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生物科学专业保护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0-12-23郑哲王中铎王庆恒杨创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7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方式

郑哲 王中铎 王庆恒 杨创业

[摘 要]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元化信息教学平台于一体,打破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探究了对分课堂在保护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实施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对分课堂;保护生物学;教学方式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云班课+对分课堂的保护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23)

[作者简介]郑 哲(1988—),女,河北滦南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贝类基础生物学、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收稿日期] 2020-06-30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人才竞争已经拉响。如何培养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是高校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保护生物学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科,为当今社会棉铃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该学科以研究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发展实用方法来阻止物种灭绝,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资源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差异较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在2020年5月20日,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報》中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划达4002万人,毛入学率为51.6%,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随着高等教育入学门槛的降低,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学生整体的素质、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本科生的学风主流很好,多数学生在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又体现为个性强,对个性发展和被尊重的愿望强烈。然而高校大规模、层次有别的扩招,使得生源整体素质相对下降、学习风气良莠不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极为重要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课堂即对分课堂,是一种突破传统课堂,但又区别于翻转课堂和研讨式教学的新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主张在结合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优点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灵活地分割开来[1]。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地在课堂上理解和思考。而讨论的过程,使得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促进个性化教学,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同时该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实质性的学习主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对分课堂的优点使其成为可以提高保护生物学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有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例如,在课堂讲授部分仍然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讲授法的精华,对知识框架体系,重点难点部分仍由教师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直观快速的把握课程的核心。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强调“留白”,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留在课后自行完成[2]。学生结合作业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总结、提出问题,为“隔堂讨论”做好准备。“隔堂讨论”是其关键创新点,在讨论环节,学生有备而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使内化的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强化升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对分课堂”不依赖网络技术,但教师和学生在各个环节都可以灵活利用信息化手段融合线上与线下学习,实现高效、个性化的混合学习模式。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对分课堂”能够充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阅读分析能力,专业知识的提炼概括内化能力以及内化知识的分享能力[3]。因此,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分课堂”的课前准备

将对分课堂引入保护生物学教学中,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学生均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保护生物学本身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往往在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进行开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多门专业课程知识后开设。课程本身又综合了人文学科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对课程教材中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否在如上专业课程中有所涉及、学习要求、涉及深度进行了解。对课程中未涉及的内容需要补充介绍,而已学过的内容则可以考虑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回忆和综合利用。其次,要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所把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大部分学校对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仍延续大班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课前评估仍具有一定难度。较为实际的方式之一是根据教学班级已有的课程考评结果对学生某个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整体评估。评估的结果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小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也就是说,学生进行小组分配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比例,学生的成绩等多方面因素,使各小组之间在学习能力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对即将授课部分所涉及或应用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调整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通过课下作业,课前热身以及讨论等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整体进行评价。

(二)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章节为例介绍“对分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后,将对分课堂引入保护生物学教学中,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选择综合性强,激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章节内容,可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4]。例如,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这一章节中,我们设计为对分课堂教学。该章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等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估体系。由于本章节中以上概念均是初次接触和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直接讲授,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而“间接使用价值”部分,本质上就是体现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这一部分就包含了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学科的综合利用。例如,本课程中对“间接使用价值”的定义使用Richard[5]给出的:“包含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汇、水土保持、废物处理和养分循环、气候调节、物种关系、环境监控作用、宜人价值以及教育和科研价值。”这些概念和理念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接触,那么如何利用相关基础知识,从专业的角度结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基本理念解析如上这些服务功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如果可以充分地发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本身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讲授部分,又包含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讨论部分,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此部分内容我们选取以上教学模式。

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第一次课:教师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估体系进行系统介绍,搭建出整个价值评估体系的轮廓并进行切割。对初次接触的关键的概念等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例如使用价值中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都是指什么?直接使用价值包括“生产使用价值和消耗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难点,教师将直接点出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是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使生产性活动产生价值”。关键点在于“市场交易”。通过关键词讲解法,结合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接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随后系统介绍间接使用价值的八个方面,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指导本章节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多学科的内容,如从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遗传多样性等角度剖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方向。课后通过布置作业和小组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从评估体系多个角度剖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重点解读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在课程开使之前,教师应已按照学生已学的相关专业课程评估结果,将学生按4—6人每小组进行了分组,第二次课:按照已经分配的小组,通过PPT讲解、视频解读、文献报告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讲演和讨论,小组内组员进行系统分工,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鼓励每一位同学都进行发言。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分为演说展示、讨论答疑、组间投票和教师点评几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将被记入平时成绩[6]。第三次课:教师应对前一次课的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并利用线上App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该评价结果为后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课程设计调整极为重要。通过以上模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保护生物学课程“对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包含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部分。讲授部分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授课的强项,是教学中进展最为顺利的部分。此部分存在的挑战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一环节,恰到好处地对前一次课的讨论和教学进行充分的总结和点评。内化吸收环节决定“对分课堂”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对教师讲授内容进行了充分内化吸收,并认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讨论”部分相关内容时,才能在“讨论”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本课程往往在高年级阶段展开,在一部分学生群体当中存在学习惰性和依赖性,同时受到实习和考研等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削弱。因此,如何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内化吸收”和课程准备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挑战。此外,课程设计时,讲授与讨论往往分到课程的不同课时,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个人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差异,内化吸收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教师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的内化效果,针对学生的内化吸收组织恰当的讨论至关重要。对内化吸收的把握,教师目前主要通过课程作业和测试等方式,通过计入考评成绩予以部分压力,督促学生完成并根据结果来评价。因此需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把握。而每位同学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亦不同,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在设置讨论时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类型和不同难度的讨论,注意学生的反馈。而目前的理论教学往往沿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教师如何能对六七十位甚至更多学生的内化吸收情况予以把握,仍存在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恰到好处的使用线上工具,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讨论内容和模式[7]。目前,有多个教学App可帮助教师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使用,但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多,采用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因此,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讨论”部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课程考核方式应提高学习过程的评价[8]。这就要求老师要对课堂讨论的过程,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记录和评价,同时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予以适当的干涉。但在大班教学中,該环节中能够发言表达的同学毕竟有限,教师借以留言板等形式发动学生发言,可能会使该环节的参与度有所提升。最后是考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大背景的变化,使得对过程考核更为注重,对学生的参与度、平时表现等的考评更加严格,如何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展望

“对分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是一个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它为高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更为注重过程教学,为高校教育者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在进行人数众多个体差异明显的大班授课时,也面临诸多的挑战。本论文对“对分课堂”在生物科学专业保护生物學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但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时,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部分,以及课程的准备、反馈以及考评等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整体而言,“对分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和合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首焱.基于对分模式的大学英语读写课探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11-116.

[3]虞晓君,张建芳,周昕.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J].中外企业家,2020(09):171.

[4]杨雨华,宗建伟.对分课堂在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181-182.

[5]Richard B.PrIMACK,马克平,蒋志刚[J].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6]罗小玲.“对分课堂”于《物理化学》课程中“电解质溶液”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04):183+209.

[7]赵晨,贾光锋,潘海仙,任育苗.“对分课堂”在生物化学授课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312-313.

[8]安琼,王贞香.基于案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151-152+184.

Abstract: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that integrate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modern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teaching platform.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indoctrin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A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which could provide new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AD; Conservation Biology; teaching model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