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020-12-26崔赞梅

关键词:绿水青山马克思主义文明

崔赞梅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生态问题的现实关切,是伴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步伐对人民生态呼吁的现实解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丰厚的哲学意蕴,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展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1]231,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需要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有机系统中加以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论的视角,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意蕴的生动体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思维特质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也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马克思既看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看到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50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和实践研究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鲜明的实践思维特质,不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实践,更将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融入生态文明实践的发展过程,从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重视实实在在的生态实践。

首先,在顶层设计层面,将生态文明实践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强调,此举“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将生态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其应有的战略地位,为“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铺就了实践路径。中共十九大又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在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贯彻落实,在“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4]52的前提下,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路线图。

其次,在社会生产生活层面,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些年来日益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暴露了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1]77习近平将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都存在着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不可持续发展,亟待进行提质增效的动力转换、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习近平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在社会生活方面,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5]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6],实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实践的绿色转变,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生态文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将实践的需要看成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将科学理论看成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以实践为基础研究方法的深刻认知,习近平指出,“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7]。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在与生态文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面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正定工作时期就提出了生态战略思想,并结合正定工作实际,在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又提出了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对人民群众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8]的过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入。“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9]3-4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指导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有新突破,逐步构建起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整体框架。中共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4]50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进一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思维特质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实践出发,将人类社会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构成的有机体,自然界不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是人类社会的内在构成,“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187。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系统思维特质,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9]5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50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由此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

将人与自然看成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思维特质的鲜明标识。在习近平看来,山水林田湖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9]47以“命脉”一词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休戚相断、荣辱与共的共生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看成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认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0]同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可以看成是自然界的内部联系。以这种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系统思维方式,习近平多次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12,他始终坚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所以习近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人类像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一样对待自然,整个人类社会的有机系统才能正常运转,使社会成为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的统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他指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9]47所以十分有必要,由一个统一的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的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要确保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

同时,习近平还主张,要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着眼,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思路的转变。例如,在分析我国众多城市缺水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城市缺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泥地太多,取代了本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等,切断了城市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由此他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的城市排水系统,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9]49。习近平认为,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思路不是建设生态文明,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都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此外,习近平还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9]14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9]5习近平以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敏锐性,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的思维方式精辟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矛盾思维特质

马克思主义注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当代发展,有着鲜明的矛盾思维特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蕴含着深刻的矛盾思维,既阐明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内含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的“两点论”思想。同时,习近平强调,“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9]23,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重要的是发展思路的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系统地论述了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金山银山)之间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30既看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区别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二者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统一关系。在习近平看来,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二者应协同共进,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更是经济发展本身,“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12。习近平将生态环境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上长期存在的困惑。

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9]23要结合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好发展产业,切实扭转简单以经济增长率论英雄的发展思路,不能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习近平一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算长远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急功近利,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9]21在习近平看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对良好生态产品的渴望日益迫切,如果“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9]5所以,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尺度,只有实现发展思路的彻底转变,绿水青山才会变成金山银山,才能成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思维特质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人类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时,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11]193,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习近平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来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需求、路径选择和价值尺度,看到了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决定力量。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需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看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

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类环境问题呈高发态势。“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1]232-233。在习近平看来,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思维特质,不仅体现在重视人民的生态需求,更体现在积极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习近平指出,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9]33,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本身去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中说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将社会历史看成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1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路径选择。在习近平看来,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养成主要依赖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需要扭转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发展思路,要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只追求经济的一时增长而不计后果;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重在培养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生活中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尺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发展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衡量尺度。”[12]199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将人民的福祉看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将老百姓的生态福祉看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尺度。

习近平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越来越迫切的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习近平认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9]4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要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使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视野

马克思主义依据世界历史理论,在分析和论述重大问题时要求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高瞻远瞩的世界视野和胸怀天下的广阔情怀,从人类与全球视角,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旨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国外交。习近平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国外交,积极倡导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以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习近平在国际交往中多次向世界宣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人有国际视野和胸怀量力承担更多责任义务[13],突出表现在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上。在国内,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其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国际上,习近平倡导“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9]132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同时,习近平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构筑“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促进生态信息共享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格局,为全球生态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态”共同体。习近平在论及当代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时强调,应当抛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形成全球责任伦理,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治理全球生态环境承担共同的责任[14]。习近平指出,“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共识,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决框架。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9]141可见,习近平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态”共同体,是各国人民携手同行,共谋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体,是为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环境问题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共筑清洁美丽世界的共同体。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是中国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在国际交往中,多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节能减排的成就和决心,中国“争取到二〇二〇年实现碳强度降低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四十五的目标”[9]130,“计划二〇三〇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9]128。同时,围绕《巴黎气候协定》,积极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并进,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9]144为实现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马克思主义文明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