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以辽宁省营口市熊岳镇为例

2020-12-24段伟东

黑龙江科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

戚 爽,单 良,秦 趣,段伟东

(1.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辽宁 盘锦 124200;3.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4.六盘水市第三中学,贵州 六盘水 553000)

0 引言

2013年2月2日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文件中,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这一概念。而对“研学旅行”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地理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形式,本研究将从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角,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辽宁省营口市熊岳镇为例,设计出适用于修读高中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部分的研学旅行教学方案,以揭示研学旅行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

1 研学旅行的作用与意义

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近社会,在真实情境中提升科学文化知识与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活动体现了教育性、集体性、自主性、实践性,符合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渗透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具体来说,人地协调观是最能够反映出地理学科核心思想的地理学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自然、资源、人口、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研学旅行使学生接触、感受自然与社会,有机会充分融入地理环境,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这两种思维方式与能力由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与区域性演变而来,是学生用以理解与分析地理事物及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依托[2]。研学旅行需要学生综合身边的各种要素,掌握其间联系,用整体的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研学旅行地点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会通过地域性的角度分析复杂问题。运用地理学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学生可以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真实的动手触摸、用眼观察去了解地理环境,所学以所用,感受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3]。研学旅行相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来说,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独立观察、动手实践、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观念,锻炼地理思维方式,获取的地理知识在头脑中更加深刻和牢固,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迁移应用已有知识的能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2 研学旅行设计具体方案

2.1 研学旅行地点概况

研学旅行中,内容和地点的确定对教学效果,尤其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研学内容和合理的研学地点,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为了提升研学旅行的效率,研学旅行内容和地点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以及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

熊岳镇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熊岳镇地形特点是东部为山区,西部为平原区,南部多丘陵,总体呈东高西低。熊岳镇的地质构造为侵入岩,熊岳镇境内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棕色森林土、山地砂石土与淤泥。熊岳镇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植被随着从海滨至平原到山区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呈现有规律性的渐变,海滨地区为盐生植物群落;平原地区为草甸植物群落;山区为森林植被群落。熊岳镇依山傍海,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和海岸地貌,又有火山口遗址、青龙山,临近团山北海公园等景区,交通便利,基础服务设施完备,满足学生参观与学习所需条件。

在多次实地勘察后,选取熊岳镇及周边地点,基于地质地貌的典型性、汇聚性与通达性,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研学旅行路线:青龙山——后火山口——熊岳河入海口——团山北海公园。该研学路线中各个地点间不仅交通便利、距离适中,沿着线路还有丰富典型的地质地貌现象,符合学生对研学旅行路线选择的要求。

2.2 研学旅行前期准备

在研学旅行活动正式开展前,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保证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多方配合共同完成,具体准备事宜如下:组织召开安全动员大会,由负责的指导教师向学生与家长告知本次研学旅行具体事项,并征求其参与意向,确定好人员并填写安全协议书。准备研学旅行所需的常用地理工具(如地质罗盘),指导学生了解基本地理常识并向学生下发导学资料,以供预习与参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人特长优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及分工。提前关注研学地点天气情况,注意两地间气温差异,提醒学生着装。指导学生根据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二中涉及的交通运输方式知识选择合适的交通出行方式。结合研学地点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确定火车与大巴车相结合为最适合的研学旅行交通出行方案。

2.3 研学旅行内容设计

熊岳镇境内分布有青龙山、熊岳后火山口、熊岳河入海口和团山北海公园,分别属于山地地貌、火山地貌、河流堆积地貌和海岸地貌。熊岳镇地质地貌类型丰富而典型,同时各个地点之间距离适中且通达性较好,根据设计出的研学旅行路线,归纳整理出了研学旅行的具体内容(如表1)。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近自然,感受课本知识,在大自然的情境中亲身感受各种地貌类型,地理现象与教师讲解有机结合,还原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4 研学旅行成果汇报

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按要求撰写研学旅行报告。研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研学旅行的目的与意义;研学地区的地理概况及知识要点;研学旅行途中拍摄的照片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研学旅行的收获与体会等。

结合研学旅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学成果展示,组织与表现形式不限,成果展示过程需体现研学过程、研学收获与小组分工,进一步强化、加深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同时充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2.5 研学旅行评价

研学旅行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占最终评价的50%。在研学过程中,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研学过程中笔记记录情况及学习过程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并调整。研学旅行结束后,根据研学报告撰写情况给予评价(如表2)。

表1 研学旅行内容设计Tab.1 Research travel content design

表2 研学旅行评价表Tab.2 Research travel evaluation form

3 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研学旅行的收获

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地理环境科学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能够领略沿途的青龙山的山地地貌风光、熊岳后火山口的火山地貌风光和团山北海公园的海岸地貌风光等,使学生融入自然环境中,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并由此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研学旅行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学生通过完成青龙山的山地地貌、熊岳后火山口的火山地貌、团山北海公园的海岸地貌等的地貌识别与分析任务,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各个地理要素去认知、分析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逐渐形成综合性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

研学旅行能够帮助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本次研学旅行中,了解了一个地区的区位与地域特点,如熊岳镇的行政归属、熊岳镇的经纬度位置等,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有不同种类和不同尺度分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学会用地域性的角度分析复杂地理环境的方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学生对地理产生的兴趣有力助推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意志[4]。将在课堂中习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体应用于地理环境中,如各种地理貌类型的识别与地质罗盘等勘测工具的使用,给学生提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4 思考与讨论

研学旅行能够以地理核心素养的本质为出发点,借助课堂以外的真实的地理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直接观察地理环境、参与实践活动、共同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与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使得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充分展现。研学旅行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合理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提升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面对高中地理教师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经验不足的现状,研学旅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可行路径,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指导者,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能力,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说,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可行途径[5]。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