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丽华:黑暗中的追光者

2020-12-23蔡伟达应丽斋顾亦来

科学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张海迪医师盲人

蔡伟达 应丽斋 顾亦来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张海迪的这句话用在朱丽华身上或许再合适不过。

她以爱为源,带着残疾人走向光明,不断强大自己逆风前行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有了谋生的技能,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命运;她以“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个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有人评价朱丽华:“她失去了光明,却用爱与温暖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

“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生活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與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无助、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记忆犹新。“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了。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会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的力量。1983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张海迪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顾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当一名医生是朱丽华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愤怒。这个时候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困难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人体骨骼、经络、穴位等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放弃。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随着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有了好口碑。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都化作了泪水。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有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只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从颓废中站起来,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8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家人还负责。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没有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16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09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坐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

“2013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他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個月有4 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一双“眼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和希望去拯救自己。

“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缘于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4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帮这对夫妇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呕心沥血的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患者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德的崇高与伟大。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个前来就诊的人满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般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坚信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2006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2019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元还嫌贵,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的精神!

猜你喜欢

张海迪医师盲人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三缺一
随声附和的盲人
中国医师节
盲人节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盲人分衣服
盲人水杯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