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生新闻采访中客观性的把握

2020-12-23王成玉

声屏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客观性记者

王成玉

摘要:近些年来,民生新闻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其发挥的社会责任与作用越来越大。民生新闻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独特的新闻内容赋予了民生新闻工作者特殊的社会责任,对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民生新闻 记者 客观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逐渐表现出追求精神生活的诉求,人们对法律赋予的权力认识愈加深刻,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以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从人们在乎的麻烦事、关心事入手,通过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帮助人们认清现实生活种种现状,并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困难的民生新闻成为热点新闻类型,在收获了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尽到了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责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民生新闻越来越火热,参与民生新闻采访的行业竞争者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收视率,部分平台没有底线,对民生新闻进行一定的设计,只为博取大众眼球,收获经济效益。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民生新闻界客观性的严重缺乏,此种情况的泛滥会导致人们彻底丧失对民生新闻报道的信任,使得这一能够很好尽到社会责任的新闻栏目被部分民生新闻工作者毁于一旦。因此,探讨民生新闻采访中对于客观性的把握便成了民生新闻发展的重中之重。

民生新闻的内涵与定义

“民生新闻”一词通俗易懂,正因如此,学界对这一词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究其根本,“民生新闻”一词最终都离不开“民”与“生”二字。《左传》中記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指代的就是百姓。《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更为贴合现代含义,即“人民的生计”。“民生新闻”不论如何定义,其新闻内容反映的都是人民生计,反映的都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是一种关注群众冷暖喜乐,利用先进的传播媒介将新闻切实贴合到百姓生活中,拉近新闻与百姓之间的距离的新闻栏目。真正的民生新闻应该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从民众视角出发,采用叙事手法对底层百姓的生存、生活进行记录的报道形式,更是一种展现对社会百姓的关怀,在民生精神下表达大众关怀的行动。

民生新闻采访中客观性缺失的表现

单纯追求收视率。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从业人群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人们的良知却不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迷失,特别是一些特殊职业人群,若是丧失了职业良知,将会给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一种特殊职业人群,其本身具有的舆论引导作用意味着其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如今,很多新闻媒体的从业者进入新闻行业并不出于对新闻行业的热爱,而在于新闻行业能够获得充足的经济利益。部分地方电视台和期刊报纸为追逐经济利益,罔顾新闻客观,不顾涉事者个人隐私安全的现象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追求收视率的目标驱动下,很多记者不为受访者考虑,没有尽全力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和权利,反而将其暴露在大众眼前来博取众人的关注,殊不知这样会对受访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笔者相信侵害受访者隐私并不是新闻工作者本来的目的,只不过是在实行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受错误方向的驱使,一步一步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把受访者推向深渊。

记者的主观臆断。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将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这里的“事实”是事情发生的真实,而不是记者凭借个人主观判断对事情进行分析后的真实,二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其他类型的新闻采访不同,民生新闻的受访者大多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在一些纠纷案件中,人们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讲述事件,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将引起纠纷的事件定性地讲述给记者,这就造成了新闻事件一定程度的失真,也对采访记者辨别真伪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如记者对事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较差,较容易受到自身非理性臆断的影响,那么新闻采访的客观性将受到影响。而民生新闻采访中,由于可供采访的内容极为广泛,构成事件的主体相互之间的关键性尚有所欠缺,在具体的采访中不得不依靠记者自身的理性分析对下一步的采访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记者推理错误,不仅会导致事件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也会使新闻采访失去原本的真实客观。

