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2020-12-24刘改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5期
关键词:中枢性瞳孔灌肠

刘改玲

(河北省魏县中医院 外三科,河北 魏县)

0 引言

中枢性发热是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继而导致人身体体温增高的一种疾病,区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于较重的颅脑损伤、脑血管病、颅脑术后、脑脊液感染等患者,是脑部疾患严重后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

1 中枢性发热的现代共识

现代医学认为,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致的发热,是因为下丘脑的前外侧(尤其是视前区)及后外侧区体温调节中枢平衡的失调,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中枢性发热的常见临床表现是体温可在发病初期48 h 内骤然升高至39 ℃以上,持续不降呈稽留热,但无寒战,四肢温度早期常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伴有皮肤干燥、无汗等症状。持续性的高热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快,加重脑缺氧、水肿、脑细胞变性及调亡等,使原发性脑部疾病加重或产生其他并发症,增加致残率、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快速降温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当前中枢性发热的治疗有效手段不多。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人工冬眠、冰帽或冰毯降温及联用激素治疗等,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但这种方法存在降温速度慢,控温时间短,而且并发症多的问题,疗效不尽人意。

2 中枢性发热的中医诊疗

2.1 中医病名

中医方面并无中枢性发热一说,发热表述为热证,用中医辨证论治,《内经》中有“热论篇”“评热论篇”,现代各位中医大家都对热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过详细的论述,我院的通腑清脑合剂灌肠疗法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枢性高热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病虽以高热为主,但实属中医学中风等范畴。《黄帝内经、本病论篇、第七十三》有“伏阳在内,心神惊骇、寒热问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病,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叫血溢”的表述,其中所述暴热与中枢性发热相似,因此诊断为中风发热或内伤发热。

2.2 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目前国家人民对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需求逐年递增,中医适宜技术解决这类问题费用少、疗效好。充分发挥中医药效优价廉优势。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隗宝历史悠久。采用中医护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3 资料方法

我院神经外科自2010 年11 月至2018 年4 月20 例重症颅脑外伤、肿瘤、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开颅手术治疗后出现中枢性高热,其中10 例使用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经过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对照组采用肌注柴胡、安痛定、地塞米松、物理降温等普通对症处理方法处理。

3.1 临床资料

本组20 例患者,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的74 岁。平均38.7 岁,20 例患者中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11 例、脑瘤5 例。高血压脑出血4 例,术后出现发热,均为中枢性高热,其中垂体瘤术后1 例;恶性胶质瘤术后1 例;重型颅脑损伤5 例;脑卒中术后2 例。体温达39.4 ℃者2例;达39.7~41 ℃者3 例,高达39.5~42 ℃者6 例,其中10例使用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经过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住院时间28~46 d,平均32 d,对照组10 例采用普通对症处理[1]。

3.2 护理

(1)一般护理: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室内温度保持20~22 ℃,湿度保持50%~60%,室内空气新鲜,安静。限制患者活动,卧床休息,避免搬动、呕吐,流诞较多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室息。对躁动不安者,加床档保护。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护理[2]。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时,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深慢、血压高,需要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3)呼吸道护理:确保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不宜抽吸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利口腔咽部分泌物吸出,然后加压吸氧,针对深昏迷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术[3]。

(4)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瞳孔:清醒、嗜睡、浅昏迷、深昏迷是意识状态的常见表现,可以通过语言应答,眼球活动和定位动作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对瞳孔的大小、形态变化及对光反应并应做准确记录,分析瞳孔对应的意识改变,了解患者瞳孔改变的过程、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体征的改变,才能正确评价瞳孔改变的临床意义。脑癌晚期和脑干缺氧时双侧瞳孔可散大,对光反应可能消失;桥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时瞳孔可能缩小;颅内占位性病变、小脑幕裂孔症压迫眼神经时可有一侧瞳孔散大,是因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

(5)发热的护理:颅脑疾病常伴有中枢性发热,脑细胞氧耗增加,易并发谵妄、抽搐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长时间高热也使机体内脏活动氧耗增加。种种不利因素均影响患者正常代谢,故必须采取降温措施;①遵医嘱,定时观察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②中药贴敷:体温38~39 ℃时,采取降温药物治疗和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贴敷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黄酒按比例拌匀,制成糊状,贴敷在大椎、合谷、曲池等穴位。薄厚要均匀,固定松紧适宜,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等目的。

(6)中药灌肠:39 ℃以上采用自制通腑清脑合剂药物灌肠,取得明显疗效。成分:瓜蒌10~20 g、大黄10 g、芒硝6~10 g、枳实15 g、郁金l0 g、石菖蒲15 g、栀子15 g、生石膏10~20 g、冰片5 g,日1 剂加水800 mL,煎取浓缩400 mL 分早晚2 次灌肠。灌入药物后保留1 h 以上,中药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和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操作过程中如有不适停止灌肠,通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4 总结

颅脑损伤或脑卒中术后常出现中枢性高热,常用的单独物理降温措施效果欠佳,存在副作用。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灌肠能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作用持久,降温效果好,基本无副作用,效果好,恢复快。

猜你喜欢

中枢性瞳孔灌肠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灌肠机专利技术综述
瞳孔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瞳孔大,决策力差
警惕未成年人的中枢性性早熟
屠岸的散文诗(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