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苗圃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2020-12-23高帆邱丰彭祚登郭增跃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苗圃准则权重

高帆,邱丰 ,彭祚登,郭增跃

( 1 北京林业大学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2 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和林业建设速度逐年加快。苗圃作为培育苗木的生产基地,在营林造林、城市绿化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承担着培育和输出优质苗木的重要功能,而高质量苗圃的建设是推进林木种苗工程实施及城市造林绿化工程的基础[1]。因此,对苗圃建设质量客观、系统、全面的评价,可为其高效运行、改造优化升级提供重要保障。目前,国家和地方针对苗圃建设质量的提升出台了多项规范和标准,但我国的苗圃主要存在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化水平低、出圃高质量苗木少、缺乏完善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等问题,建设质量不高[2-5]。同时,针对已建成苗圃建设质量的系统评价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地区已建成苗圃的抽样调查及现状分析,利用灰色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苗圃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究苗圃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大东流苗圃的建设进行评价,以期能为高质量苗圃的建设及老旧差苗圃的改造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范围

按行政区划分北京市的892家苗圃,以10∶1的比例抽取其中89家苗圃作为调查对象,共涉及北京市14个区县,其中抽取苗圃数量大于5个的区县计7个,分别为房山区(13)、昌平区(13)、顺义区(13)、通州区(12)、大兴区(8)、怀柔区(6)、平谷区(6)。重点调查了抽取苗圃的功能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出圃苗木质量等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指标初选 针对苗圃地形地势、周围交通情况、劳动力供给情况、道路系统、排灌系统、整体景观性、生产育苗等诸多建设因素进行调查;并以“苗圃建设”、“苗圃指标”、“苗圃行业发展”等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和行业标准等,汇总与苗圃建设相关的指标后选取重复率高的指标[4-11]。通过以上方法共初选出5个准则层的41个指标,其中,准则层分别为选址环境质量、功能区划质量、建设施工质量、出圃苗木质量和育苗生产工艺质量。

1.2.2 评价指标筛选及评价体系构建 在初选指标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统计法计算指标决策向量,筛选重要指标。首先,向一线生产和管理的苗圃从业者、相关领域专家、林木种苗业政策制定者等发放灰类调查表,对初选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并构造灰类白化函数。其次,根据灰色统计原理,利用回收的评分表,统计每个初选指标不同重要程度对应的被调查者人数,对白化函数取值后计算各指标的决策系数,其中,统计被调查者对指标重要性的灰类决策向量最大(即K=1,重要性高)的指标入选[12]。最后,通过灰色统计法的专家群体决策结果,筛选出对苗圃建设质量影响程度高且能全面代表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

1.2.3 权重向量计算 首先依据层次分析法[13]原理,采用1~9重要度标度法设计指标权重调查问卷,为确保研究连续性及数据来源一致性,本问卷继续邀请先前参与过指标筛选问卷的被调查者填写。其次将问卷结果录入Yaahp11.0软件中[14],采用该软件中的“群决策”功能,通过和积法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15]。最后进行层次因子权重总排序。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层次及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程度。

1.2.4 制定评价标准 通过对89家苗圃实地调研、查阅相关文献[16-25]和行业标准[6-11,16-33],并征询专家意见后,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模糊评价法[34-36]制定苗圃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量化评分标准。其中,各指标等级评价标准分数分为1、2、3、4、5。“1”、“3”、“5”对应指标标准中的“优良”“中等”“较差”。“2”、“4”为介于其中的中值,代表“一般”和“良好”。

1.2.5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及实例应用 在苗圃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单项指标均能够正面或侧面反映苗圃建设质量。若综合考量苗圃建设的质量优劣,需要基于各个指标的权重结合评分赋值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将建设质量量化体现[36]。基于多目标线性加权法,结合苗圃建设实际和专家打分情况,形成苗圃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函数表达式[37]:

(1)

式中,E为苗圃建设质量的综合评分,Cji为j评价因素中第i个次级评价因素指标的权重;Pi为第i项评价指标的评分;n为评价目标层中的指标个数;在评价模型中苗圃建设质量综合评分E的满分设为50分。根据分数划为5个等级:

