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C8F单片机的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设计

2020-12-25谭建斌班群郑亚冯泽君

微型电脑应用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方位角计算结果太阳能

谭建斌, 班群, 郑亚, 冯泽君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137)

0 引言

为了缓解能源资源短缺问题,光伏发电技术逐渐发展,并成为主流技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目前的光伏发电主要应用在取暖和发电两方面,将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维持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根据该技术,设计出了若干个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其中文献[1]提出,根据光伏逆变器,设计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文献[2]基于单片机,设计跟踪式的太阳能追光控制系统[1-2]。两个文献设计的系统,都能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但研究发现,这类系统在计算太阳位置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影响追踪效果,因此在使用STC8F单片机的基础上,通过保证硬件的控制效果,设计一个计算误差更小的追踪控制系统,为太阳能位置的自动追踪提供更加可靠的控制效果。

1 基于STC8F单片机设计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硬件

在进行基于STC8F单片机设计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硬件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整个基于STC8F单片机的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设计,其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整体框架过程图

1.1 STC8F单片机连接电路

STC8F系列单片机具备8051超高速内核,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8051,支持系统的在线仿真。同时其FLASH字节为64 K,可擦写100 000次以上,支持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的ISP(编程),其内部扩展 RAM帧为2 K字节。再则,STC8F系列单片机拥有多个定时器、多个串口以及多组GPIO,集成可编程的时钟、电压控制电路。单片机型号为STC8F2K32S228I-LQFP32,替换原有系统中的8051单片机,将该硬件与系统其它硬件重新连接,得到全新的控制电路[3],如图2所示。

图2 控制硬件电路图

根据图2可知,J1为电源输入,滤波电容为C9,该单片机为追踪控制系统的核心,由于其内部的晶振精度及温漂不够理想,因此为减小串口波特率误差,用外部晶振Y1进行辅助。P5.4为控制指示灯,指示太阳能的追踪状态。J2为串口,用来下载和调试程序。SW1为拨码开关,用于设定通信地址,令电容C6、C7尽量靠近单片机的GND引脚。根据以上步骤,重新设计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硬件,加强STC8F单片机在追踪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1.2 设计光电检测电路

光电检测电路是用来判断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此次设计的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将光敏二极管作为光电传感器,该硬件受光时导通,无光时截止,因此结合比较器组成的检测电路,向STC8F单片机发送信号,以此控制硬件追踪太阳光,单片机则根据P3.2和P3.3引脚的高低,识别天气状况。

已知D1光敏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结构相似,其敏感元件是一个PN结,具有光敏特性。当PN结处于反向工作状态,天气为阴天没有太阳光照时,反向电阻大,反向电流小,处于介质状态;当PN结有太阳能光照时,该结附近产生光电子,使少数载流子浓度增加,此时通过PN结的光电流也增加。已知外电路的光电流强度,随入射太阳光的照度而变化,因此光敏二极管D1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将D1负极接到电源正极,D1正极接到电源负极,检测电路利用D1对追踪电路进行控制。设计的光电检测电路[4],如图3所示。

图3 光电检测电路

根据图3所示,将光敏二极管正极与运算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反相输入端则接入固定电压。晴天时,光敏二极管导通,输入端电压高于反相电压,此时比较器会输出一个高电平,当P3.0检测到高电平时,整个系统就实现了太阳能的光电自动追踪。当阴雨天时,光敏二极管截止,此时比较器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低于反相输入端电压,经过运算比较,输出一个低电平,此时系统就实现视日运动轨迹的自动追踪。

1.3 设计自动控制电路

追踪控制系统中,执行器控制电路约束,当光电检测电路检测到太阳能信号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将STC8F单片机与驱动器连接,形成集电极开路,这其中就包括了三极管,而三级管分发射区、基区以及集电区。设计的自动控制电路实际连接图,如图4所示。

