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

2020-12-26莉,乔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顺顺天保人性美

王 莉,乔 路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一、《边城》中的人物

《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然而沈从文并没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直接入手进行创作,而是反其道而行,描绘了一幅与当时社会情况截然相反的美丽又安谧的湘西小镇的画卷,将湘西小镇中极为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展现于世人,这与当时的社会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沈从文将“边城”描绘成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地方:小镇上处处透露着自然风光的美丽,极力展现着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山也好,水也好,连渡河的船都似与自然融为一体。镇子上淳朴的百姓在端午时会举行热闹的赛龙舟,赤着臂的汉子大声吼叫着将船向前划去,还有可爱又腼腆的少女翠翠——沈从文笔下“美”的代名词。

翠翠清纯、善良、不谙世事,就如同野生的小动物那般美好,“小兽物”这个词用在翠翠身上最合适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爱情”冲进了翠翠的生活。那一年端午的时候,翠翠随祖父去看龙舟,初遇傩送,两个年轻人埋下了一颗爱意懵懂的种子。两年后,翠翠再次去看龙舟,那句“大鱼咬你”成为翠翠心底最温柔的回忆。翠翠爱上傩送以后,知道天保对自己也有爱慕之意,善良的翠翠不愿伤害任何一方,而她和傩送的爱也因此遭受波折。天保后来因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认为大哥的死与自己有关,于是远走他乡,爷爷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这接二连三的重创,使得翠翠忽然间明白了世间冷暖。

在翠翠的恋爱与成长过程中,爷爷、天保、傩送三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爷爷面对天保和傩送对翠翠的示爱没有摆出明显的态度,是因为他认为当年女儿的死是因为自己的错,因此想让翠翠自己来选择。15年来,爷爷不仅在生活起居上对翠翠关爱有加,而且在事情上尊重翠翠自己的想法,不论家庭状况是否贫穷,爷爷都努力去帮助翠翠促成婚事。从爷爷身上,可以看到坚毅与善良,担当与朴实,这体现出了自然的、不加修饰的“人性美”。

天保是傩送的哥哥,也是船总顺顺的长子,对纯情美丽的翠翠一见钟情,勇敢地向翠翠表达了爱意,可不曾料和自己的亲弟弟爱上了同一个人,为了公平竞争,兄弟二人用对歌传情。后来,在感情上失意的天保赌气出船,溺水而亡。而傩送听到大哥去世的消息之后,也产生了羞愧与埋怨,负气出走。大哥天保的大度,弟弟傩送的勇敢与心细,无处不透露着兄弟二人之间的情谊,这也是人性美的一部分。

二、边城中的人性美的体现

(一)至善至美的亲情

1.祖孙之间

《边城》用浓郁的笔墨来描述爷爷对女儿的愧疚之情和对孙女的挚爱之情,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给了女儿和孙女。老船夫的女儿17年前与一名茶峒的军官恋爱且未婚先孕。女儿因为老船夫没有说一句“有分量”的话而自责。后来军官服毒自杀,女儿也在生下翠翠之后殉情。老船夫一个人将孙女抚养长大,五十年如一日地撑着渡船,片刻也不曾懈怠,而翠翠也没有娇养脾气,对爷爷甚为宽容,深深依赖着爷爷,爷孙二人相依为命。如果说年逾七十的老船夫活得仍然有劲、有生命力,那么必是可爱、善良的翠翠给了老船夫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1]。

在漫长的时日里,翠翠长大了。老船夫开始担忧翠翠的婚事,他不愿让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他想让自己最疼爱的孙女过上幸福的日子。可命运的再三捉弄,让老船夫终于撑不住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永远离开了翠翠。老船夫的一生,是奉献给女儿,奉献给翠翠的一生,他终生都愧疚于女儿,因而倍加呵护翠翠。老船夫与女儿、孙女的亲情之爱是维系整个人性之美的精神支柱,而老船夫的兢兢业业、淳朴善良的品质也是人性美最明显的体现。

2.兄弟之间

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在文章中描述得淋漓尽致。天保和傩送作为当地船总的儿子,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境殷实而不学无术,他们是这个镇子上叫得上名的划船好手。当天保与弟弟傩送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翠翠之后,两人并没有因此与对方产生敌意,仍是好兄弟。失意后的天保,决定用自己的离开来成全弟弟傩送与翠翠的感情,可是不成想这一走,竟是永别,水性极佳的天保被淹死了。傩送对哥哥的愧疚上升到了极点,他拼命地去找哥哥的尸体,拼命地想弥补自己的过错,在无限的自责和悲伤中,远走他乡。傩送和天保之间的感情是单纯的,深厚的,这是兄弟之情最为动人的一面,凸显出最真诚的人性之美。

3.父子之间

顺顺作为当地的船总,没有因为自己的有权有势就对两个儿子过分溺爱,他以身传教,不断地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培养两个儿子的勇气,使两兄弟不但有健硕的体魄,而且也具有良好的品德。这种父子情深藏匿在顺顺对儿子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里,这是人性美最原始、最自然的表露[2]。当两个儿子都喜欢上翠翠之后,顺顺没有因为翠翠家境不好而嫌弃翠翠,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请了媒人前去翠翠家攀亲,在节日里给翠翠与老船夫送去白鸭子和粽子,甚至帮忙主办老船夫的后事。天保死后,顺顺承受了不可名状的丧子之痛,但是他却不怨恨翠翠与老船夫,他知道,傩送和翠翠是真心相爱的,已经在内心接受了翠翠成为自己的儿媳,反而再三请翠翠到家里去住。通过以上事件可以看出,顺顺是一个深爱着儿子,内心善良的伟大的父亲,从顺顺身上也不难看出边城人民的良善与人性美。

