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视角探析Vlog走红现象

2020-12-28代娇阳芦雯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米歇尔

代娇阳 芦雯

摘  要  文章基于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视角,结合当下Vlog快速走红现象对其走红原因进行剖析。自2018年年底起拍摄Vlog已经成为了一种内容输出的风潮。在这场风潮中显现出Vlogger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以避让但不逃避的方式对视频所进行的再生产,成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消费”抵御战术。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对虚拟日常生活的建立现象迅速扩散,让Vlog视频的复制性更强,亦是为赢得“抵御”的胜利增添机会。

关键词  米歇尔·德·塞托;Vlog;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4-0110-02

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是法国20世纪后期重要的历史学家、宗教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在其代表作《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日常生活实践研究的理论和概念,激发人们去重新开始认知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一般人”,从中发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权力斗争以及普通人的“战术”[1]。拍摄Vlog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下普通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典型“抵制”战术,自2018年起已经成为国内大众的一场拍摄狂欢,而当下显现出的复制性趋势更强。本文选取Vlog作为研究对象,从以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视角探析其走红现象,一方面利于对理论更好地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亦证明了寻常人在权力的抵制中并非盲目顺从、消极被动。

1  Vlog的发展状况

Vlog是一个舶来品,兴起于YouTube,即Video-blog的缩写。作者以影像(通常5~15分钟)代替文字或图片,在拍摄中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现场口述、多人交流等多样形式分享个人日常生活,并将其写在个人网志与网友分享,简单来说就是视频日志。拍摄的内容主要聚焦在生活日常,即对拍摄者的生活记录和拼接,除此之外,Vlog还伴有固定且较高频率的输出。

Vlog最初是由Casey Neistat推广开来,他在YouTube上创造了连续600天日更视频的记录,让Vlog视频真正成为大众认可的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在国内,2016年仅少部分华人抓住这一时机,创作Vlog并上传至国内社交平台,之后开始在国内小部分人群中流行。2018年因短视频行业处于瓶颈之中,同质化的PGC和粗放型的UGC难以满足用户对个性化、多样性的内容诉求,许多平台开始将目光投入高调性和品质的Vlog视频。2018年底,微博在改版后就开展了多个项目,其中包括设立Vlog板块、Vlog学院,同时实行明星制片人微计划和Vlogger扶持计划。相继而来的是,作为国内Vlog的发源地B站也紧跟开展一系列vlog竞赛,腾讯持续宣传推出以“Vlog+Vstory”为内容革新的视频模式。此外,一系列以Vlog为中心所衍生的垂直产业也开始在国内兴起。至此,中国迎来了全民Vlog的狂欢,各平台迫不及待想要抢占市场,多手段引导大众入驻创作。期间,以欧阳娜娜为代表的明星阵容持续加入制作Vlog风潮,明星自带流量特质助推Vlog迅速发展[2]。

2  Vlog作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抵制”战术

“抵制”与“反规训”是塞托日常生活实践思想的核心内容,塞托将主流的社会秩序视为是强者的一种策略统治,权力总是无形地存在于大众生活消费中,而弱者在日常生活的抵制与反规训被视为是一种战术颠覆。在《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一书中,塞托论述了隐藏在消费过程中的生产机制:普通人以个人的方式使用消费的自由,并且自己创设了不同于权力所授予的“产品”,实现“消费者的生产”的模式[3]。这种避让但不逃离的“抵制”战术就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Vlog可以快速成为当下新的短视频形态,为什么以普通人为主角或者大众自主拍摄的作品就可以触发了一场视频行业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Vlogger的反抗不是对视频行业的全盘推翻,而是以一种微小且不需要离开权力体系的方式进行着,权力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其审美方向,塞托也称其为“权宜之计”。