图4 单片机自动控制电路

已知系统中的伺服驱动器具有位置控制、速度控制、转矩控制功能,因此选择其中的位置控制功能,并按照控制器输出形式设定参数,写入EEPROM、关闭电源,再行接通。令位置控制选择为0,0表示位置控制,1表示速度控制,2表示转矩控制。指令脉冲输入方式选择3,启动设备[5]。至此基于STC8F单片机的系统硬件设计完毕。

2 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统软件设计

系统硬件与软件相互连接、相辅相成,因此在硬件设计完毕的基础上,再设计系统对太阳能的自动追踪控制模式,提升软件与硬件的兼容效果。

2.1 计算太阳运行规律

设计系统对太阳能的自动追踪控制模式,需要以太阳运行规律为前提,因此根据地球和天球坐标系,计算太阳运行规律,以此加强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地球公转过程中,每隔24小时会自转一圈,我们称地球公转轨道的几何平面,为黄道平面。根据学者研究显示,地球自转轴与黄道平面法线夹角近似值为23.45°。可见太阳对地球来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出现了昼夜更替、四季更迭[6]。假设真太阳时为T,太阳时角为d,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式(1)。

(1)

式中,T的单位为小时,d的单位为弧度。而时差是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值,则他们的关系,如式(2)。

T=T1+ΔT=UT+ΔT=

(2)

式中,T1表示平太阳日;ΔT表示时差;UT表示格林尼治时间;CST表示北京时间;λ表示地区经度。根据时间与太阳时角的关系,估算时差,如式(3)。

(3)

式中,k表示日期;Xk表示自转;Yk表示公转;N表示太阳变化周期。其中Xk与Yk的取值[7],如表1所示。

表1 Xk与Yk的取值

根据以上内容,直接计算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太阳在空中的高度角与方位角

图5中,α表示天顶角,β表示太阳高度角,γ表示太阳方位角。当太阳位于地平线时,β=0°,当太阳位于正上方时,β=90°,存在α=90°-β。太阳方位角γ,如式(4)。

(4)

式中,M1、M2以及M3表示考虑太阳位置的常数项[8]。此时α、β以及γ,可以根据赤纬角ω、纬度φ、太阳时角κ得到计算方程,如式(5)。

(5)

结合式(3)和式(5),得到太阳光入射角与日照时间之前的关系公式,如式(6)。

(6)

式中,ζ表示太阳光入射角。通过上述分析,实现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计算。

2.2 设计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模式

自动追踪控制系统,要求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可以快速、准确获取追踪目标。在太阳能自动追踪过程中,传感器没有接受到有效信号时,系统根据计算得到的太阳运行规律,设置自动追踪控制模式,自主追踪太阳能光辐射位置;当光敏二极管感知有效光照信号时,此时的单片机还未能接收,令系统打开粗追踪模式,对太阳位置进行初步定位;当单片机接受到光照信号后,以较高优先级抢断二极管的控制权,以STC8F单片机信号为系统动作的判断依据,进入精确追踪模式。带入计算所得的太阳运动规律参数,设计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模式流程图,如图6所示。

图6 设计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模式流程图

自动追踪模式的控制切换策略示意图[9],如图7所示。

图7 自动追踪模式控制切换策略

图7中,b1表示光敏二极管传感器模块,进入粗追踪模式的阈值;b2表示单片机将粗追踪模式,切换为精追踪模式的阈值。设计的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模式,在系统刚刚启动时,对于太阳的位置是未知的,因此以设定的搜索模式寻找太阳能目标。当系统无法获取有效信息时,保持高度角,按照设定的速度旋转,若旋转过程中还是没有接收到有效信息,则一个搜索周期后,增加高度角继续搜索,直至单片机接收到有效信号,进入粗追踪模式[10]。此时系统根据光敏二极管的反馈,接收照面位置,但由于系统误差较大,采用增量式PID的形式,如式(7)。

f(z)=f(z-1)+z1(e(z)-e(z-1))+

z2(e(z)-2e(z-1)e(z)+e(z-2))

(7)

