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2020-11-23从易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掬水叶嘉莹古典

从易

叶嘉莹潜心中国诗词研究70余年,是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家。

10月16日起,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记录了叶嘉莹坎坷又传奇的人生。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时值军阀混战;她初二的时候,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侵华;她1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1948年冬天,因丈夫工作关系,她与丈夫南下台湾,不料这一去,与故土分离就是20多年;飘零在台湾时,她与丈夫遭到政治迫害;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1976年,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因车祸去世;从1979年至今,叶嘉莹辗转于国内几十所高校讲学,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截至2019年,叶嘉莹累计向南开大学捐赠3000多万元……

诚如叶嘉莹所说,“我确实经历了人生的忧患。”但叶嘉莹一一熬过来了。是诗词拯救了她。叶嘉莹一生都在读诗、写诗、注诗、讲诗,诗词是她的生命,她的生命本身亦是诗词。这是《掬水月在手》所要探讨的主题,经由叶嘉莹的一生,呈现诗词与存在的关系,或者说,诗词可以如何治愈人生。

《掬水月在手》除了葉嘉莹的讲述以及旁人的采访外,大约有一半的篇幅,全部是空镜头与配乐的结合。这些空镜头聚焦的对象是佛雕、器具、石碑、壁画、古建筑、山河湖泊等。导演想通过这些历经千年的物象,传递出中国古典诗词里所包含的人生况味。在叶嘉莹这里,诗词成了她最大的庇护所。她与诗词融为一体,与古人融为一体。

因此,《掬水月在手》一直存在着一个强烈对比。一边是贯穿全片的《秋兴八首》的配乐传递出的肃杀氛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另一边是叶嘉莹以相当淡然的态度,诉说她人生中所遭遇的种种磨难,“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对比,凸显出的是叶嘉莹的“弱德之美”。叶嘉莹创造出了“弱德”一词。她说,“弱德之美不是弱者之美……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外势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

(据“澎湃新闻”10.18 )

猜你喜欢

掬水叶嘉莹古典
诗词留香的“传薪者”
陶罐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10·16全国公映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掬水品月
Miranda Kerr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