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实效性研究

2020-12-28金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金霞

摘 要:通过运用调查访谈与定量研究方法,对首都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实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在助力学生学业表现、培养学生公民素质、满足学生多元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方面提升空间还很大。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还面临“高门槛”和“低热度”的双重问题,这需要高校在学生社团管理方面进一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做好育人模块的整合工作。

关键词:学生社团;育人功能;Ologit回归分析

在我国学生社团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传统育人机制与学生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以专业学科为指标划分的班集体、党支部和团支部为基础展开,但随着学分制的普及,学生在获得专业学习选择权的同时,班级原有的学生学业共同体功能快速弱化。同时,伴随着校园生活的开放化、后勤管理的企业化、学生交往的网络化趋势,班团组织所承担的学生课外生活共同体这一职能也随之弱化。学生学业、生活共同体的“真空”现象给予学生社团较好的发展机遇。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总结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学生行为表现;二是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

当前,针对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多是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学生社团在育人方面的效果与问题,研究成果多是思政教育路径设计与政策预期效果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定性研究和理论分析为主,相关定量研究也多局限于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对学生社团思政功能的实证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当前学界总结形成的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利用首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来检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为下一步的社团发展与管理政策提供实证研究支撑和决策依据。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效检验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高校社团发展研究课题组2018至2019学年组织开展的首都高校校内学生社团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该问卷面向北京市10所教育部直属以及北京市市属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调研采用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7份,排除缺失值后的有效回收样本2,459个,有效率为81.78%。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在测量学生个体的自主成长效果方面,内部一致α性系数为0.803;在测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方面,内部一致α性系数为0.825;在测量学生公民素质的养成方面,内部一致α性系数为0.781。

2.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本文选取学生参与校内课外学术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党团学组织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的频率作为自变量;选取学生性别、政治面貌作为个体特征,父母最高学历、家庭年收入作为家庭特征,学校层次、专业类型作为学校特征,综合个体、家庭和学校特征作为主要控制变量。由于本文因变量属于有序分类变量,在统计上不属于连续变量,因此传统的OLS回归不再是无偏有效的估计。运用Ologit模型需要满足平行线假设,本文的假设模型Brant检验的原假设为满足平行线要求,p值为0.183,这表明假设模型通过了平行线假设。

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回归分析

1.学生校内表现方面

由表1可知,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的频次对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影响相对显著,p值小于0.1。但是参与志愿服务频次的影响系数小于0.1,说明参与志愿服务對学生获得学习类奖学金有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较低。参与社团活动的频次对学生是否获得奖学金的影响系数为0.15,表明学生参与校内学生社团活动有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结合访谈调研可以发现:近年来,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普遍收紧,本科生的日常课业压力逐渐增加,参与课外社团活动普遍成为“学有余力”条件下的选择,在调研中,针对“本科期间是否曾因为参与社团活动而逃课”这一问题,仅有2%的调查对象会因为参加社团活动而逃课。

2.学生思政理论水平方面

基于表2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学生参与党团学组织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频次以及政治面貌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文化艺术活动参与频次产生的是负相关效应。学生政治面貌及学生参与党团学组织活动的频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说明近年来基层党团组织理论学习建设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本科生日常组织生活中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频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相关效应,说明当前高校文化艺术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有待提高,思政一体化建设工作需要先从校内育人模块整合做起。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优化建议

1.在灵魂工程上用力,强化社团思政育人功能

强化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就需要“真用力”“会用力”。“真用力”就是要在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指导团队建设、学生社团骨干选拔培养上用力,着力清除“僵尸”社团、警惕娱乐倾向、加强过程管控、加大精品扶持,这些工作的实施必然意味着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精力的投入,各类隐性风险的兼顾。因此,需要高校党委统筹安排,社团管理单位、指导单位、监督单位协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力。在社团组织成长的全过程、全阶段给予指导帮扶,确保无“死角”,无“真空”。“会用力”就是要认清,提升社团思政教育功能水平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思政教育的“乘法”。打通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的功能联接,尝试在学生社团上建立功能型团支部,将当前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党团组织管理体系,与成员所在学院协力做好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等工作;鼓励学生党员担任社团骨干,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联接专业学习与兴趣培养,打造“思政+专业”双导师队伍,引导那些助力学业发展、弘扬社会责任、丰富校园文化、鼓励青年奉献的学生社团积极发展,从专业学科挖掘兴趣要点,从社会实践培育责任担当。

2.在未来发展上搭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社团本身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模糊,如果过多介入社团管理,用“一元化”的管理模式去解决社团多元化问题,只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社团是学生因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刚性管理会让学生产生“堵塞”社团发展的误解。面对管理的“两难”困境,需要学校和社团之间形成双向互动。学校层面,要将学生社团的发展纳入人才培养框架之中,明确学生社团在思想引领、学生培养、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等工作领域的定位,为学生社团、社团骨干的发展指明方向、划定路径、提供支持;社团层面,要认清发展形势、找准自身定位、聚焦特色品牌,通过扎实的培训引导学生社团骨干学会搭“顺风车”、走“快速路”,将社团的发展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挂钩,将社团组织特色与学校育人特点对标,将个人成长的历练与国家的建设需求相吻合。

3.在管理工作上用心,把准社团管理关键节点

第一,明确责任主体,“种好责任田”。要明确社团管理单位、指导单位、监督单位以及协同管理单位的责任分工,既要权责清晰、职责分明,又要联动协作、互通互补。第二,完善政策保障,打造骨干队伍。要建立起配套的政策保障体系,将指导社团工作量纳入到教职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工作量、奖励评优和职业发展的考核体系中,对工作优秀者,在业务考评、个人发展、评优推荐中予以倾斜,对优秀社团在资源支持中进一步优先。由社团指导单位党组织统筹,选拔具有主观意愿和专业水平的教职工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同时发挥“朋辈”力量,遴选高年级学生骨干协助指导社团工作。在社团内部明确社长负责制,理顺权责归口。除此之外,要对各种队伍进行定期辅导培训,提升队伍专业化管理水平。第三,打磨活动品质,关注成员收获。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宗旨的定位中,融入社团活动的设计中,融入社团成员的成长中,增强社团成员的获得感。同时,可以通过社团评优、个人表彰、资金场地支持等方式,助力学生社团形成“一社一品牌”的良好格局,服务校园建设,服务学生成长。

本文系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9XND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景浩荣.高校学生社团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评论,2017(2):94-96.

[2]李丁.共青团组织推動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治理的历程研究[J].青年研究,2017(5):1-16,94.

[3]顾昕,王旭.从零和博弈到相互增权:中国社团发展政策的新思维[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07,1:121-132.

[4]郑长忠.建构共青团组织创新的体制内政治支持—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3):76-80.

[5]杨子强,单文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12-11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团委)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挖掘音乐育人功能,搞好小学音乐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浅析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