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庆明名老中医经方应用技巧浅探

2020-12-26程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方麻黄柴胡

程坚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0 引言

曾庆明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当代伤寒大家陈亦人。善用六经辨证论治各科疾病,尤以内科、妇科病见长。倡导“先辨六经病所、后辨八纲病性,穿插其他辨证”,经方、经方衍生方和时方综合应用,发展了陈亦人教授倡导 “六经钤百病”的学术思想。

笔者作为深圳市第四批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学员,有幸师从曾庆明老师,现将曾师“六经钤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中经方应用的部分技巧做初浅探讨,以期同道指正。

1 六经钤百病

曾师认为:现代中医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是能否用中医的辨证去论治现代医学的“病”,而六经辨证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其理由主要有三:

1.1 六经病证是内在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结果

柯韵琴认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也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前贤之论是立足中医之“病”,但移于西医之“病”事实也可。六经病证是内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与病理损害的结果,它从整体上揭示了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六经病证是在临床基础上,把脏腑、经络、气化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才不致于片面。

1.2 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纲领和其他辨证的基础

六经与八纲关系是:八纲辨证是一种方法和思路,是从六经辨证中提取出来的。六经为辨证纲领,只有辨六经只能掌握病证的特点及发展演变,明辨八纲才能分清寒热虚实,使辨证论治落到实处。前者是前提,后者是深入。故两者缺一不可。八纲辨证是从六经辨证中发扬而来的,两者互为补充,而以六经为纲。其他如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与六经辨证一起,涵盖了所有外感病的辨证方法,而以六经辨证最为生动活泼;脏腑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也是六经辨证的延伸与细化,若论切实与灵活仍逊于六经辨证。因此,提出“先辨六经病所、后辨八纲病性,穿插其他辨证”主张,认为重归六经辨证,细化规范六经辨证,是打开辨治现代疾病的金钥匙。

1.3 在诊治外感疾病、内科杂病等疾病时,六经辨证取得效果远较其他辨证方法要优。实证多从三阳合病或并病,虚证多从三阴合并或并病,更多的是从三阳与三阴的兼相并见灵活地应用,效果非常明显。疑难慢性疾病,多可从三阴入手,兼夹少阳或阳明,或仅从太阴与少阴,或仅从厥阴之寒热虚实之夹杂,或兼稍清泻阳明,或兼带和解枢机与疏通三焦,六经的任意的排列组合,不可胜数,远非辨证分型所能加以固化。其灵活法度,恰可针对变化多端内伤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

因此,曾师认为在六经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经方、时方、时方衍生方,只要辨证无误,选方用药得当,临床各种疾病均可获得良效。而在具体选方用药上,曾师主要通过配伍、用量、炮制、剂型、煎服等五个环节,控制中药发挥相应功效,各环节独立发挥作用,又叠加协同产生作用。

2 药对增效力

曾师认为药物的配伍对经方治疗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其总结为“配伍环境”,亦即 “对药”、“药对”。 桂枝是经方中最常用药物。对其与不同药物配伍曾师做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桂枝,配伍麻黄,则为发汗解表、散寒除邪,一开腠一松肌,发汗力量强,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后世加减亦有不少,如加味葛根汤及所演变的颈椎宽松散,五积散、防风通圣散、再造散等。其次,桂枝与桃仁相配伍,则突出其温通活血、祛瘀通络之功。如中治疗下焦蓄血证之癫狂者之桃核承气汤,以及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桂枝与芍药相配,一温阳通脉,一养血和营,共奏调营和卫之功,其外可调和营卫,内可调和阴阳,不仅适用于外感之太阳风寒表虚证,亦可用于内伤杂病。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人参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均是在此基础上加减而成。桂枝配白术,则具有温阳健脾益气之功,见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桂枝温运健脾,而五苓散主在温阳健脾,次有解表作用,既解膀胱蓄水,又可利水渗湿。桂枝配茯苓,为降气利水之配,见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乃是平冲降逆,既可平寒气上逆,又可平水气上逆。同是桂枝,与不同药物配伍则功效大不同,可管窥药物配伍的重要性。

验案举例:刘某,女,45 岁,因发热恶寒咳嗽6 天而就诊,初起自服阿莫西林胶囊、止咳中成药,病情加剧。门诊静脉输注头孢类药物治疗3 天,仍无效。体温39.2°C,恶寒无汗,头痛,咳嗽,痰白质稠量不多,纳差,时有干呕,声稍嘶,汗少胸闷,舌稍紫暗,苔薄白腻,大小便可。辨证:太阳伤寒表实证,治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麻黄汤加味,麻黄l0g、杏仁10g、桂枝10g、厚朴10g、地龙10g、浙贝10g、鱼腥草30g、甘草6g、法夏10g、生姜10g、大枣10g、陈皮10g、款冬花10g,水煎服,日一剂,三剂热退而愈。曾教授认为麻黄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要药。桂枝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能入营分散解风寒。配伍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从而达到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之功。

