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分析

2020-12-28张继军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数字化

张继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社会进步中逐渐发展的,体现了人们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向衰亡,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主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分析数字化保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所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依托于社会的大环境,通过传承人的方式对这些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在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仪式以及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非物质性、文化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的遗产,能够蕴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现状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承关系,二是以师徒相传的传承模式。前者是受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技艺不外传只有亲属可以继承。后者是非血缘关系向“血缘关系”的统一,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很多传统技艺是通过师徒关系发展的,比如传统武术传承,有很多拳种门派,他们在選择继承者时从生理、心理、遗产因素、技术训练等多个方面考量。这种师徒制体现了知识的传承,通过双方的选择学习相关技艺,徒弟尊师重道,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师傅建立父子般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承人老龄化,很多保存的非遗文化都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与维护等。

二、数字化保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有利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人们的体验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需求,拉动消费扩大生产。能够提高产品的品质,催生出新的产业。现代文化产业是由信息技术和知识组成的,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原动力,通过科技推动文化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提高服务的水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发展

非遗文化不能只靠抢救,而是要理清脉络进行传承,把现代技术和创意都融合到非遗文化中,形成非遗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形态,比如湘绣、蜀绣、剪纸、雕刻等非遗文化技艺,都是单独存在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入非遗文化元素,融合到新媒体文化中,比如可以把四川的一些非遗文化产品融合到动漫中,打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让更多的受众群体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

(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优势与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化技术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2005年我国就发布了相关意见,通过现代技术的方式来对非遗文化进行保存和收录,2011年我国出台了《非遗法》从法律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在非遗文化保护过程中,保护目标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要尊重非遗文化的形式和内涵。虽然在保护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我国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完成量有限,还有很多项目受到时间、空间、财力等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全面的完成,在数字化保存方面没有形成对所有项目的保护。其次,通过数字化记录的项目,多是以记录为主缺少多样性的展示形式。输入到数据库的内容缺少针对性的分析,只做了基本的记录缺少对相关内容的评估,不能充分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然后,每个地区在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上缺乏沟通,数据库之间缺少共享性,不利于交流。再次,各地的数据库质量不同,影响到人们后期的查询和使用。最后,各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度不一样,不能同步。

三、新媒体时代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一)加强资金、人力、物力投放力度

非遗的传播渠道窄属于冷门的传统文化,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够在激烈的文化市场中生存下去。政府应该转变观念重视非遗文化,从多个方面对非遗项目进行支持,促进当地非遗文化的发展繁荣。设置非遗保护中心,给予该单位主管非遗的权限。细化各部门的岗位,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清楚认识到岗位的职责。做好非遗传播活动的策划工作,通过注册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快手短视频等把非遗文化呈现给网友。招聘专业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学习先进的新媒体经验和理论。设计出具有创意的非遗文化传播方案,让更多的用户可以共享资源,抢救那些濒危非遗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对有发展前景的非遗项目进行开发,把获得的资金运用到其他非遗项目上,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物质基础。

(二)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发挥民间力量

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可以在线上活动中挖掘相关人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线上的方式可以降低挖掘成本。比如:香格里拉藏族木碗制作技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把工艺流程输入到数据库中,通过构建仿真模型的方式呈现非遗技艺。还可以通过组织非遗比赛的方式,在参赛选手中选拔人才。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展示非遗项目,获奖的作品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赛,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在非遗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提高非遗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可以对其进行集中的培训。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把非遗内容学精。

可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红来联系群众。各个领域都有粉丝群体,网红本身带流量可以提高非遗传播的关注度。比如: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就邀请了李子柒作为推广大使,李子柒在微博上的点击率很高,在推广非遗的过程中会吸引大批的粉丝,粉丝会进一步了解非遗的内容。再比如:柳建新大师被授予“2020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把中国传统旗袍与现代时尚相融合,展示了旗袍的流行趋势,以及中国纺织非遗和旗袍文化的传承。

(三)利用“互联网+非遗”模式,推动非遗经济价值变现

要想解决非遗文化传播的资金问题,就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来完成,依托现代互联网进行资金的筹措。把非遗推向互联网这个平台,为非遗提供更多的融资,缓解非遗资金困难的问题。在进行众筹时,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起到推广的作用。让传统非遗转变为一种消费,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众筹时,要注意非遗项目的实用性,要结合人们的喜好设计内容,避免同质化。比如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在淘宝APP中开店,通过开店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技艺,从紫禁服饰、家居陈设、故宫笔记、故宫中国节、故宫猫、故宫彩妆等多个方面向人们展示非遗文化。

