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12-26倪修凤宋俊秀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钱 力,倪修凤,宋俊秀

(安徽财经大学a.经济学院;b.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技术进步,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并将持续催生产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传统财经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对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研究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经济学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综合应用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编程、英语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育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对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提升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首先,科学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认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基础。吴泽九从创新环境、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投入与产出等维度出发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史冬岩基于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等准则层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GEM)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2];申静波基于研究生视角构建了包括知识、能力与创新品质等要素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模糊法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3];刘伟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实践与创新成果等方面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各指标权重并进行相应实证分析,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4]。

其次,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部分学者展开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定性研究,如邱玉兴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外部、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经费与条件等,内部因素包括动机、思维、知识与人格等[5];王菲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培养方案与教学方式、科研经费、学生创新积极性等因素都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6]。另一部分学者运用实证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展开定量研究,如杨晓明运用因子分析法与最优尺度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导师职衔与年龄、学生本科毕业院校、学术环境、课程设置等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7];吉祥通过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导师指导以及学校支持等因素都能够显著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8]。

最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分析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其创新能力,不同学者提出了具有差异性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张达敏从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提出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等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途径[9];王宇以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机制,构建集散式教学、三段式指导、分类式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新途径[10];牟晓璐通过分析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意义,提出定期举行学术会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报告、申报科研项目,以融合课题组、双向导师制、创新竞赛、企业帮扶、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形式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1]。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相关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提升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二、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渗透到财经类高校教育教学中,引发财经类行业变革、课程教学变革等一系列变革。互联网金融、电子政务以及人工智能服务等对传统经管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金融机构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由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人才为主向既懂金融、会计、经济又懂信息技术、英语等复合型人才为主。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一)创新能力趋于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对财经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加入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后,外资不断涌入金融市场,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模式以及就业需求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财经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研究生要提高创新能力与其国际化水平,既扎实掌握财经类专业知识,又不断提升英语、计算机编程等多样化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创新能力呈现多元化

结合财经类专业的时代特征、专业性质与专业特色,社会对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多样化的需求。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是财经类高校的生力军,他们既要有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更要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代财经类高校研究生一方面需要牢牢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围绕学科领域前沿、拓宽专业视野,此外还需要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与科技服务能力等,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创新能力突显个性化

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其兴趣、思想、智力、性格、学科背景等的差异,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而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课程设置与统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财经类高级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逐渐由传统教育理念下的单向的、被动的、灌输式的方式向双向的、主动的、交互式的方式转变,突出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三、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现实情况是,财经类高校培养的研究生与社会的需求错位严重,财经类高校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较单一、考核机制不健全、科研实践不充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财经类高校一般根据自身特点与师资力量等情况设置研究生课程,一部分是由学校统一设置的公共选修课,另一部分是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专业课程。一方面,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课时分配不均衡,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跨学科课程、实践课等课程学分分配较少,导致研究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等情况选课的灵活性不够、研究生交叉学科知识掌握不足、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出现脱节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但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注重专业课,对学科基础知识与科研方法类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方式较单一

为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新经管”战略实施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也相应增添了一些创新与实践等方面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但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财经类高校对创新与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就教学方式而言,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即使是创新课程的教学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实行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被动式教育,研究生习惯性的被动接受所谓的“创新知识”,探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这不利于发挥研究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也不利于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课程考核主要以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试卷或上机操作等形式的考试与提交课程论文两种方式为主。考试普遍以基础知识为主,导致研究生只需要掌握相关的考点即可,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与应用性;课程论文一般要求是与所学课程相关,但对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重复率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能很好发挥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尽管大部分财经类高校提出要培养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尚未将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论文与发明创造等方面很好地纳入研究生考核体系中。财经类高校考核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科研兴趣、社会实践参与度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科研实践不充分

财经类高校的科研实践不充分,一方面表现为导师对科研实践重视还不够,不能很好地拓展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是实验室、研究中心与创新平台等数量相对有限,缺乏配套的科研创新基地及其相对应的硬件资源、仪器设备等物质基础;此外,部分财经类高校缺乏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有待提升,导致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参与机会较少。在创新教学实践中,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导师课题或研究项目所限,导致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是虽然跟随导师或学院老师参与课题创作、教学辅助等科研实践活动,但很少真正参与课题的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研究设计等课题关键环节,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四、促进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为了适应“新经管”战略实施的需要,满足社会对财经类高校研究生需求的多样化,本文提出创新课程导向、创新竞赛导向、创新教学导向与创新实践导向等提升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课程导向

以创新课程为导向,激发财经类高校研究创新潜能。财经类高校设置创新课程时应在开设学位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提高基础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引导研究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学会科研创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除了要培养研究生专业知识与素质、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财经类高校还应该重视英语、计算机编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以适应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此外,财经类高校还应重视如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科竞赛等非正式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创新竞赛导向

以创新竞赛为导向,引导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行为。为适应“新经管”战略的实施,财经类高校应定期举办实际应用型与技术创新型等学科竞赛。实际应用型学科竞赛应从实际工作和生活出发,引领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将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创新设计竞赛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应用性,以培养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型学科竞赛不仅要求参赛研究生自主创作,而且要求他们能够介绍参赛作品的创新点、应用价值并形成可行性报告,提高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学习能动性,培养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参赛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导向

以创新教学为导向,调动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为调动研究生继续钻研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财经类高校应将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式教学、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等,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科研创新等学习能力。财经类高校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主,结合学科前沿与热点问题,适时普及学科知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高效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提高研究生学习效率。

(四)创新实践导向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展现研究生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财经类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实践方式引导研究生展现创新能力,如在创新课堂上对模拟案例进行实践研究,或跟着导师与学院其他老师参与校内外相关科研课题项目,接触实际财经类项目,锻炼创新实践能力。财经类高校应开展更多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或学习拓展周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或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强研究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创新研究兴趣。此外,财经类高校还应创造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加强企业、研究生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培养研究生创新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