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现实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探究

2020-12-23钱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摘 要:文化传播与科技进步的结合大力推动了混合现实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博物馆的展示和传播方式有了维度的变化,受到市场和观众的追捧。在信息化、数字化、超级互联的大背景下,混合现实技术为传统博物馆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和发展契机,成为信息化教育学习和文化传播的桥梁,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承方面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文章分析当前知名博物馆中混合现实的应用和体验现状,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特点。

关键词:混合现实;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化语境中江苏运河文化虚拟现实体验综合研究”(2019SJA0418)成果。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意不断更新,从静态的观看藏品和人工讲解,逐步过渡为多种方式共有的传播形式,各种互动装置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和功能不断涌现,充分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创新,受到观众的青睐。

一、混合现实技术概述

混合现实产品属于数字产品,它从体验上实现了人们对于“虚实”“交互”“沉浸”的需求。早在20世纪,VR技术(虚拟现实)的横空出世,市场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潜力,随后AR(增强现实)作为一种独立的技术,乘着移动终端的爆炸式发展浪潮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两种技术的融合,我们一般就称其为MR(混合现实)技术,英文全称为“Mixed Reality”,在这里它指的是不同类型的现实相融互动,一般以移动终端、智慧终端、一体化设备等作为硬件载体,技术领域横跨仿真模型、新媒体、智能交互、传感等多学科。古有庄周梦蝶,人类在开发梦境与现实、想象与实际的道路上一直是孜孜不倦的,而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空间,是表达历史的泯灭和再现的场所,混合现实产品的融入,从情理和逻辑上具有天然的可行性。

二、博物馆混合现实产品的现状分析

(一)产生原因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集中展示,对于文史知识的普及以及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适合各年龄层人群参观。混合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建设中受到追捧,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群众对于文化传播的兴趣是持续增长的,但是传统的传播方式对于人群的吸引作用越来越小。科技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群众对于知识和娱乐的态度与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与时俱进是博物馆的必然选择。

第二,地域的局限性催生了混合现实技术在博物馆的发展。在偏远地区,博物馆的馆藏丰富度和质量不能与一线二线城市的大博物馆相比;中国幅员辽阔,群众难以随时随地看到相隔千里之外的著名的博物馆的馆藏。这种遗憾在国内观众对于国外文化了解时也是存在的。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局限[1]。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虚拟文化教授莲安·麦克塔维系说:“虚拟体验式博物馆是全球民主大环境下艺术和文化的一种全球共享,这种共享在传统博物馆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对于互动性的追求。过去的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和讲解等方式与观众互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其迷人之处,但被动性与单调性也是其不可忽视的缺点,目前的混合现实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可以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甚至可以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需求等做出智能化的设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群的要求。

第四,經济考量。混合现实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开发团队,其初期的研究与开发是昂贵的,然而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越来越多的软件硬件的开发或开源,开发混合现实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开展线上展览,或者将一些不适宜展出的珍贵或易损文物进行混合现实的数字化展出,极大地减少了博物馆的相关实地运营成本以及维护的人力成本,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很多混合现实产品开发公司,与博物馆进行深度合作,结合博物馆特色进行一些数字化、沉浸式的特展,其经济效益也是惊人的。

(二)表现形式

博物馆中混合现实产品的表现形式,从展示平台的角度一般分为两大类:实体混合现实产品和数字博物馆产品。

实体产品作为实体博物馆的补充,在场馆内配合一定的终端设备(一体机或智慧互动屏幕等)进行展出信息的传播与交互,丰富了博物馆的场馆设施建设;另外也可以利用观众自己的智能设备进行展示,例如观者在博物馆观看展品的同时通过手机或者智能移动终端扫描或者位置触发识别点,激活终端上的显示。简而言之,实体混合现实产品就是在实体博物馆内,以产品为媒介,通过混合现实技术进行手机、平板、智慧屏幕等终端的立体展示和语音文字讲解,也可以加入互动游戏,使观者通过点触、语音等进行互动。

