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实类真人秀的叙事学研究

2020-12-28吕诗俊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叙事学

吕诗俊

摘  要  国内首档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奇遇人生》开播之后收获一众好评,但主创团队却在四期之后转变了节目风格,使得节目和国内其他真人秀区别开来,得以升华成为更高级的艺术作品。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从多维度进行叙事横剖面的解构和对比,探究节目叙事方式转型的动因和转型后的结果,并提出展望,希望对其他纪实类真人秀节目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叙事学;纪实类真人秀《奇遇人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4-0125-03

《奇遇人生》作为一档腾讯视频自制的网络真人秀,一经开播便成为当年最让人惊喜的一匹网综黑马,收视口碑双丰收,豆瓣评分高达8.9分。这档真人秀采用前所未有的纪录片式拍摄手法,邀请了纪录片界颇具盛名的导演赵琦和摄影孙少光操刀,前者是著名的《中国市长》和《归途列车》的导演,而后者则和导演合作多次,是获得过洛杉矶亚太影展,艾美奖等多项国际大奖的纪录片摄影师,这两个人的主导使得这档节目身上散发出一种不同于其他真人秀的独特气息。但如果看完了全部十期节目,分析节目的叙事横剖面,我们会发现节目叙事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可置否的是这些变化确实使得节目更加成功。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变化,探究纪实类真人秀在今后是否可以成为实现纪实类节目娱乐化突围的突破点。本文以《奇遇人生》为例,探讨其中的关系。

1  研究缘起

真人秀节目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一经问世就以新奇的节目形态逐渐改变电视生态。以《老大哥》《幸存者》《美国偶像》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风潮席卷全球之际,全世界都相继卷入这股狂潮之中。而所谓的真人秀,是指没有剧本、非角色扮演,百分之百反映真實的电视节目。“真”是它的最大特色,也就是说表现手法必须是纪实的,其核心是“人”,展现人物性格是主要目的,“秀”是虚拟的游戏和规则,节目的展现途径[1]。

而时至今日,我国的真人秀也呈现出数量多,形态多,种类多的特点,与早期对于《幸存者》《美国偶像》等海外节目的拙劣模仿不同,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如《国家宝藏》《朗读者》等一大批优秀的原创综艺和如《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等从各大模式公司购买的国外节目的内地版权的综艺节目。这些形形色色的综艺节目为中国的电视娱乐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在这些真人秀节目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国内真人秀发展多年,受众也已对传统的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方式审美疲劳,中国真人秀急需一个新的突破点以走出困境。

2  《奇遇人生》叙事方式转变的尝试

《奇遇人生》节目一共10期,仔细观看后会发现,前4期和后6期节目的叙事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节目调性完全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真人秀节目应该是要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整期节目的,节目中叙事变化如此之大实属稀奇,其叙事方式的转变缘由或许可以用电视叙事学进行解读。

2.1  内聚焦叙事转向外聚焦叙事

所谓内聚焦叙事,是指叙事者等同于故事人物的叙述方式,显得简单而直接,叙事者自己就是主人公,亲自发声去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在《奇遇人生》的第三期中,节目最后由窦骁的一段独白结尾,独白内容则是窦骁对于登山,勇气和坚持的看法,这样叙事者也就是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过直白的语言输出给观众,虽然使得节目变得简单,但这种叙事方式放在这样一档纪实真人秀中的效果其实并不好,观众看到这一期节目中的或所思所想也许并非窦骁在节目中感受到的,通过节目将窦骁的感受直接传达到观众也许并不会被接受,这样造成了观众的渐离感。而后期的节目中,导演转向了外聚焦叙事,也就是“以摄像机作为旁观者,客观真实地记录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2]。于是到了第六期中,结尾处变成了整期节目片段的剪辑,让观众回顾过去一期节目中所看到听到的,在这种形式之下让观众自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以及共鸣。这种方式直接让叙事者进行讲述,以回顾的形式而使受众获得轻松的观感,给受众留出了思考的空间,从而找到共鸣。这说明,在纪实类节目中,留有余地地去让受众自己体会会取得更好地效果,只用摄像机进行介入并不影响节目的进程,而会给受众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以及真实感。

