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合并冠状动脉夹层及自发性腹膜后血肿1例

2020-12-25郭新颖杨青苗姜玉连王国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桡动脉自发性夹层

郭新颖 杨青苗 肖 洁 陈 波 姜玉连 王国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南区心血管中心,北京 100176)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6岁,主因“间断胸痛20 d,加重15 h”入院。20 d前开始出现间断胸痛,位于胸骨下段,为胀痛,伴背痛,多于劳累或夜间出现,每次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经休息后可缓解。15 h前无明显诱因胸痛再发,症状持续不缓解,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min,Ⅰ、Ⅱ、avL、V2~V6导联ST段压低0.05~0.1 mV 伴T波低平、倒置,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查心肌酶、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升高,给予药物治疗后胸痛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个月前下楼时摔倒,臀部着地,曾间断腰部及右下肢疼痛,未系统诊治。

入院查体:神清,肥胖[身高156 cm,体质量 70 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8.8 kg/m2],血压138/84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2次/min,律齐,A2>P2,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相关检查:白细胞计数6.29×109/L,中性粒细胞76.3%,血红蛋白129 g/L,血小板计数153×109/L,肌酐清除率81 mL/min,肝功能正常,凝血功能、D二聚体正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34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 41 U/L,TnT 300 ng/L。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组。

入院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抗血小板、依诺肝素钠注射液0.7 mL Q12 h抗凝、降压、稳定斑块等治疗。入院后第3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提示:冠状动脉起源正常,供血呈均衡型,左主干未见异常,前降支近段30%节段性狭窄,近中段40%局限性狭窄,回旋支近段90%局限性狭窄,远段75%局限性狭窄,右冠状动脉内膜不规则,近段80%节段性狭窄,前向血流均为TIMI 3级。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于右冠状动脉近段植入Promus Premier 3.0 mm×20 mm 药物支架1枚。于回旋支近段植入Promus Premier 3.5 mm×12 mm 药物支架1枚,于回旋支远段植入Promus Premier 2.25 mm×12 mm药物支架1枚,术中共应用普通肝素8 000 U。术后继续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依诺肝素抗栓治疗。查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后叶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左心室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 cm),左心室肥厚(室间隔厚度1.2 cm、后壁厚度1.1 cm),心包积液(少-中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58%。考虑二尖瓣脱垂可能与心肌缺血相关,术后患者无不适主诉。第4天转入普通病房,开始下地活动。第5天开始出现左髋疼痛,伴左下肢活动受限,查体左髋及左腹股沟区压痛,考虑坐骨神经痛,给予对症止痛治疗,效果欠佳,骨科会诊建议完善腰椎及髋关节平片。第5天夜间患者突发胸痛,持续不缓解,监测心电图可见Ⅰ、avL、Ⅱ、Ⅲ、avF、V5-V9导联ST段抬高,诊断急性下壁、侧壁、正后壁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回旋支中段100%闭塞,局部可见血栓影,行血栓抽吸,复查造影提示,回旋支中段80%节段性狭窄,可见管状夹层。再次经桡动脉途经行PCI术,术中于回旋支中段植入Promus Premier 2.75 mm×28 mm支架1枚,复查造影未见血栓及夹层,血流TIMI 3级。术中应用肝素10 000 U,术后胸痛完全缓解。与此同时发现患者贫血貌,左下腹腹壁可触及包块,伴左侧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加重,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01 g/L,较前明显下降(图1),介入术后急行盆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腹膜后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atoma,RPH)(图2),左髋平片未见异常。因患者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RPH考虑与手术操作无关,属自发性腹膜后出血。术后患者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监测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伴神志淡漠,考虑急性失血性休克,停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予积极升压,鱼精蛋白输注,输注红细胞及血浆,当日晚出现喘憋、大汗等急性左心衰表现,予扩管利尿等药物治疗不缓解,血氧维持不住,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监测血红蛋白仍呈下降趋势,血红蛋白最低至71 g/L。第6天行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内动脉、腰动脉造影,左侧髂内动脉及L1-4腰动脉行超选择性栓塞术,术后监测血红蛋白未再下降,生命体征稳定。第13天开始加用硫酸氢氯吡咯雷75 mg/d,监测血红蛋白无下降趋势(图1)。第18天予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出现明显腹胀、恶心,不能进食,予间断胃肠减压、积极促进胃肠蠕动及中药治疗,腹部症状逐渐好转。第32天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监测血红蛋白无明显下降。出院前复查下腹及盆腔CT、左下腹超声提示腹膜后血肿较前缩小,可见机化。血红蛋白升至109 g/L。患者左下肢疼痛减轻,可下地活动,病情好转出院。

图1 血红蛋白变化曲线Fig.1 Curve of hemoglobin change

图2 CT示左侧腹膜后血肿(住院第5天)Fig.2 Left RPH(Day 5 of hospitalization)CT:computed tomography;RPH:retroperitoneal hematoma.

2 讨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时,RPH为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1],起病隐匿,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腰痛、下肢疼痛、贫血、恶心等,早期症状不典型,常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且止血难度大,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大大减少了出血并发症,但与操作无关的自发性出血仍不可避免,而且更易被忽视。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需要强化抗栓治疗的患者,出现血色素下降、心率增快、贫血貌、新发疼痛等,需警惕出血并发症,尤其是隐匿性出血(RPH、脑出血等)[2-4]。本例患者PCI术后第5天出现左下肢疼痛,受PCI途径及腰痛病史误导,未能首先考虑到自发性RPH。

本例患者发生自发性RPH,考虑与以下因素相关:1)自身出血高危因素:女性、高血压、腰部外伤史[5-6];2)急性心肌梗死给予强化抗栓治疗[7],尤其该患者同时合并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经桡动脉途径再次行PCI术,术中应用肝素,再次加重腹膜后出血,致术后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女性是RPH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女性容易发生RPH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①此例患者为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浓度低影响血管硬化程度,血管脆性增加;②女性绝经后机体的凝血和纤溶机制发生变化[8]。对于该患者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原因,回顾性分析考虑其第一次植入回旋支支架时可能有小夹层出现,未能及时发现,疼痛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冠状动脉壁张力增加,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夹层。

对于本例自发性RPH的发生及处理,经验及教训值得深思:1)急性心肌梗死强化抗栓治疗时,未重视可能潜在的出血危险性。该患者入院前有慢性腰腿疼痛及腰部外伤史,强化抗栓治疗有可能增加自发性RPH发生概率,只考虑抗栓重要性,未重视出血危险性。若重视该症状,尽早明确腰腿疼痛原因,及时分辨高危患者,并给予适当降低抗凝强度,有可能避免自发性RPH的发生;2)受到手术途径误导及对自发性RPH认识不足,忽视发生自发性RPH的可能;3)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先出现RPH,随后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需要急诊行PCI术,几乎与此同时发现隐性失血,结合新出现的腰腿痛症状,及时发现RPH,但PCI术中应用肝素抗凝,加重腹膜后出血,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但抢救及时、有效,逐渐恢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良好。

通过该案例,临床医生应当重视RPH的临床高危因素和临床特征,在临床工作中识别高危患者,早期甄别,及时诊断,快速干预RPH,挽救患者生命。

猜你喜欢

桡动脉自发性夹层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共享魅力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桡动脉的短期影响及护理要点
经解剖鼻烟壶处的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1 例
含软弱地层矿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