当E∈[40,50)时,为Ⅰ级质量;

当E∈[30,40)时,为Ⅱ级质量;

当E∈[20,30)时,为Ⅲ级质量;

当E∈[20,30)时,为Ⅳ级质量;

当E∈[10,20)时,为Ⅴ级质量。

本研究选择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东流苗圃作为评价对象进行苗圃建设质量评价。针对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苗圃生产档案赋值;针对不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向苗圃工作人员发放问卷打分赋值。将各评价指标分值带入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大东流苗圃建设质量评价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指标筛选结果

通过灰色统计法筛选出31个评价苗圃建设质量的重要影响指标见表1。

表1 初选指标的灰类决策系数计算结果Table 1 Calculation results of gray-class decision vectors for primary selection indicators

续表1

由表1可知,初选指标重要程度多集中于“高”、“中”,说明问卷所涉及的初级评价指标集代表性强,这是因为初选指标多来自于实际建设情况、相关文献及标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41项初选指标中,被筛除的10项分别为所在地主风向、所在地周边林业建设情况、辅助用地面积占比、生产用地作业区布局合理性、设施育苗面积占比、场区供电通讯工程质量、场区绿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年总产苗量和出圃苗木的包装程度。

分析认为,“所在地主风向”对易倒伏的农作物影响比较大,以风向为主的气象灾害对于苗木特别是苗圃中的移植大苗等影响较小;苗圃建设规范中多明确苗圃的土地构成由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共同构成,且以生产用地为重,因此“辅助用地面积占比”与“生产用地面积占比”在本质上存在内涵重复,可通过“生产用地面积占比”反映;“设施育苗面积占比”可被“生产用地各育苗区配置”、“生产用地利用合理性”2项指标涵盖;“年总产苗量”仅能反映出生产能力,但不能保障生产质量,与建设质量的评价主旨不符;“出圃苗木的包装程度”与“出圃苗木的包装质量”相似,可被包装质量这一指标涵盖;“场区绿化水平”与“整体景观性”指标相似,绿化水平可以视为整体景观性的一个表现因素;“场区供电通讯工程质量”指标过于基础,未能反映出苗圃建设质量层面的要求;“信息化水平”涉及层面广,不仅包含建设层面的内容也同样涉及经营管理,市场运营及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内容,难以度量。同时,由于本研究侧重建设质量,苗圃建设层面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被苗生产工艺质量中的大部分指标覆盖。

2.2 评价体系及权重排序结果

苗圃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层构成,其中,准则层有5个指标,分别为选址环境质量、功能区划质量、建设施工质量、出圃苗木质量、育苗生产工艺质量。指标层由31个指标组成,对苗圃建设质量影响最大的前10个指标分别为Ⅰ级苗占比、合格苗木占比、无检疫对象苗木占比、所在地土壤条件、所在地水源条件、生产用地利用合理性、所在地地形地势条件、出圃大规格苗木占比、生产用地面积占比、苗木生产工艺科学性。

5个准则层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为:出圃苗木质量B4(0.382 9)、选址环境质量B1(0.233 7)、功能区划质量B2(0.142 4)、建设施工质量B3(0.127 6)、育苗生产工艺质量B5(0.113 6)。因此就总目标而言,对其影响最大的准则层是“出圃苗木质量”,可见苗圃作为生产苗木的基地,出圃苗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苗圃建设质量。“选址环境质量”对苗圃建设质量的影响次之,可见苗圃建设和苗木生产对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要求高,选址的优劣也会对苗圃整体建设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功能区划质量”、“建设施工质量”、“育苗生产工艺质量”3个准则层的权重分布较为平均,由此可见苗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质量与各个方面有关。

