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梅州山歌

2020-12-23古亮锋庞颖怡

百科知识 2020年23期
关键词:罗隐梅州客家人

古亮锋 庞颖怡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处被世人称为“世界客都”的地方,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客家人之乡—梅州。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北与江西赣州相连,东与福建龙岩、漳州接壤,南与广东潮汕等地毗邻,是古代客家人大举南迁后的最后落脚点,也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发祥地。作为全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文化融合了客家与百越文化,形成了颇具岭南客家风韵的地方文化。梅州人素爱唱山歌,享有“山歌之乡”的美誉。除了歌颂甜美爱情之外,梅州山歌也不乏赞颂客家人举族南迁、辛勤耕耘的内容。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山歌蕴含了哪些乡土古韵呢?

古韵终有驻足时

梅州山歌的兴起与客家人南迁的故事休戚相关。据文献记载,西晋末年,中原动乱,常居北方的汉人被迫从富庶的中原之地逃遁至荒蛮的南方。客家先祖顺势长江而徙,之后翻山越岭,最后抵达岭南一带。客家人在繁衍的同时,也将中原文化带至南方。众所周知,古时中原地区是经济文化最为昌盛的地方,曲乐文化更是独占鳌头。从先秦时期的《诗经》百篇到汉代的“乐府民歌”,无不浸润着音乐的元素。

迨至隋唐时期,人们在崇尚“雅乐”的同时,开始哼起了山歌小调。我们今天从唐诗中也可以窥见一斑,如李益吟诵的“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以及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的“岂无山歌与村笛”等,都可以寻迹山歌的身影。“安史之乱”后,客家先祖再度大举南迁,随之将中原的山歌小调带至岭南一带。除此之外,随着南方区域间交流愈发频密,江南一带盛行的吴歌也很快传至岭南。元末明初之际,客家先祖迎来了第三次大迁徙,他们从长江中下游南迁至粤东,将原本已颇为繁盛的江南文化带至岭南,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在岭南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生生不息,由此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客家山歌”文化。明代时,著名文士冯梦龙广搜民间小歌小曲,编纂有《山歌》这一民歌集,其中就收录有以客家方言创作的山歌。清末时,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等文集中,更是赞誉客家山歌为“天籁难学”“妙绝古今”,并自行创作了多首民谣山歌。

梅州山歌充分展现了客家人淳朴善良的民風,以及对自由恋爱和田园式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这些真挚情感的流露与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格格不入,因而被统治者蔑视为“伤风败俗”。当时,历代官府对山歌都采取了弹压的策略,禁止百姓传唱山歌。在清代康熙和光绪年间编纂的《嘉应州志》(嘉应州,即梅州)中,对“山歌”只字未提,民间也流传着“衙门唔正官吏苛,官府出来禁山歌”的说法。进入民国以后,随着政府对地方社会控制的羸弱,山歌在民间兴盛起来,并逐渐成为独具梅州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粤东一带涌现出彭湃、叶剑英、张善铭等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带领穷苦的客家人进行了卓越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梅州一带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受此影响,客家人开始用山歌传诵着对共产党的爱戴以及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譬如,“穷苦工农商学兵,希望大家一条心;打倒军阀国民党,何愁天下唔太平”以及“走路要走路中心,大树底下好躲荫;穷人跟着共产党,千年万载不变心”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山歌代表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州山歌迎来了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以传习梅州山歌文化为宗旨的民间团体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梅州山歌协会”“梅州山歌剧团”等。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可以听到悦耳的梅州山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梅州山歌的曲调与创作素材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一唱便知客家人

与其他地域的民间歌曲相比,梅州山歌蕴含了哪些独特之处呢?

融合了中原民乐和岭南民乐的特点,包孕于崇山峻岭之间的梅州山歌可谓独树一帜。

颇具古风遗韵 在表现手法方面,梅州山歌与在中原一带流传的《诗经》暗合。从歌词中可以看出,梅州山歌十分注重音韵节奏,善于运用重叠、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十想郎》中所传唱的“一想亲郎……”“二想亲郎……”“三想亲郎……”等歌词,就是善用“赋”的表现方法,将女子对郎君的思念之情展露无遗。《敢放白鸽敢响铃》中所传唱的“燕子含泥难开口,想爱阿哥难出声”,用“燕子含泥”作为意喻,将女子对男子难以言说的深沉爱意以及缠绵缱绻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现客家民风民情 与其他山歌相比,梅州山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客家调式多样、意涵丰富。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乐主要的音调,谓之“五音”。梅州山歌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中又以羽调式居多。羽调式的特点在于结束音在羽音上,即以lado-re-mi结尾;徵调式的特点在于结束音在徵音上,即以sol-la-do-re结尾。

从音阶上看,梅州山歌多为五声音阶,其次是七声音阶和二声音阶,其音调多变但相对平稳,讲究婉转曲折、回声悠扬,以此表达委婉缠绵之意。在唱腔方面,梅州山歌浑圆饱满,有行云流水之韵,更有婉转的装饰音腔。事实上,梅州山歌的节奏并没有比较固定的规律,大多为即兴创作,其节奏根据表演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抑扬顿挫的音调以及变化莫测的即兴节奏,可以充分表达演唱者丰富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融入客家方言语汇 客家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极具地方特色。相较于其他地域的民歌,梅州山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口语化与方言化。客家山歌的表演环境主要在田野乡间,通常是人们在劳作之余的闲暇以对唱的形式纾乏解闷,所以歌词往往都是即兴而作,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颇具灵活性。梅州山歌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客家方言进行演唱,使得歌曲具有显著的地方韵味,如“你莫嫌涯耕田郎(哦)”中的“涯”就是客家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我”。此外,梅州山歌的歌词内容除“叙事”“习俗”“山歌号子”之外,尤以情歌居多。