3 知药善用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曾师在同一味药物临床中用量往往十分悬殊。如柴胡用量从3g 到40g 不等。取柴胡升阳举陷之功时,用量常为3g-6g,如使用补中益气汤用量就比较小。取柴胡为疏肝理气作用为主时,用量为10g-15g。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并常配以柔肝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在发挥柴胡退热功效,一般在30g 以上,曾师认为,临床柴胡的用量,大剂量兼有小剂量的作用,用大剂量可以退热、疏肝,也可以升阳举陷。曾师十分推崇近代名医章次公多用大剂量(30~60 克)柴胡治热病,谓其“退热通便,稳当无比”[1]的观点。黄芪的运用上,曾师经验:15克以下者,补益之功偏小,主要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如临床肺气虚、脾气虚、脾肺气虚轻症者,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药中,加入6~12 克炙黄芪,往往可收到更好疗效。用量15~30 克时,补气的作用才能显现,用于因气虚显著所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如防己黄芪汤,炙黄芪为补气要药,以补脾肺之气见长,气虚明显,必速补峻补,方能速捷力显,若用量偏小,则药力不足,杯水车薪,延误病情。黄芪大于30 克时,方具有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如《金匮要略》中治疗血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后世治疗血脱血虚发热之当归补血汤等等。

验案举例:王某,女,45 岁,月经期间受寒,故发闭经,下腹部硬满疼痛,寒热往来如疟,胸胁胀满,舌红,舌苔薄黄,脉弦数,曾师认为此系《伤寒论》之热入血室证,治以小柴胡汤加葛根、桃仁等,柴胡用量达40 克以退热,5 剂而愈。

4 重视炮制与剂型

曾师强调中药的炮制对药物作用,善于选择不同炮制方式的同一药物发挥不同功效。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则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热;炒炭则长于凉血化瘀止血,可谓是各有所长。曾师在临床中善用酒大黄以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属上焦火热证者,既可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又可清上焦血分之热,清心化瘀通络,以清解心脑血管之瘀热。

同时,曾师强调运用多剂型综合防治慢性病和疑难病,总结出“汤剂开路、丸膏善后、防重于治”的慢病防治方案,善于因人、因病、因证、因时综合使用汤剂、丸剂、膏方、酒剂、片剂和胶囊。常用自拟方制成丸、膏、酒剂,如益肺资肾平喘丸、降糖灵丸、梦乡丸、冠心膏(丸、片)、痛风灵丸、女毓麟膏、美容返颜膏、八宝益元丸、降脂延寿丹、防老延衰膏(丸、酒)等。

验案举例:刘某,62 岁,平素体质羸弱,易感冒,患慢性支气管炎20 年,现症见,咳嗽,痰多色黄,口苦,多在劳累后发作,休息后可缓解。小便量少,口唇紫绀,大便干结,舌质淡紫,苔白厚腻,脉虚数。证属少阴阳虚夹太阴痰热瘀阻,急则治其标,先治以温阳利水,清热化痰活血,予真武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制附子5g、白芍10g、炒白术10g、茯苓30g、干姜10g、麻黄10g、杏仁10g、款冬花10g、甘草5g、鱼腥草30g、黄芩10g、生石膏30g、泽泻10g、益母草30g、泽兰10g,服7 剂后,复诊:诉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故予温肾阳兼化肺中痰瘀,拟方:制附子5g、炙麻黄5g、熟地30g、当归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6g、鹿角胶10g、仙灵脾10g、白芥子10g、炙甘草5g、桃仁10g、五味子5g、红参10g、制蜜丸,3 月1 个疗程,随访1 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明显减少。此后3 年秋季,患者以此方基础上加减制成蜜丸,每年秋冬服用,慢性支气管炎未再严重发作住院治疗。

5 善煎助药效

药物的煎服法也是临床中不可忽视的影响疗效因素,临床诊疗中,曾师强调必须根据经方传统方法煎煮药物。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以甘澜水来煎药,曾师认同李时珍的看法,认为甘澜水即流水,甘,平,无毒。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主治病后虚弱,用甘澜水取其性行不滞,以助利水之功[2];茵陈蒿汤煎服法中强调先煮茵陈,为增强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作用;麻杏石膏汤、小青龙汤煎服时均强调“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麻黄先煎可减少其副作用,现代研究亦证实麻黄煎煮时所溶出的蛋白类凝析成的泡沫中所含植物蛋白有引起心烦呕吐的副作用。临床诊疗中,我师将特殊的药物煎煮方法整理成打印,作为诊后注意事项,并详细交代患者根据要求执行。

曾师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临床中强调六经辨证的精准同时,尤其是重视选方用药在配伍、用量、炮制、剂型、煎服等环节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方一击必中的精准效果,曾师临床经验的精深之处有待其弟子门人进一步研究学习。

猜你喜欢

经方麻黄柴胡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柴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管理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心中的麻黄山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高手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