2.2  节目背景由叙事外层转向叙事内层

《奇遇人生》刚开播时,其实节目背景的叙事外层与内层分离严重,和很多旅游节目一样,是通过明星去各处体验、旅行展示各地风景来吸引观众的。确实,旅游类节目的主要看点之一便是带着观众去到未曾去过的地方,《奇遇人生》一开始其实也是用独特的行业和地点来吸引受众,非洲大象保护地,美国龙卷风走廊。这些听到名字就极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受众,再通过嘉宾的粉丝进行传播,使得节目一经开播便极具话题性,但旅游综艺的一般套路受众也已经审美疲劳,而节目定位的“探索”和“用世界丈量心灵维度”在前几期并未展现,嘉宾所去的地方和所体验的事物与节目本身想表达的并无多大联系,只是套了一个空壳而做所有旅游节目一样的事情。所以到了后期,赵琦导演也许重新审视了这个节目,节目需要的并非展示,而是通过记录让观众自己感受,将叙事外层与内层相结合,让观众自己通过观看节目完成与自己的对话,因此。导演在第五期勇敢地改变了叙事方式,将以往的以展示景色以及职业为主改为讲述当地人物故事,再让嘉宾参与到其生活从而自行感受,如在第六期中,主持人阿雅带领嘉宾赵立新和白举纲来到冰岛参与当地艺术家施瓦纳梦想十一年的一个关于火的装置艺术中,叙事外层的冰岛和艺术家在这一期中和内层的完成艺术装置也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外层并非空壳。虽然节目也展示了冰岛旖旎的风光,但着重介绍的却并非风景,而是这个关于人与自然,冰与火的艺术中,亲身的参与使得嘉宾也有了不同的感受,观众也在观看节目时和嘉宾一样在最后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也因此真正达到了节目开头讲的“当我们遇见他们时也遇见了自己”。纪实类的叙事语言使得观众参与感更强,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让观众吸收到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而叙事外层与叙事内层的结合使得观众对于整个故事的理解更深,也不会使观众认为故事外层仅仅是一个“空壳”从而增加了对于节目的好感。

2.3  摒弃定式行程追求真实记录

自从2013年《爸爸去哪儿》以来,明星旅行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穷游各国,组队打卡,完成任务的模式在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让观众已经开始审美疲劳。因此,也出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有的批评认为明星生活优渥,强行使其“穷游”显得有些无病呻吟[3]让人感觉“为赋新词强说愁”,并且在节目中设置太多的精心安排使节目真实感大打折扣,追求娱乐性和商业效应也使得受众审美趋于单向度。奇遇人生一开始虽然也设置了目标,如第二期的目标是追逐到龙卷风,第三期的目标是登顶查亚峰,第四期则是让毛不易和音乐治疗师一同举办公益演唱会,有了一个目标会让节目具有一定的冲突性,但却很难避免节目内容趋于同质化。导演的转变在于第五期,第五期的嘉宾朴树因为不满节目组的安排而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向节目组表达不满,纯粹而自我的朴树或许唤醒了赵琦导演,他将这个冲突记录下来并呈现在节目中,用赵琦导演擅长的纪录片手段记录下来,反而使得朴树,阿雅,观众以及导演自己收获到了不一样的惊喜。在这一期之后,《奇遇人生》的叙事话语和叙事风格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旅行类真人秀升华成为了纪实类真人秀,只促成遇见却不安排情节,节目开始带有纪录片的叙事特色。狭义真人秀中事先安排的戏剧冲突从此失效,嘉宾不知情也不给主持人和嘉宾安排固定角色,只让主持人和嘉宾一同依照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去改变。镜头只作为旁观者,节目不告诉你什么,而是需要自己去进行真实的心理感受。真实的,不加干预的冲突使得节目有意识强调变得弱化,还利用解说词这种纪录片常用的弱侵略性叙事手段将观众巧妙代入故事,增加观众的期待感。