韵律节奏欢快简洁 梅州山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韵律感十足。事实上,山歌多以四句体居多,主要涵盖起、承、转、合四个乐段。在复合乐段中,每四句往往要重复某一句,如是连续变化则重复第一句,即将同一事物反复吟唱,如《有好山歌溜来等》就是将“有好山歌溜来等”这一句嵌于上、下两个乐句之中,从而在演唱中呈现出重复、变化的演唱乐体。此外,在梅州山歌之中还加入了一些诸如衬词、引子等元素,借以提升客家山歌的整体效果。

客家歌仙“刘三妹”

在广西壮族的民间故事中,流传着“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她聪慧机敏,歌声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在粤北客家人中,也流传着一位“歌仙”,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三妹。据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新兴(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山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今称歌仙,凡作歌声,无论粤民与瑶壮山子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事实上,刘三妹是梅县松口客家人,此地山歌以抒情、缠绵、悠扬、婉转而名扬天下。作为客家人的“歌仙”,刘三妹展现了客家人在歌唱艺术方面的杰出才华。

在众多流传的故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罗隐—刘三妹对唱山歌”。相传有一位内心有远大抱负但却不得志的青年名叫罗隐,在隐居山间的日子中,他每天写山歌来自娱自乐,借以消磨自己内心的傲气。有一天,他在和山下村民聊天时得知,刘三妹不仅山歌唱得好,而且还放话说“若有男子唱山歌可以赢过我,我便以身相许”。听到这番话后,罗隐内心平复已久的傲气又重新在内心奔涌。于是,他便驾着一艘小竹排,慢慢地划到了刘三妹所在的村庄。只见岸边一个清秀的客家女子正在挑水,罗隐便向她打听刘三妹的住处。这位正在挑水的女子放下担子,打量了一下罗隐,微笑着说:“请问这位阿哥,你有多少山歌?”罗隐傲气十足地回答:“不多不少,有九船山歌。三船在省城,三船在韶州,还有三船已跟着我撑到了岸边。”女子听后,莞尔一笑,便劝道:“阿哥我看你还是请回吧,看样子你并不是刘三妹的对手。”罗隐惊愕地问:“何出此言?”女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话,而是轻舒歌喉唱道:“石上刘三妹,路上罗秀才,人人山歌肚里出,哪有山歌船撑来?”原来,这位挑水的女子就是刘三妹,她的歌声果然不同凡响,开口就把罗隐给镇住了。罗隐翻遍船上那一本本挖空心思写出的歌本,竟然一句也对不上来,气急之下罗隐把三船山歌书一股脑儿扔进了河里,含羞而退。从此,刘三妹的大名在客家人中流传甚广。

山歌对唱显真情

梅州山歌分為独唱、对唱和尾驳尾对唱等形式。

独唱主要是一个人进行演唱,歌者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吟唱,以舒缓劳作的疲惫心情;或者借独唱来完整地表达内心情感。对唱是由两个人或者是两组以上进行一唱一和的演唱形式,其中最普遍的是男女对唱。客家人经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比赛,一方提出问题,另一方回答问题,通过对唱问答的方式分出胜负。此外,客家男女也常常用对唱的形式来表达爱意,在对唱的过程中含蓄地唱出自己的情意。尾驳尾对唱是梅州山歌中一种独特的对唱方式,是顶真的一种变体。在形式上属于对唱,但是又与普通的对唱迥异有别,演唱的形式主要是前一位歌者的最后一句成为下一位歌者的第一句。这种首尾相连的演唱形式在梅州地区的斗歌比赛中出现最多,一般被运用于即兴对歌,十分考验对阵者的创作能力和反应能力。

梅州山歌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情流露,并以“对唱”的形式为主。除了真情流露之外,梅州山歌也以唯美著称。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所创作的《送人离别水东西》就是这一代表,其诗被编入《人境庐诗草》诗集。“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离。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这首山歌描写的是一位女子的情郎登船启程,女子急忙赶到河边用真挚深切的歌声打动了船上的情人,最后情郎弃程而返和女子长相厮守的故事。尽管这首山歌言辞朴素,但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采其能笔书者,得数首。”事实上,古人写诗歌往往追求“诗中有画”,这首情歌凸显了这一美学理想。它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奇妙的连环画:在上阕中,采取了双关手法,用“梨”来谐“离”,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在下阙中,采取了双关、隐喻的手法,将歌唱者内心中的离别不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形象鲜明、意境清新的梅州山歌,既包含了中原音乐的韵致,又显露出岭南土著音乐的特色,颇富情趣。梅州山歌也唱出了客家人期盼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真实情感,是独具客家地域风情的一朵文化奇葩。

猜你喜欢

罗隐梅州客家人
清 李禅 行书罗隐七言诗句联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罗隐:唐诗界的“吐槽狂魔”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梅州,“美州”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罗隐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定广先生《罗隐集系年校笺》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