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an Lier外语教学的“给养”观

2020-12-23宫红英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利奥利尔外语教学

【摘要】美国学者利奥·范·利尔(Leo van Lier)在社会互动理论的框架下,将生态学概念“给养”引入外语教学中。强调外语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启发外语教师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优化语言资源的可用性与可接受性,为学习者提供易感知的语言学习机会,同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意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意识越强,就越容易感知语言环境中的给养,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并达到教学规定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利奥·范·利尔;外语教学;社会互动理论;给养;语言学习意识

【作者简介】宫红英(1968.05-),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澳大利亚文学。

【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联2018年第二批重大(重点)课题“‘一带一路视域下大连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编号:2018dlskzd060)阶段性成果。

针对大学外语教学,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顶层文件的新要求促使一线外语教师努力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专家提出的外语学习与教学理论,提高大学外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美国语言教育家van Lier以其所从事的外语教学为基点,不仅从认识论、价值论的高度为外语教学领域设计出一种开放性极强的理念型范式的大纲,同时也为外语教学实践制订了“三A”(Awareness, Autonomy,  Authenticity)互联互动原则,即意识、自主和真实三原则,它们彼此叠加,相互促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既可以变动不居,又可以有的放矢。van Lier指出,意识原则不仅包含语言意识(元语言),还包括对语言学习活动、语言使用策略、语言使用环境的意识等,是一种多元的、非模式化的“大语言意识”。大语言意识能够引导学习者对信息进行筛查、监测和加工,是学习者与外语学习环境动态互动的起点。为了使意识在外语学习中最大化地发挥起点作用,van Lier将生态学中的“给养”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启发外语教师力所能及地创造和优化与语言相关的教学资源,使之与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网络相匹配,增强语言教学资源的可感知性、可接受性及可用性,使其成为“给养”,即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机会”,同时要不断培养学习者对语言材料中给养的感知能力,努力实现学生参与互动型的学习。学生对语言要素和知识的感知能力越强,就越容易从语言资源中获得给养,从而加快整个外语学习进程,达到课程要求的学习效果。

一、给养与语言教学環境

“给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Gibson围绕视觉感知提出的概念。Gibson(1979:127)认为,给养是“环境为动物所提供或者配备的,也许对其有利,也许对其有害”。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给养显示出具有潜在行为的观察者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观察者能够从环境中获得某种感知,并据此产生直接行为,同时又可以根据本能知觉判断出周围环境能否为之提供赖以存在的资源。Gibson指出,给养是环境提供观察者或有利或有害的属性,为他们提供了接下来行动的可能性。从给养观出发,van Lier认为,传统教学大纲控制下的语言课堂对语言学习是不利的,因为作为主管或监控者的教师按照既定的课程要求,将预先准备的学习材料带入课堂,而预制性的语言材料并不能产生真正的语言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语言课堂内容不具备可用性,没有潜在的给养可供学生感知。从浅层次来说,即使课堂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材料,但不足以使学生理解吸收,致使学生不愿意接受它们,那么真正的外语学习就不会发生。从深层次来说,如果学生认为外语学习环境中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没有任何价值,与课外从事的活动、探讨的话题以及与社会互动的内容毫不相关,不能帮助他们解决课外遭遇到的各种现实的语言问题,真正的语言学习更不可能产生。Van Lier指出,任何课程设置都应建立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与语言环境的了解之上,而对语言学习理论的理解是高效教学互动的关键。

二、给养与语言学习

Van Lier在其专著《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性、自主性和真实性》中提出了具有内生性与外生性共生机制的外语学习理论,以及语言接触、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学习者的理解吸收与学习者的流利表达四个语言学习阶段。

Van Lier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学习者的注意,即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其次需要学习者的聚焦,即集中个人的感知能力,聚集脑力加工处理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将感知到的外部语言材料与头脑中存在的相关知识背景或图式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如果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材料有所感知并加以注意(无论是有意识的注意,还是无意识的注意),这些材料都会提供给养,为他们提供下一步“积极参与”等学习行为发生的机会。然而,外语的语言学习意识超越了一语习得中婴幼儿对语言所具有的高度感知的社会生物属性。外语学习是一种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语言学习意识赋予学习者更高的自律性,更深的信息加工能力,更高效的学习行动,以及对自己能力的充足自信等等。这种语言学习意识必须依靠与外在学习环境的互动才能培养出来。依据Vygotsky(1978:86)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些互动的人可以是教师等成年人或者能力较高的同辈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和交际能力的程度等提供有趣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具有可用性的语言材料,使其具有可接受性,从而唤起学习者关注,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产生对学习结果的较高预期等等,使语言学习材料提供真正有效的给养。因此,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缺一不可。

三、给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Van Lier的给养概念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此,基于Van Lier的给养观,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语言材料的感知性;语言资源给养的最大化;推动课堂互动的发生;促进语言运用的自控;实现自主学习。

在外语课堂中,语言接触是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材料,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点。Van Lier认为,语言材料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McGrenere和Ho(2000:179-186)指出,物体具有有用性和可用性,有用性指向物体真实的给养,可用性指向被感知的给养。对Van Lier来说,語言接触的质量指语言材料的可用性以及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可用性的助推者。可用性取决于语言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当学生对语言材料能够理解、愿意接受并付出努力加工处理的时候,语言接触才具有可用性。获得可用性的助推者主要指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这种社会互动视域下的语言给养观,转变了传统语言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与帮助者,同时担当起学生的“替代意识”(Bruner:1986:72),即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置可接受性及可用性强的语言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应结合自身专业学习和授课实践,对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编码再进行教学输出。此种输出形式并非将原始语言材料进行多媒体化,而应以合理、丰富的感知形式配合学生的感知通道,设置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任务与活动,使学生感知并注意到其中介语(学生目前的外语水平)与现实目的语之间的差距,在与教师或者同学的互动与练习中,他们就会逐步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和用法,能够在不同的目的语情景中,用目的语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逐步达到语言运用上的自控。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利用逐渐加深学习任务的深度和难度等方法,促进学生目的语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语言给养,从而最终获得流利表达能力并达到语言学习的自主。

四、结语

对语言环境中给养的获取并不等同于语言学习的完成,还需要学习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反复练习直至知识完全内化,并能够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熟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流利表达,这些过程环环相扣,往返循环,直至熟练掌握目的语。毋庸置疑的是,通过对语言学习意识这种认知形式的了解,创造和优化有效的给养,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接触中有利给养的感知和主动获取,有助于学习者聚焦更多的注意力,推动语言学习进程。Van Lier外语学习的给养观,不仅阐释了外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与环境之间建立的生态互动关系,是多种复杂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探讨了学习者感知语言环境中有效给养的社会认知途径,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不同层次的认知特点来构建动态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多维度的、有效的和有序的语言给养,努力为学习者创造最大、最有利的语言学习情景与互动机会,从而引导学习者有效的语言学习行为,使其中的介语逐步接近目的语,最终达到语言运用的自控与自主。

参考文献:

[1]van Lier,L.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Awareness Autonomy & Authenticity[M].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1996.

[2]田晓靖,冷慧.van Lier互动理论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9(2).

[3]Gibson,J.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79.

[4]Vygotsky,L.S. Mind in Society[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McGrenere,J.,& Ho,W.. Affordances: Clarifying and Evolving A Concept[C]. Proceedings of Graphics Interface. Montreal, Quebec, Canada, 2000.

[6]Bruner,J.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7]陈婷婷.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可供性[J].海外华文教育, 2017(11).

猜你喜欢

利奥利尔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黑鹰”之路——“UH-60的成长故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