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旋覆代赭汤配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应用

2020-12-25慈瑞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胃气舌下针刺

慈瑞明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

0 引言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典籍对本病的论述如:《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呃逆论证》中说:“大率胃实即噫,胃虚则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景岳全书·呃逆》:“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证治汇补·呃逆》“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夹热者,当凉补。”《临证指南医案·呃》“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每以开上焦之痹,及理阳驱阴,从中调治为法。”古代文献对本病就有着充分的认识,各代医家都有着不同见解,各别医家给出了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的给出了治疗方法,均有不同效果,本篇以仲景《伤寒论》中旋覆代赭汤为主,配合针灸的效果反馈。

本病发病在膈,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病变相关,基本病机为胃气失降,上逆动膈。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原则。根据各患者情况,辩证论治,标本兼治。笔者根据近期工作接触2 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患者经多方治疗,见效甚微。余根据《伤寒论》中旋覆代赭汤加减,配合针灸,效果显著。遂记如下。

1 病例

1.1 案1

患者王某,男性,年龄60 岁。患者于2018 年10 月,因腹胀、呃逆频发4 月余入院,夜间为甚,长时间夜晚不能入睡。症状一直伴随4 月余左右。病史:脑出血病史1 年。患者入院后给予西药654-2 肌注,未缓解。根据患者症状,查舌脉为,舌淡苔黄腻,脉滑数。给予中药及配合针灸治疗。

中药方剂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复花30g 代赭石30g 姜半夏20g 党参20g 炙甘草20g 黄芩10g 黄连10g 贝母10g 海螵蛸20g鸡内金15g 陈皮20g 乌梅20g 牡丹皮15g 沙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茯苓20g 薏苡仁30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配合针灸,针灸选取,舌针刺金津、玉液及舌下脉络;攒竹、中脘、建里、下脘、天枢、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等穴位。

患者口服中药加针灸治疗二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症状消失,继续治疗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出院。一月后随访,未再发。

1.2 案2

患者张XX,男性,年龄50 岁。患者2 年前患脑出血后,病愈后,出现呃逆,前期时发时止,口服西药盐酸山莨菪碱片,可缓解。患者2019 年3 月,就诊于我院,呃逆频发,不能自止。患者痛苦不堪,夜间不能入睡,给予西药654-2 注射用肌注,可缓解一时。根据患者症状,舌脉情况。以及根据《伤寒论》“……气上冲咽喉……。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30g 代赭石30g 姜半夏20g 党参20g 甘草20g 黄芩15g 黄连15g 贝母15g 鸡内金15g 青皮20g 乌梅20g 牡丹皮15g 沙参15g麦冬15g 五味子15g 茯苓20g 山药15g 百合20g 地黄20g 木香15g 砂仁10g 香附15g 厚朴15g 枳壳15g。以此方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配合针灸,针灸选取,舌针刺金津、玉液及舌下脉络;膻中、中脘、建里、下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太冲、太溪等穴位。

患者口服中药加针灸治疗三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症状消失,时有一两声,继续治疗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出院。一月后随访,未再发。

2 临床体悟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中方。其功效为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本证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原“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伤寒发汗后,又误用吐、下之法,胃气受伤,升降运化失常,则津液不得传输而为痰,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而心下痞硬。脾胃虚弱,痰气交阻,则胃气上逆,而致噫气频发,或呃逆、恶心等。根据证治机理,方中重用旋复花为君药,苦辛咸温,其性主降,功擅下气消痰,降逆止噫。代赭石重坠降逆,与君药相伍,降逆下气化痰,为臣药。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气以助化痰;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以治中虚之本,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治,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逆气得降,痰浊得消,中虚得复。

余根据此方加减运用,得出案1、案2 中两方。案1、案2 中患者均为脑血管病后,出现呃逆症状。脑血管病后,患者久病卧床后,出现胃气虚弱,胃失和降,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肠道津液暗耗,燥结难下,导致中下二焦郁阻不通,饮食难下,堆积于肠腑之中,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上逆致呃。根据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情况,余选用健脾和胃,开胸顺气药物,如:鸡内金、陈皮、茯苓、薏苡仁、木香、砂仁、香附、厚朴、枳壳、山药等药物。根据肠道津液不足情况,余选用生地、沙参、麦冬、贝母等滋阴增液。根据肠腑不通,郁而化热情况,选用黄芩、黄连等药物泻火解毒。

针灸方面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降逆止呃为法。根据十二经脉相为表里。根据《灵枢·经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离岸,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选用舌下针刺的方法,针刺时,嘱其患者憋气,拔针呼气,每次治疗,针刺金津、玉液及舌下脉络3-6 次。其余选用疏肝健脾,下气通腑穴位,如:膻中、中脘、建里、下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太冲、太溪等。针刺1-2 寸,留针30 分。

呃逆在当前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该疾病是由于人体膈肌产生不自主收缩导致的,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有些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受到情绪、寒冷刺激等可再次发生,周而复始。有的患者则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影响脾胃肺及肠道功能,长此以往更加大了患者心理的负担,导致如情绪焦虑、不能平卧、夜间不能入睡等,运用西药进行治疗,疗效并不显著,甚至容易给患者造成不良反应。余运用中药配合针灸,不仅给提升了患者治疗效果,而且缩短了治疗疗程,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减少了不良反应情况。

余运用此方治疗顽固性呃逆10 余人,均有疗效。

猜你喜欢

胃气舌下针刺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舌下片,舌下用
舌下片,舌下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舌下用药,避免“首过消除”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舌下含药应讲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