普通观众长期受制于传统媒体的权力结构下,他们只能选择去观看既定的模式化视频,而没有办法跳过媒体直接去把握或者去创造我想要的。这一事实,就给Vlogger创造了无限的想象,他们试图拥有自由的视频生产与传播权利,他们可以通过随心所欲的拍摄、剪辑乃至颠覆等手段来改变“既定”的视频模式。与此同时,在塞托的观念中,任何日常生活都是可以“生产”的场域,日常生活既是他们生存的内容,也是他们生活的意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包括阅读、消费、娱乐、学习、工作等)都是一种“无言的生产”。日常生活的素材被使用于Vlog的创作中,形成具有颠覆性的视觉呈现。Vlogger通过对“日常战术”的使用来改变或抵制被权力规训的生存空间,依靠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获得的创造能力实现一种“消费者的生产”[4]。

3  Vlog为观看者建立的虚拟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书中,塞托对文本的流传进行了分析叙述中,重要的不再是最贴近地与真实配合(技术运作等),不是通過文本所展示的“真实”来使文本广泛流传。相反,被叙述的故事建立了一个虚构的空间,它远离“真实”或者更确切地说,假装逃避形势:“很久很久以前……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它不仅仅描绘了一次‘事件,而是造就了这一‘事件”。Vlog的作为一种影像日志,看点就在于个人日常活动,但是拍摄者的存在往往会对自然状态的日常生活形成干涉甚至是创造。与上述提及的文本流传理论关联,Vlog中呈现出的“恰巧”或者“惊喜”情景可能是因为拍摄者的到来而在某种“需要”下所设立的,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环境或者故事本文都会因此变得截然不同。当下,Vlog已经成为某些创作者的“宠儿”“摇钱树”,这些Vlogger在镜头的“警示”下,会将“后台”收敛,将“前台”呈现,尽可能逃避不完美的存在。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指出的:“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不同的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根据自身所处的舞台、交往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在目前的制作中,Casey Neistat甚至颠覆性地认为“Vlog不是单纯的日记,日常生活也不是Vlog的核心,故事才应该成为其主体,与传统的叙述空间一样有开始、冲突和结局,那故事的推进发展一定会注人“表演”的成分,倘若Vlogger在真实的情景下建立起的日常生活表演能够满足观众的窥探心理或者多元化需求,则视为“爆款”Vlog的诞生[5]。

在媒体机构的运行发展中,工作者通常会根据需要对处于自然状态的作品进行修改重构进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类比Vlogger,他们在日常实践中有思考地使用不同的技巧策略抵制权力控制,这些策略看似是“弱者的武器”,但让Vlog视频可以得到快速复制以及扩散,为他们赢得改变被权力规训的生存空间时有更多胜算[6]。

若我们以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审视中国当下的消费市场,就会发现,信息消费者们并非完全逆来顺受,他们也能逐渐形成自我愉悦的个人空间。本文就其现阶段Vlog迅速走红的状态加以观察分析,认为Vlog视频在大众的推动下成为视觉消费过程中“抵制”战术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Vlog创作者不仅将私人领域的部分生活搬到公共社交平台上,Vlog创作者还为观看者建立了具有故事性的虚拟日常生活。目前Vlog仍处于探索时期,在多个网络资讯平台多手段陆续推出扶持计划下,其今后的发展轨迹有待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46-148.

[2]杜昭莹.传播学视阈下解读明星加码国内Vlog现象[J].新媒体研究,2019,5(4):69-72.

[3]米歇尔·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实践的艺术[M].方琳琳,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32-38,89-99.

[4]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9,24(2):182,187.

[5]袁昕煜.Vlog中的“伪公共领域”与“虚幻现实”[J].青年记者,2020(2):21-22.

[6]高德胜.日常生活实践与大众抵抗的政治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75-79.

猜你喜欢

米歇尔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工作室手记
不要说话
牛粪大战
卫生纸的妙用
堆沙堡
购买微笑
我们为什么需要米歇尔·奥巴马
《心舞》:梦想在足尖延伸
米歇尔戏称因中年危机换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