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语文审美活动模式解析

2020-12-23孔素珍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体悟素养情感

孔素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尤其是母语学科,语文知识及其课程活动中的“人文元素”既十分丰富又非常突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资源和重要载体。就审美教育而言,它孕育着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芸芸众美”元素,如语言韵律美、万物风光美、精神形象美和情感力量美等,所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和“营养品”。不仅如此,在核心素养观视阈下,“审美教学”还是引领语文学科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崭新方向。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审美活动模式呢?

一、把“引领审美”作为深化课程教学基础项

无论在极具经典或精髓特质的“例子”中,还是在起着补充、延伸或强化作用的课外读物中,都或隐或现、程度不同地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审美”元素,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其正引领功能,不仅有利于激发课程活动情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逐步引向长期向好的审美教育之路。这既是语文活动的应有之义,又契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它不仅满贮诗意、活泼清新,而且色彩艳丽、情趣十足,在多元描绘南方独有春景春意的基础上,为读者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无限活力之感,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审美活动的优质资源。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描绘,其本身不仅呈现出艳丽多姿的色彩美,还蕴藏着“山、水、太阳”等自然事物的动态美。再如,通过“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语句,切实唱响颂扬生命的活力之歌。此外,“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等语句,在拟人手法中洋溢着热情似火的“情美”元素。诸此内容,都是学生应当体悟并把握的目标和内容,也只有这样,才会把“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通过“阅读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语文学科而言,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融“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多元特征为一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组织并引导学生以“读”为基础,把“多读”与“善悟”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实现知识上的“学习与理解”效果,而且能够通过“书讀百遍,其义(情、美)自见”的活动,更好地达成情感上的“内化与迁移”目标。

以《最后一次演讲》为例。这是闻一多先生为追悼李公朴先生而作出的公开演讲内容。为了表达对李公朴生前的热情赞美和逝后的无限追思,为了表达对反动派的极端鄙视以及对刽子手的极度愤慨,为了表达对“黑暗后黎明到来”的热切期盼,也为了表达对“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的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作者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大量地运用了“反问句”“感叹句”等格式,让“可读性”更加明显、越发强烈。有鉴于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文史不分家”跨学科知识整合形式,简要地介绍了“李公朴生平事迹”“如何被残杀”等一些背景知识。然后,组织并引导学生在“个体读悟”的基础上,通过“同桌对读”“小组研读”“集体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阅读与体悟”活动。最后,通过共享与梳理、总结与提炼,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革命者那种“不畏生死、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参与度很高,这种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阶段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过渡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在意识还是能力上,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阅读与体悟”“理解与审美”等普遍浅薄。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我们应当而且必须通过“创设或引入”手段,积极开展相应的多元化情境教学活动。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淡化课程形式,有效激发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在促进“学习、理解、深化”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审美综合素养。

如在《桃花源记》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作者生平”和“创作时势”两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了课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汉语句式”等。然后,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引导学生开展对文本内容的多元化研读、体悟和交流,深入地触摸桃花源的安宁祥乐之美,切实感悟作者陶渊明对自由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不仅如此,还把苏轼笔下的《和陶诗》积极有效地引入其中,通过“多文本阅读”下的“求同与求异”活动,让学生从“类比”形式中进一步感悟历史文人墨客的精神特质和情感力量。通过多元组合的“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更为丰富地“习得很多”,而且更好地汲取以“情感审美”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元素。如果缺少情境加盟,怎能取得如此效果呢?

四、通过“信息支撑”有效引领审美实践与体验

笔者之所以把多媒体单列出来,是因为它与众不同——以不容忽视的先进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创设融“音像图文动”为一体的冲击力,为教学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良好支撑,还通过“储备海量、更新即时、操作自如”等综合效果,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各类优质课程资源,从而通过“丰富内涵、拓展视野、增加厚度”等形式,把学生逐步引向审美体验和情感实践的良性发展道路。

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舒婷于1979年激情创作的一首现代抒情诗篇。作者在抒发“爱国情感”表现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可谓是“独辟蹊径”。她从历史图景记录中精选了一组组意象,以这种方式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和严峻现实,描述我们过去的贫穷落后和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与此同时,还展现祖国那令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是学习理解与情感活动上的挑战。有鉴于此,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展示“失修的路基”“驳船与拉纤”“破旧老水车”“熏黑的煤矿”“干瘪的稻穗”等历史画面,一方面呈现出当今中国在各种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如航空飞船屡屡上天,自造航母成功下水,“一带一路”不断发展,“新冠肺炎”防控成功等。以此引导学生通过鲜活形象的“对比”,无限地感慨过去,尽情地展望未来。这不是情感审美的引领与实践吗?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自带丰富流量,是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和优质平台。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善于坚守语文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功能,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第四中学(225500)

猜你喜欢

体悟素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