式中,e(z)表示当前系统偏差;f(z)表示得出的系统输出;f(z-1)为前一周期的系统输出;e(z-2)为前两周期的系统输出;z1表示系统比例放大系数;z2表示系统微分控制系数。通过上述过程,将系统初步锁定到目标附近,当单片机感知到有效信号后,系统迅速切换自动追踪控制模式,进入精追踪。精追踪模式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依据设定的模糊规则,对原始控制参数进行修正,同理公式(7),如式(8)。

f(z)′=f(z)+z3e(z)

(8)

式中,z3表示控制器积分系数。通过该公式实时更新追踪数据,至此实现基于STC8F单片机的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设计。

3 测试与分析

太阳能自动追踪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完毕后,需要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测试,检验系统硬件、软件与其他装置组合后,是否可以兼容工作,并测试其追踪能力。为了验证此次设计系统性能,将两种传统追踪控制系统作为对照组,通过系统测试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此次设计系统与传统系统的计算误差。

3.1 准备过程

搭建实验测试平台,选用可供系统运行的硬件装置,选用的系统装置实物图,如图8所示。

图8 系统装置实物图

此次实验利用三个追踪控制系统,对2018年4月12日的太阳能光照方位进行自动追踪,当天不同时段的太阳位置标准值参照,如表2所示。

以表2中的数据信息为标准,分别利用三种方法对太阳能进行自动追踪,根据测试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2 结果与分析(一)

以2018年4月12日上午8:00作为第一组追踪条件,利用追踪系统获取该时段的太阳方位,三组实验对太阳位置的计算结果,如图9所示。

表2 太阳位置标准值参照表

a 实验组计算结果

b 对照组A计算结果

c 对照组B计算结果

由图9可知,实验组计算太阳位置的高度角为16.074 2,方位角为60.088 3;对照组A计算太阳位置的高度角为16.896 4,方位角为61.248 2;对照组B计算太阳位置的高度角为16.720 5,方位角为61.298 8,它们与太阳位置标准值之间的误差分别:太阳位置高度角-0.555 8,0.766 4和0.596 4,太阳位置方位角-0.051 7,0.508 2和0.558 8,由此可见,实验组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最小,精确度最高,可以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如今技术还有待完善提升,以及种种原因,使得在测量不同时段太阳位置时会使得计算结果误差分布有所差异,统计后的太阳位置计算结果误差,如表3所示。

表3 太阳位置计算结果误差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实验组得到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与参照表之间的误差最小,而两个对照组的计算误差相对较大,可见此次设计的系统优于两个传统的自动追踪控制系统。

3.3 结果与分析(二)

为保证实验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再将2018年4月12日下午14:00作为第二组追踪条件,分别利用三组系统进行位置追踪,其太阳位置计算结果,如图10所示。

a 实验组计算结果

b 对照组A计算结果

c 对照组B计算结果

根据图10可知,实验组计算太阳位置的高度角为29.594 1,方位角为-38.680 5;对照组A计算太阳位置的高度角为29.120 2,方位角为-38.242 5;对照组B计算太阳位置的高度角为30.017 4,方位角为-38.992 3;它们与太阳位置标准值之间的误差分别:太阳位置高度角-0.035 9,-0.509 8和0.387 4,太阳位置方位角-0.009 5,-0.447 5,0.302 3,其中实验组的数据同样最贴近表2中的参考值,统计三组实验数据,计算三组实验对太阳位置的计算误差,如表4所示。

表4 太阳位置计算结果误差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高度角与方位角,同样与参照表之间的误差最小,而对照组数据经计算可知,其误差较大,且远高于实验组数据误差。综合两组实验测试结果可知,实验组中的自动追踪控制系统,得到的数据误差最小,最接近实际值。

4 总结

此次设计的追踪控制系统,在保留原有系统的基础上,替换传统单片机,加强总体控制功能,通过更加详细的计算太阳运动规律,设计智能化切换的追踪模式。但此次实验并没有加入晴天、阴天因素,今后的实验分析中,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系统性能。

猜你喜欢

方位角计算结果太阳能
瞿晓铧: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
太阳能维修等
基于停车场ETC天线设备的定位算法实现
趣味选路
扇面等式
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几种思维方式
无处不在的方位角
宽方位角观测法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自制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身边的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