如何在民生新闻采访中保持客观性

媒体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之一就是要确保报道的内容真实客观。对于民生新闻这一独特的新闻类型来说,如何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去伪存真、保持客观性,是民生新闻记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记者正确的认知是保持客观性的基础。记者认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对民生新闻的概念及内涵的准确认识,二是指对整个采访过程的宏观认识。对于身处采访一线的记者来说,唯有具有良好且明确的记者认知,新闻采访工作才可以顺利并且完整客观的进行。对记者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记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结构,二是记者采访过程中惯用的采访思维与策略。第一,记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决定着记者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对民生事件的思维认知,进而影响着记者在对民生新闻采访时的切入角度,同时还会影响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思索角度与方向,进而影响着记者对整个事件的采访。当记者自身认知出现偏差时,采访的真实性将大打折扣。基于此,记者要健全自身知识储备与结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人脑中的知识是积累记忆的过程,自动形成的用来决策的分析框架也是在进行大量分析后习惯性生成的。因此,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的过程,唯有如此,才可以强化记者的新闻敏感性。特别是民生新闻会涉及大量民事纠纷问题,类似法律、政策的积累必不可少,这是新闻采访中需要用到的重要工具之一。第二,选择恰当的采访思维与策略。人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基本可以被归为两种:一种是理论性的思维,即理论认知驱动着人的思维方向;另一种是经验归纳得来的思维方向。两种思维方式无关好坏,具体作用到采访中也会起到不一样的作用。民生新闻的采访主要借助第二种思维方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当记者对某一类民生新闻现象有着充分的了解之后,他对事情整体的把握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记者采访时的方法策略。记者采访时可以采取的方法策略多种多样,不同记者采用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采访原则都是一致的。笔者在此将采访时的方法策略简单地概括为两步,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与采访时的技巧策略。第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在得知自己即将采访的对象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采访资料,此处的采访资料既指向受访者个人,也指向具体采访的事件。如果是一件民事纠纷,记者首先需要了解纠纷双方,或是百姓之间的纠纷,或是百姓与企业之间的纠纷,或是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纠纷;其次要对纠纷涉及的相关法律进行了解、记录,以便确定采访方向和步骤。第二,具体的采访技巧策略。很多一线记者对采访时技巧与策略的描述已经相当充分,笔者对其总结归纳后发现,大部分采访技巧都以采访时的对话方式为着力点进行论述。因此,在民生新闻具体采访策略的选择上,应严格把握所说话语的真实性。言之凿凿的摆事实更能让受访者领会采访者的意思,并更加准确地做出回答。记者要想获取真实且未经修饰的信息,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常用也是最见效的方法就是把握中心、突然出击、步步为营。记者提出的问题能否“一击致命”是采访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否在采访开始前就把握住事件的本质进行提问则关乎着后续谈话双方的主被动关系。一切采访技巧的目的都在于让记者而不是受访者把握话语的主动权,当然这种采访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掌握采访过程中谈话主动性的把控只是手段,目的是在采访完成后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只要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采访策略。

采访中记者应具备的个人素质。对事件进行宏观分析、把握核心是采访能够成功的关键,也是记者最应该具备的个人能力之一,此处不仅指对事件的分析,還包括采访前的选题。因为新闻的播出占用的是公共资源,特别是一些已经有一定受众的新闻栏目,在选题上更应该严格把握分析,所选的题目能否既有社会价值又有新闻价值,这是选题正确与否的关键。此外,记者还应具有理性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很多民生新闻出现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原因在于事件双方不清醒的认知,他们的理性思维并没有到达能够完美解决纠纷的程度,因此便爆发了矛盾。记者要做的事就是分析理清事件的本质,并以一种通俗易懂能够被百姓所理解的方式传达给百姓,这就对记者本身的理性分析与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记者在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要坚持理性思维,提升新闻敏感度,从多方面、多角度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

结语

民生新闻在众多新闻栏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受资本利益的侵蚀也越来越严重。此种情况就要求民生新闻工作者在练好自身基本功的情况下,严格把握身为新闻工作者的底线与原则,确保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作者单位:昆明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程勋,张云华.探析如何把握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J].传媒论坛,2018,1(21):12-13.

[2]晋军.如何把握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J].新闻窗,2018,(01):57-58.

[3]李宏波.小议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为例[J].才智,2012,(17):171-172.

[4]洪毅彬.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如何把握客观性[J].视听,2018,(03):112-113.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客观性记者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多媒体时代行业报纸编辑记者的素质分析和探究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