2018年11月南京博物院的展览“世界巨匠——文艺复兴三杰”,为给参观者更好的观展体验,展出方给每一个入内参观的人发放一个专用平板电脑。与过去头戴式讲解耳机不同的是,这种讲解专用平板电脑内预安装了混合现实体验App,使用者打开App后,走到相应的展品边时平板电脑便会自动弹出混合现实效果的作品介绍,不仅方便且趣味性十足。另外根据参观者的选择,其在相应观展地点会弹出互动游戏等内容,体验感和沉浸感均优于常规头戴式讲解耳机。

另外一种常见形式是独立于实体博物馆之外的数字虚拟博物馆,从展馆到展品,从解说到服务均采用虚拟现实设备实现,观看者一般采用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等来实现与展品的互动。观众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游览博物馆,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博物馆游览的乐趣。此类产品运用广泛,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例如我国的故宫线上博物馆是具有相当成熟度的数字虚拟博物馆,其充分运用了新媒体和混合现实技术,视觉效果丰富,互动人性化,受到使用者的广泛好评,诸如此类的成功作品还有很多,无怪乎有报道称,混合技术将会成为图书馆和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未来技术核心。

三、混合现实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特点

(一)基于沉浸感和交互性的体验

混合现实技术的核心就是沉浸感和交互性,其中交互又是完成高程度沉浸感的重要体验环节。新时期的艺术作品更加讲求沉浸感,艺术体验早已不再局限于视觉的享受,而是更加多元和立体。目前常见的交互类型,可以从交互对象上分为,第一人称漫游、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几种类型。第一人称漫游是早期虚拟现实技术中常用的形式,用户通过终端软硬件,在虚拟场景中随意漫游,并和增加了交互点的对象物进行交互,这种交互形式和传统的博物馆游览方式非常接近。而人机交互,不单指代用户和硬件的交互,其广泛含义是指用户在体验过程中通过软硬件和虚拟场景中的物交互,这个物可以是数字化的展品,特别是一些较为珍贵或者容易受损的展品,除了和展品进行交互,也可以和任务或者功能的触发点交互,这种交互形式多样,也是产品本身趣味性的主要来源。另外就是人人交互,在数字博物馆中的游客也可以和其他游客进行互动,目前受制于网络建设和终端要求,这种形式相对少见。

(二)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指出:“博物馆进入服务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服务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处于重要位置。”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质量是博物馆建设的目标。传统的博物馆文物或者展品陈列一般是静态和平面化的,观者可以选用人工讲解,或者戴上电子讲解的耳机来进行观展。人工讲解生动直观,但是往往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电子耳机也是一些平铺直叙的讲解,有辅助效果,但是未免过于平淡。早些年,博物馆的受众人数减少和这种传统文化载体本身缓慢、单向的传播方式是有一定关系的,效果也是打了一定折扣的,另外,对于受众人群的分类单一,不同年龄、文化水平的受众不能很好地进行区别传播,也使得展览效果受到一定的局限。通过数字技术对受众人群进行精细化分类和定向传播,将博物馆服务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内核上,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混合现实技术在这一点上也有积极的尝试。

(三)超级互联模式与世界沟通无界限

“超级互联 ”(Hyperconnectivity)”是早在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表現在今天的社会,特指社交媒体对民众生活的充分浸润。在日渐复杂、多元和融合的全球互联网络背景下,博物馆也融入了超级互联这一潮流,虽然目前仍在开发阶段,但是前景蔚然。2018年国际博物馆主题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预示了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向。5G时代的来临,将会从硬件环境条件上更好地支撑超级互联的实现,用户在混合现实产品中的体验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小标签与现实世界无缝连接,一键分享,科技让互联的边界充分扩展,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四、结语

在不影响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基本核心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来丰富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交互,增强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广度,缩短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将科技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是具有先进的意义的。随着文化强国理念的深入人心,国人们也自发走进博物馆,体验文化的魅力,相信混合现实技术能够为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数字化建设提供科技与艺术的助力。

参考文献:

[1]任英丽,李鑫圆,阳倩.VR虚拟博物馆交互体验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5):121.

[2]罗伟安,钱丹.交互性体验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表现研究[J].艺术科技,2017(10):308.

[3]刘沛林.虚拟现实与旅游特色小镇的网络化呈现[J].旅游学刊,2018(6):3-5.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