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服务在预防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12-27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谢会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血栓下肢家属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谢会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血液内科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6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优质组,每组3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44.39±4.08)岁。优质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4.35±4.15)岁。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在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血液内科常规护理。给予优质组患者优质护理,除基础护理措施外,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①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配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②体位护理:有腹水的患者,嘱咐其取半卧位,在背下放靠垫,尽量长时间保持该体位,减轻腹水对膈肌的刺激,预防呼吸困难。无腹水的患者可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③皮肤护理:患者长期卧床较易发生褥疮,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皮肤清洁和保护,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预防褥疮。④躯体活动指导: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不适合进行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躯体锻炼,长期卧床除褥疮外,还较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因此,除皮肤护理外,还应指导或协助患者在病床上进行适当的躯体活动,如屈伸上下肢等,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⑤营养干预:评估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在制定饮食方案时,尽量考虑患者的喜好,提高患者饮食舒适度。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通过比较优质组和对照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价优质护理模式在预防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资料差异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优质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6.45%较对照组的25.81%低(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优质组护理前的QO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的QOL评分(42.11±3.45)较对照组的(36.19±3.28)高(P<0.05)。

2.3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优质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90.32%较对照组患者家属的67.74%高(P<0.05)。

3 讨论

优质护理模式为现阶段我国临床开展较广泛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已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中获得较满意的应用效果,但查阅资料发现尚无较多关于护理模式在血液内科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1]。本研究将血液内科常规护理模式作为对照,展开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优质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家属发放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均有效回收,优质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分析本研究中优质组患者能够获得上述护理效果的原因可能为:总结实践过程发现,优质护理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护理模式,同时也具有护理工作监督职能。临床护理工作中高度重视患者的中心地位,强化基础护理,并全面落实护理职责,监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2]。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此外,该护理模式根据患者护理诊断判定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然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针对性强,能够有效预防风险因素的发生或将风险因素及时消除。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优质护理模式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一种值得在血液内科得到推广应用的护理模式。

猜你喜欢

血栓下肢家属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