(二)淳朴憨厚的乡情

1.邻里之间

边城中的人际关系十分简单又纯洁,没有算计,没有勾心斗角,十分简单却又让人动容。老船夫整日里以撑船度日,船是公家的,过河的人本不应该给钱,但是过河的人看到爷孙二人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便时常丢下几枚铜板接济他们,而老船夫却似乎不领情:“我有口粮三斗米,还有七百钱,谁要你的铜板!”有时人情左右不过,老船夫便用铜钱买了酒水与茶水,供渡船的人喝,倘若有人想尝一口他的酒,他定将葫芦全推了过去让人全部喝完才行。老船夫的憨厚与热情,向人们展示出边城中人与人之间最单纯、最美好的关系。颂扬了边城中乡邻之间与人为善、重情重义的美好品质。这样的品质在顺顺身上仍有体现,作为富甲一方的顺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权势而狂傲,反而乐善好施,慷慨大方,但凡有朋友落难,他必竭尽所能帮助。在顺顺身上,看不到虚伪和势力,有的是广阔的胸怀和善良,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这样美好的品质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商人与顾客之间

边城似乎是与外界相隔离的,似乎是混沌时代之下的人的内心最美好的向往,边城的人们朴实善良,勤劳正直,边城的生活宁静而美好。边城里有热闹的街头,也有叫卖吆喝的掌柜们,在边城繁华的街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交易,这些交易都是开诚布公的,是真诚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信任和善意,在边城中的人际关系中,少了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铜臭,多了真心相待和为他人着想,不论人们从事着怎样的职业,人们不会因为等级和家境的好坏来选择朋友,这里流露的是最美好的人性,是最单纯的人性之美。

(三)真挚的爱情

翠翠对傩送的爱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少女时的翠翠便在心里埋下了对傩送爱意的“种子”,那是翠翠与傩送第一次相遇的端午,傩送打趣在河边看船的翠翠小心“大鱼咬你”,翠翠认为傩送在调戏自己,羞得自己涨红了脸。而这一见,也让翠翠在今后的无数个日夜里不止一次地想起傩送,不止一次地想念傩送……闻一多先生曾说“大鱼”是“匹偶”的隐喻,而这一句话,也为二人的感情发展埋下了伏笔。翠翠的可爱仿佛是山间的野花,整日里让阳光生养着,纯净又可爱,让人难以忘却,舍不得移开目光[3]。

傩送是茶峒的“小岳云”,从那年端午相见起,他就深深地迷恋上了翠翠,适龄的少女就像一只活泼又可爱的小鹿闯入了少年的心扉,他特意借着老船夫去喝酒之名,托了人送翠翠回家,为了获得翠翠的芳心,他勇敢地向翠翠示爱,为翠翠唱歌,歌声飘过了河,飘进了少女翠翠的心扉,两个人的爱是纯洁的,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纯爱,他们的爱是边城人性之美的化身。傩送为了翠翠放弃碾坊,情愿为了翠翠做船夫。沈从文通过描写二人的爱情故事,向世人展现了纯粹的人性之美[4]。

三、《边城》中人性美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边城》中的两个家庭是有贫富之分的。作为船总的顺顺,和撑船人老船公在家境方面相差甚大,但是两家人却彼此没有敌意,两家人的心态是和谐的,是具有善意的。最后的结局虽然遗憾,但是这种遗憾并不是由于两个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而造成的,给人的感觉是顺应“天命”的无法违背。老船公的一生为了女儿和翠翠而活,为了让孙女得到幸福,极力地促成翠翠的婚事,但是却不想被命运捉弄。对于顺顺来说,应当仇视这个间接性地害了自己大儿子的人,但是却没有,顺顺仍然把翠翠当自己的家人看待。这难道不是人性最美的地方吗?这难道不是每个中国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吗?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边城的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充满了“顺其自然”的气氛。在边城,人们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生活的安乐。这些优秀的风俗至今仍在湘西小镇上保留着,也成为当前无数生活在纷扰的大都市的人的心里的“桃源梦”。

四、结语

在《边城》中,翠翠的爱情遗憾是与沈从文的现实经历相融合的。整篇小说充斥着悲剧意识,写出了他所向往的最美好的生活,他所追求的自然与天性之美。他尝试用文字向世人传递这一理想,将自己对故乡的满腔的热爱投注在每一个文字上面。在沈从文的世界里,“边城”已经成了他心底最柔软处的温柔乡,是他殷切期待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便是他期望世间的每个人都能够回归自己的“人性之美”,构建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

猜你喜欢

顺顺天保人性美
那一刻,我感到愤怒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蟹蝴蝶
向日葵的故事(下)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探究
温暖的绝望
融资额:1800万美元一夜成名的顺顺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