指标层权重计算结果中,多数指标的权重集中在0.015至0.035之间,共计14个。其中,权重值大于0.035的有9个。指标层中权重最大的指标是I级苗占比,权重为0.095 7。指标层权重排序前9的指标有4个指标来自“出圃苗木质量”准则层,有3个指标来自“选址环境质量”准则层,另有2个来自“功能区划质量”准则层。前9名指标中不隶属于“出圃苗木质量”层的有5个,分别是所在地土壤条件、所在地水源条件、生产用地利用合理性、所在地地形地势条件、生产用地面积占比。这5个指标虽然不直接反映出圃苗木的质量,但是却关乎苗木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苗木生产功能分区,间接影响着出圃苗木的质量。可见当前决定苗圃建设质量的仍然是出圃苗木的质量以及苗木生产区域的环境因素。评价指标权重值小于0.015的有8个。分别是:所在地交通情况、所在地劳动力供给条件、出圃苗木的包装质量、道路施工质量、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育苗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整体景观质量。其中,权重最小的指标为整体景观质量,其权重值为0.004 2。可见当前苗圃的景观状况并不直接决定苗圃建设质量。

2.3 应用实例结果与分析

大东流苗圃建设质量评价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东流苗圃的建设质量综合结果得分43.066分,等级为Ⅰ级标准。大东流苗圃创建于1965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该苗圃已初步形成种苗培育、花木种植以及园林绿化工程三大产业,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花卉良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质种苗繁育推广、科普教育展示为一体,是我国北方林木花卉种苗繁育示范推广的窗口及北京市标准型林业苗圃。因此,应用本研究的综合评价体系得到的大东流苗圃建设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3 讨论

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出圃苗木的质量对苗圃建设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苗圃建设质量的一个直观体现。所以苗圃的建设应该以保障高质量苗木生产为主要目的。苗圃的前期选址、对生产用地的安排、圃间管理和生产作业都应满足苗木这一特殊产品对周围环境的需求。在苗圃前期选址环境层面就应该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苗木生长的地块,提升与出圃苗木质量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建设要素质量。

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已建成的苗圃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可在苗圃的规划设计中逆向使用,利用选址环境质量、功能区划质量、建设施工质量这3个准则层,综合分析各个建设要素,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苗圃,用于指导日后我国新建苗圃的标准化建设及老旧苗圃改造,以期达到建设有大量高质量苗木出圃的标准化苗圃这一最终目标。

前人关于苗圃建设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鲜有人专门构建过针对苗圃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构建评价体系的关键步骤在于前期指标的筛选和后期标准值的确立,在选择指标时,尽可能从整体反映出一个标准化的苗圃应具有的建设要素、建设质量及产出优质苗木的能力。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差异大,本研究适用范围限定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部分指标标准值的确定中应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会对最终评价结果有重要的影响,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过程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如何尽可能的降低指标确定时人为主观影响将是下一阶段考虑的重点所在。

4 结论

通过对89家苗圃实地调研、现行标准、学者研究、技术规范的分析,应用灰色统计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对影响苗圃建设质量的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包括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31个指标的北京市苗圃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其中:

(1)准则层中,准则层的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为出圃苗木质量(B4)、选址环境质量(B1)、功能区划质量(B2)、建设施工质量(B3)、育苗生产工艺质量(B5),“出圃苗木质量”和“选址环境质量”权重最大,权重值分别为0.382 9、0.233 7。可见苗圃作为生产苗木的基地,出圃苗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苗圃建设质量,苗圃建设和苗木生产对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要求高,选址环境的优劣也会对苗圃整体建设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指标层中对建设质量总目标影响最大的指标为I级苗木占比,权重值为0.095 1。另外,排名前9的指标有4个属“出圃苗木质量”准则层,有3个属于“选址环境质量”准则层,另有2个属于“功能区划质量”准则层。指标层中权重大小排列在前9的指标均直接或间接影响苗木质量。可见,现阶段决定苗圃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以苗圃出圃苗木的质量、苗木生产区域环境及生产功能分区为主。

(2)研究确立了每一个关键性指标的标准值。基于此构建了建设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这为苗圃建设质量评价的量化提供了可操作性和理论基础。在日后新建苗圃验收、老旧苗圃改造中可通过这种评价模型将建设质量量化,以期对不同苗圃之间的建设质量进行对比并提出苗圃在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3)研究实例选择对北京市大东流苗圃的建设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评价模型评价。最终得分为43.066分,属于Ⅰ级建设标准,与该苗圃实际情况一致。这反映出本研究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苗圃准则权重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权重常思“浮名轻”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学学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