还可以通过“非选+众筹”的方式,让非遗项目参与到其中。比如:年画、剪纸这些与春节紧密相关的非遗文化,这些项目的上线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达到更多的点击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不仅可以带货,还可以给曲艺类的非遗提供平台,比如:严庆谷在上海京剧院上演“大圣说京剧、话非遗”,带领网友体验了悟空戏。

除了通过线下推广之外,还可以通过线上电商销售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浏览网页、APP观看非遗产品,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加入到购物车中,解决非遗产品销路难的问题。开拓线上市场,激活线下市场,缓解非遗销售的生存困境。现在比较火的直播带货方式,面向更广阔的群体,让更多的人可以直接看到非遗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比如:李佳琦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直播带货,多款产品上架“秒光”。在线推荐了二十多款国货非遗小吃和地方特产,绢扇、香包等各类工艺小件和非遗文创。通过统计这场直播在各大平台总计吸引1000多万网友,销售总价值1261万元的非遗产品。让这些非遗产品也成为了“网红”,武汉市文旅部门通过线上推广的方式,让140多万网友通过网络的方式感受到武汉非遗老字号的魅力。

(四)创新策划方案,多角度输出非遗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要想吸引用户的目光,就需要创新内容。在传播非遗文化时,可以根据非遗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方式,对于一些濒危的非遗要加强对其的抢救,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存储记录进行传播。

比如:湖南的滩头年画,可以通过网络记录的方式给人们展示制作年画的过程,把传承人的守护非遗故事透过镜头讲给人们听。对于一些有知名度的非遗,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的范围。比如:苏绣、莆田沉香等,可以通过微博的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其的了解。还可以通过时下最流行的抖音短视频的方式,把非遗中的精华展示给人们,做成一个非遗系列。

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出不同的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每个年龄段的人对于非遗文化的侧重点不同,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进行宣传时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从心底认同非遗文化,儲备后备力量。对于中老年来说,他们对于非遗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移动客户端给他们还原生活过的场景,有利于拉近与他们的关系。在传播非遗内容时,要注意播放的时长,不要过长消耗人们的热情,短小精悍即可。有创意的输出非遗内容,挖掘素材的价值,把非遗传承人做成一个合集,讲述不同传承人的故事,让人们了解非遗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传播的创新性,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五)加强宣传,多渠道设置“非遗议程”

可以通过公众号的方式,提高非遗推文的次数,现在人们使用微信的频率很高,可以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关注非遗这个话题。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社交用户有望突破8亿人,其中微信用户有80%的人习惯订阅公众号。非遗工作者可以通过分析后台数据,挖掘潜在的客户,增加非遗议题的出现频率,让用户可以对非遗有印象。除了增加推动的次数之外,还要选择新颖的标题,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依托微博这一平台,发起并参与相关话题。微博的受众群体多是年轻人,可以通过发起有关非遗的话题,让一些非遗爱好者可以聚集到一起,参与到话题中,提高非遗的曝光率。微博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个人的动态,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形式与他人进行互动。用户在登录微博时可以看到热门排行榜,通过浏览信息了解非遗的情况,通过蹭热度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比如:2020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出炉冷却的过程,引发了微博网友的热议。再比如:四川非遗账号发起了“四川非遗”、“舌尖上的非遗”,与用户进行互动,积攒了大量的人气,传播了四川的非遗文化。

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人们利用移动客户端浏览信息,可以利用新闻客户端的方式给人们推送相关信息。在选择网络平台时要从多个渠道入手,不能单一的推送到一个平台上,当下人们喜欢看头条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可以把非遗文化的信息整合后发到平台上。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的进行推送,覆盖不同的使用者,提高传播的效果。比如:山东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大鼓、螳螂拳、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等,可以发布在不同的平台上,避免出现资

源浪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可以给非遗的传播带来契机。非遗人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把非遗文化之花开遍祖国大地,把非遗文化传播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传播和继承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孙蕊.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J].人民长江,2020,51(09):232-233.

[2]刘淑强,张瑶,张洁,吴改红.潞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探究[J].毛纺科技,2020,48(09):99-103.

[3]黄成,李继晓.网络时代背景下青海非遗保护现状分析及数字化保护设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6):87-89.

[4]康庄.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议[J].现代园艺,2020,43(17):128-131.

[5]周洁文,周春,张亚洲,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以高州木偶戏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0(16):83-8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