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研究

2020-12-28广东省汕头岳惠正骨医院515022陈沛镔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腰丛硬膜外下肢

广东省汕头岳惠正骨医院(515022)陈沛镔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对象为2017年的6月~2018年的8月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下肢手术患者,其中50例为观察组患者、50例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麻醉措施,所有入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也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观察组(50例):组内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在35~84岁,平均为(59.77±1.09)岁。对照组(50例):组内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在36~84岁,平均为(60.34±1.23)岁。两组各项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代表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且成立。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给予其15~20ml罗吡卡因局麻(浓度为0.5%),并在患者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行硬膜外穿刺,直至穿刺成功后置管、注药。观察组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选择神经刺激仪引导和100mm穿刺针,并实施后路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选择浓度为0.5%的罗吡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并在两点分别注入20~30ml。腰丛及坐骨神经定位:腰丛点在腰丛后路阻滞,患侧位置在上,取屈膝侧卧位,屈曲角度在30~40度角,膝关节弯曲90度,并将第4腰椎棘突部位作为起点,沿后正中线向尾端量出3厘米的点,再从该部位向阻滞侧旁开4厘米的点,以此作为穿刺点。坐骨神经点于新后路坐骨神经阻滞,体位同上,对坐骨粗隆和股骨大转子进行触摸,连线两点,将中间作为垂直线,在该线4厘米处即为穿刺点。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明确穿刺点后,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浸润穿刺通道,选择A-100电刺激针,从上述入路寻找神经干,初始电位维持在1~2mA,频率在2Hz,在穿刺针将电流释放后,且引起相应的肌群收缩后,将电流减少至0.3~0.5mA,若仍伴有肌群收缩情况,提示已经达到注药点,直至回抽无血后,即可将药物注入[1]。

1.3 观察指标 将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和数据,其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采用计量资料进行X2检验,用t检验;若两组间差异存在意义,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手术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2.34±1.82)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6.75±1.23)min与对照组的(16.77±1.09)min、(20.45±1.23)min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主要是通过人体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进而被节段性阻滞,易增加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出现容量血管扩张和阻力血管扩张情况,减少循环血量,进而引起血压降低,影响机体血流动力学,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易增加其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主要是在人体神经干周围将局麻药物直接注射,不会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所阻滞,能够明显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股神经位置、神经和边缘组织关系、坐骨神经位置等,其在神经刺激仪的帮助下,能够精准定位阻滞神经,使进针位置准确,同时能够对麻醉药物扩散范围进行清晰观察,对神经阻滞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减少术中意外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持续时间的目的;此外,该种方式还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其原因是由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对麻醉药物的剂量有效利用和控制,同时能精准把握麻醉药物的扩散范围,使其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使用,避免增加患者痛苦,使其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本文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下肢手术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下肢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腰丛硬膜外下肢
右美托咪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胫腓骨骨折病人镇静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观察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探讨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