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果壳中见宇宙气象

2020-12-23

润·文摘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叶嘉莹古典气象

●《小词大雅》的故事

《小词大雅》是叶嘉莹先生《迦陵讲演集》中的一本,主要是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因为是演讲内容,文字显得有些细碎,但逻辑清晰,语言亲切朴实,一首词逐句讲开去,铺陈出连绵的意味。

小词之所以叫“小词”,一是因为词的篇幅短小,二是内容一开始也没有言志、载道这样高雅的内容。宋人因此鄙夷小词,崇奉唐诗。可这样的“小词”,并不是大唐荣耀散尽后投下的黯淡的光影,经历过历史的风雨,仍有自己独特的光芒与生机,千百年后,仍能让人感受到大宋的温度。

清代学者张惠言曾赞词“微妙却深幽”“微言大义”。寥寥数笔,就能给人以很大的思考空间;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三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从独自忍受孤独到学会吃苦耐劳,最后方能顿悟,寻得人生的最终目的。

叶嘉莹先生则综合了两人的观点,又从解释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在她看来,小词不因题材和体裁而分出高下,关键是有没有精神追求和气象格调。可以伤春悲秋,但要有“高格”。就像欧阳修的“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诗人放言要阅尽洛阳之花,才甘心与春天告别。看似凝练,却自有一种豪放真挚的气质。既通晓命运的苍凉,又有一种乐观主义的自信,小词也因此蕴含着深厚的意蕴。

小词之雅,雅在作者的襟怀,雅在挫折困苦中也懂得欣赏。困境中人生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书到最后第九章,起名叫“一蓑烟雨任平生”,叶先生认为,无论是张惠言还是王国维,其境界与欧阳修、苏东坡相比,都落了下乘。苏轼把儒家用世之意志与道家旷达的精神进行了极圆融的融合,所以,他能够如此潇洒地面对遭遇的一切苦难,身处困穷斥逐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能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体现他的修养和人生境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叶嘉莹自己也填词。她在《蝶恋花》词的上阙中写:“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这也是小詞之“微言”的一例。人们真实、深沉、普遍的情感能够蕴含于形式纤丽轻巧的小词之中,正像果壳之中见宇宙气象,是一种独特的对美的体验。

小词不小,就像从几朵梅花亦能体会出天地孕育万物的灵心,细读小词,终能发觉其背后无穷的人生哲思。经典予人的熏陶,在小处也润物细无声。

●作者简介

叶嘉莹出身于书香世家,从三四岁开始读诗、背诗,14岁开始创作诗词,21岁开始任教,却生逢战乱,一生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北平、白色恐怖笼罩的台湾,后来又远赴美国、加拿大,丈夫曾因无故入狱而失业,又经历了中年丧女的痛苦……“天要易安传好句,故生百难在人间。”幸好,有诗词助她消解内心愁怨,做她最坚实的陪伴和表达情志的出口。

1969年,叶嘉莹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不得不用英文教授中国古典诗词,每天查生词到凌晨一两点。不到半年,她就获得了该校的终身教授职位。

“中国的诗很好,特别是律诗、绝句,不是纯然的理性,带着很多兴然、感动,自发跑出来。所谓气象,象是实的,气是一种精神、感发的力量。”叶嘉莹说,“我们中国的文学批评讲‘兴趣、气象、境界,都是很抽象的东西。语言文字间,赋予兴发感动的直接力量,但缺少逻辑思维,我学了一套西方的分析理论方法来解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从1979年开始,她每年利用假期自费回国讲学。1989年退休之后,每年用一个学期在中国大陆讲学,其余时间则在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等地传播中国古典诗词。2015年,91岁的叶嘉莹结束了中国、加拿大两地奔波的生活,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每次讲课时,教室的阶梯上、墙边、窗口都挤满了学生。讲座结束那天晚上,大家不肯下课,一直等到学校的熄灯号吹响了才依依离去。

2018年6月,叶嘉莹向执教近40年的南开大学捐赠了1857万元,用于建设“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此事一经报道,引来外界诸多关注。对此,叶嘉莹却“深感不安”,她希望人们能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上。“我早已看破死生与名利,不会为自身的利害得失而忧虑烦恼。”她说,“内心有理想与持守,这样活着内心很平安,很快乐。”

小时候,《论语》让她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什么?她很好奇。

时至今日,96岁的叶嘉莹,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

●作品摘录

李商隐在自己的作品中曾经写道:“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飒飒是风雨的声音。东风,春天的风。伴随着春风,伴随着飒飒的风声,还飘来了春雨。“飒飒东风细雨来”,春天真的来了,不再是那寒冷的风雪了。“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芙蓉就是荷花,那荷花塘的上面就响起了春雷。我们古人说,冬天万物都伏藏了,虫子都藏在地下了,春雷一响,惊眠起蛰,把那些昆虫都惊醒了。植物惊醒了,昆虫也惊醒了,人也醒了。什么醒了?你的感情就醒了。

●精彩书评

不是所有的词都有此意境和追求,但的确有不少词,是词外有话,词外有意。它们最初展示的可能是一幅缱绻的画卷,就像周易八卦中的卦象一样,需要有人来解读。不经点拨,不知其中之奥义。

叶先生为什么讲得那么好?是因为她可以沿波溯源,可以中西贯通。为什么可以沿波溯源、中西贯通?因为博学。你读她的这本书,你可以发现她都读过什么书,怎么读的。她不仅仅读,她还在思考,她说,“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殷都玄鸟

猜你喜欢

叶嘉莹古典气象
气象树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文章有象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