙公民在吕梁不仅洒过汗,还流过血、负过伤。2009年,他牽头资助了30多个贫困县的高中生。在他驱车去送捐款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胸骨骨裂。驻站期间,孙公民右耳突发性耳鸣耳聋。当时以为是“上火”,没当回事;等回到北京检查才知道,他的右耳已经不可逆地失聪了。

退休6年里,孙公民已经专程或顺道来过吕梁三次,为的就是再看看老地方,以及10多年来的新变化。

他回忆说,当年他在扶贫工作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策,就是在建设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选址问题上及时“改旗易帜”,放弃原址吕梁离石区,改为岚县。

“当年我们考察了市政府所在地离石区附近的很多地方,越看越觉得不接地气,是空中楼阁,靠不住、长不大。”孙公民从科学选址的角度坚持放弃离石,最终成就了岚县,推动了中国脱毒马铃薯繁育产业的发展。

如今的岚县,已是全国重要的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马铃薯繁育也成为岚县最有持续造血能力的产业之一;当年与中国科协、岚县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示范基地的“康农薯业”,也已成为响当当的马铃薯龙头企业。

吕梁未来还靠科技

王海荣,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严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他是中国科协在吕梁开展科技扶贫的受益者,更是见证者。在中国科协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海荣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后来,王海荣还投资建起了山西科普惠农严村服务站。

“中国科协带着感情来吕梁帮扶,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土专家。”王海荣说。现在他头顶着“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山西省特级劳模”等好几个称号,觉得责任重大。他现在也把自己当成科协的一员,要“积极加入到科技扶贫的行列中”。

曾于1989年担任吕梁临县县长的董宗祥说,中国科协开展长期的科技扶贫,不仅把科技生产力带给了吕梁、给吕梁发展以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科技扶贫干部把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到了吕梁,改变了吕梁人的落后理念,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这是实实在在的,比多挣钱更有力量”。

“‘科技扶贫4个字,对吕梁这样的穷困落后地区,有很强的针对性。”董宗祥说。

原吕梁地委行署副秘书长、曾任吕梁地区扶贫办主任的花德荣也在跟老朋友们的座谈会上,和大家一起展望吕梁的未来。

“中国科协打起科技扶贫的旗帜,影响是很深远的。”花德荣说,国家和各级政府拿出很多资源和财力开展脱贫攻坚战,靠什么?靠科技就对了。接下来,花德荣觉得,现在吕梁已经有了绿水青山,下一步就是如何依靠科技生产力,变成金山银山的问题了:“站在全国乃至世界发展全局的角度,吕梁能不能上马一些时代发展需要的科技项目?”翟晓斌提到,当他在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看到吕梁已经在前沿信息科技领域开始着手布局,很让他感叹:当年还是扶贫团在帮助臨县水泥厂技术改造时,为临县装上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如今吕梁发展大数据和信息产业,让他很期待。

2020年4月,中国科协发布《中国科协2020年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拟组织百个“科技服务团”与地方共建百座技术创新枢纽城市,开展“科创中国”行动,山西吕梁就是目标城市之一。

“希望我们下次再来吕梁,还能看到吕梁的大变样!”大家相约,有机会还要再回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李象益由于其他重要安排,不得不在“回望吕梁”途中先行一步。不过,在9月12日回访团返程当天,他不忘跟各位战友分享他的心情:

“阔别30年,重回故里。看今日,吕梁如画,换了人间。忆当年,锦瑟年华谁与度,战友同行。今相见,老区亲人,情深意切分舍难。扶贫路上阳关道,快马加鞭,喜望明日更灿烂。”

猜你喜欢

临县吕梁中国科协
幸福生活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
最强联动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深度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临县野菜资源现状调查与开发建议
一次就好,我带你去看天荒地老
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韩启德担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潘建伟当选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