2.4  迎合大众叙事转向专于小众叙事

受众接受一定的事物是会受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的,如果一个节目所传递的理念与受众的价值观有很大冲突,那么这个受众便很难以接受这个节目。《奇遇人生》一开始对于取悦大多数人是有野望的,毕竟作为一个商业产品来说收视率是重要的指标,所以节目第一期便邀请了话题女王小S作为嘉宾,前几期也确实吸引了很多的关注,但是关注都聚焦在嘉宾身上,分析腾讯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可知,前几期内容对于嘉宾的讨论几乎占据主流,受众只关注到了明星,对于节目内容并不接受也不关心。节目初期为了迎合大众做了许多的迁就,例如前两期让主持人阿雅和嘉宾谈论八卦,第四期毛不易因为版权问题无法在演唱会上演唱而做出的煽情化处理,这些都让人觉得这档节目或许也是新瓶装旧酒。但是到了后期,节目不再迎合大众口味,开始专精于记录,情感上并不做太多的煽情也不以明星八卦吸引观众,在后几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对于节目内容的弹幕讨论多了起来,例如节目第八期,李诞作为一个话题人物,在节目中却并未提及八卦,而只是记录其在日本与两个当地嘉宾的互动,不同思想的对撞和不同灵魂的交融使得节目独具禅味,对受众来说,接受这一期的故事和思考要比为了李诞而观看节目重要的多,观察两个有趣的灵魂将会如何进行碰撞,心理上的好奇吸引了一部分忠实的粉丝,或许节目收视率并没有很高,但经营好这一部分“铁杆粉丝”会比让更多人看到节目的传播要有效果的多。叙事风格从大众向小众的转变或许也昭示着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变,叙事风格将更具有针对性,使得各类型的受众都可以满足,所以拘泥于大众叙事已经不是必要,将小众叙事做好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2.5  网络平台播出追求互动叙事

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奇遇人生》在网络平台播出相对电视来说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展示一些电视上难以展示的东西,比如第一期中小S遇到的被盗猎的大象就给予了受众极大的震撼。在网络平台节目并非一个单向传播的过程,叙事也可以偏向于互动,受众可以在观看节目时进行反馈和交流,这种交流或许是延时的,但反馈确实是真实的,受众在网络平台上看一档节目时接受到的信息比电视更多。于是导演便开始转变叙事风格,不加入主观的观点输出,而是将余地留给受众,最终也促使受众做出自己的判断。得益于网络平台,不仅让节目发声,也让受众可以表达观点。这样的叙事风格虽然说让节目的效果不那么强,但却让节目更容易被记住,叙事手法的独特性使看惯了单向传播叙事风格的受众充满新鲜感,也满足了受众的表达欲望,更加吸引受众观看节目。

3  纪实类真人秀叙事话语创作展望

3.1  关注受众感受,选择叙事主体

观众是真人秀节目的受众,纪实类真人秀在制作时需要对受众进行分析,使得节目与受众的审美兴趣相一致,使得节目的叙事内容与受众心理相一致。并在进行分析后,纪实类真人秀应根据节目内容找准受众,根据受众心理特征选择节目的叙事主体,并在节目包装和风格以及宣传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培养重视的受众即“铁杆粉丝”。

3.2  找准节目定位,挑对叙事方式

即使是纪实类型的真人秀也有着不同的节目定位,《奇遇人生》可能关注的是在人生路上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心灵方面的改变,而今后可能还会有别的关注点,例如环境对人的影响,经历对人的塑造等。不同的节目定位会使得节目最适合的叙事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些节目可能将叙事背景看的重要而有些是叙事者重要,这些都要根据节目定位来进行规划,叙事方式并非一种,找到最适合节目的叙事方式才能让受众选择。

4  结语

《奇遇人生》在中国明星纪实真人秀的领域做出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其使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制作中具有示范作用。本文选取《奇遇人生》作为纪实性真人秀的研究对象,以叙事学为理论依据,从叙事方式和叙事话语对节目进行解构和分析,归纳出了节目叙事转变的现象和规律。本文对于叙事学和真人秀进行了理论梳理,一方面为接下来叙事类真人秀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也便于受众从理论角度理解本文观点。并且将《奇遇人生》叙事话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找出了其转变的动因,还总结出今后纪实类真人秀发展的方向。尽管本文还有许多不足,但《奇遇人生》叙事方式的转变现象是罕见的,课题也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它弥补了纪实类真人秀叙事研究的空白并且也为此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可以对纪实类真人秀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盈盈.纪实真人秀,纪录片娱乐化的突围——以《盛女,為爱作战》为例[J].新闻大学,2015(3):73-76.

[2]李秀.竞技类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叙事话语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3]朱深湘.“陌生化”理论视域下的《奇遇人生》[J].传媒论坛,2019(20):151-152.

猜你喜欢

叙事学
叙事学角度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的视觉叙事
多义的叙事阐释空间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叙事学视角下《救风尘》的二重结构
圣经故事参孙和大利拉的文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