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茶文化与和谐价值观培育模式

2020-12-22曾永安冉叶凡覃梦涵

福建茶叶 2020年6期
关键词:茶文化个体价值观

曾永安,冉叶凡,覃梦涵

(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将和谐价值观具体的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等层面,概括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多重和谐。和谐是茶文化的重要价值诉求和“核心思想”1。从茶文化与和谐价值观相融通的维度,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自我的和谐共融论述了和谐价值观的培育模式。

1 茶文化与和谐的基本意蕴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使用茶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中介,表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多重关系的价值观的文化形态。茶文化具有社会属性。饮茶不仅是民众的生理需求,而且是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活动。例如,在祭拜祖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三茶六酒,彰显对神灵的信仰和尊崇。在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阶层,惯于用茶来比喻性情高洁,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以煮茶吟诗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在平民阶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倡导粗茶淡饭。茶具有区域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茶文化。南方人比较西化绿茶,北方人倾向于花茶,福建、广东地区喜好乌龙茶,西南地区爱好普洱茶,西藏、青海地区爱搞砖茶。茶具有文化交往属性。茶是重要的交往手段。例如,在传统习俗中,在四川地区,茶馆经常邀请当地权威人士,以喝茶为名义,调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民间纠纷。茶具有宗教文化属性。佛教推崇品茶,认为喝茶能够振奋精神,有助于深夜静思佛法;喝茶有助于消化,避免打坐积食带来的身体隐疾;喝茶有助于静虑修心,实现茶禅一味。

和谐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蕴涵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内核,拓展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我的和谐共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对立矛盾的调和和圆融,倾向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平衡和协调,将和谐作为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和解决目标。在中国文化的原典时期,《易经》通过基本的阴爻和阳爻为基本元素,体现了朴素的阴阳和谐思想。西周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重要命题。道家的老子以道作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在包含了阴阳和谐的观念。孔子也提出君子是寻求有差别的统一的和谐人际关系。

汉代的董仲舒指出天地万物,以阴阳为基本矛盾逐渐涵养生成。宋代的周敦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产变化以阴阳为基本推动力,并将五行学说有机融入其中,成为诠释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西方文化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西方文化对于和谐思想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首先探讨了和谐概念,认为数字分为奇数和偶数,奇偶两个对立方面的统一就是和谐。赫拉克利特接着提出了对立的物体共同组成的和谐整体的观点。柏拉图在政治学进行诠释和应用,认为国家和谐和个体和谐是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同构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寻找事物平衡的中间点至关重要,和谐就是找寻到保持中间、保持事物发展、各方因素和谐相处的平衡点。莱布尼茨从单子论的基础出发,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安排的自然界、人类社会的“预定和谐”。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发展历程出发,认为事物需要经历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在和谐中注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辨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空前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充分思考了和谐思想的价值意蕴。一方面期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期许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劳动社会化和资本私有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是扬弃私有制,消除剥削,消除劳动异化,实现共产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我国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诉求。习近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2 茶文化与和谐价值观的融通培育模式

2.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中国古代,茶是融合天地阴阳之气,自然天成。茶文化内在喻示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和谐共存。陆羽“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三重变化,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图腾和服从,发展到农业文明人们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消费,进而到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征服、压制和掠夺。在人们对自然的一路凯歌的过程中,自然开始报复人类,体现为区域生态失衡,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到中国而言,中国的人口众多,其淡水、耕地、神灵、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环境资源具有较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较为紧张;大面积、长时间、高强度的雾霾天气;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情况严重;国土资源开发呈现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的状况;邻避效应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需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贯彻、渗透在政府具体举措之中。首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由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向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合理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在保护自然和经济开发之间寻找到动态平衡点,为自然环境的保护、恢复和修复留出足够生态空间。第二,推动资源节约。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降低矿产、土地、水等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强度。推动全民参与,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持光盘运动,反对食品浪费,提倡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第三,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修复工作,坚持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系列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大气污染、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落实空气质量检测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土壤环境准入制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2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唐宋以来,皇帝常以茶为赏赐,隐含了君臣的和谐关系,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人是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人内在蕴涵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个体不能够离开社会孤立存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应当树立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受到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制约,奉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体缺乏独立地位和主体人格。个体依附于群体(家族、国家)而存在,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大于个体利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分凸显个体利益,导致极端利己主义凸显、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趋向,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不良现象。

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首先,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物质资料的基本满足。持续增加的物质财富,为人们从以物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转变为个体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创造条件。在物质财富增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和防范物质财富异化的情况,防止过度追逐物质财富,导致财富成为统治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其次,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中国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群体割裂、社会共识断裂等恶劣情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重要的是实现分配公平、机会公平、教育公平和制度公平。最后,巩固党群关系,用和谐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执政党与群众良性互动关系的价值生成,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评价主体的观念。”3

2.3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茶文化中,通过敬茶、赠茶等方式交流感情,以茶会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首词充分表现了以茶当酒,朋友相处的和谐场景。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财富成为部分群体的价值判断核心。他们成为单向度的人,将利益作为个体行为的领航者。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功利化、冷漠化倾向,人际关系狭隘化为物质利益交换关系,甚至情感交流渗透着利益诉求,人与人之间交流成为工具性等价交换;人际关系奉行等价交换的工具理性原则,利益至上,对于公共事务和他人事务冷漠处理,只是关注个体生活的小圈子。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首先是破解利益至上的资本魔咒,将个体价值由追逐财富转向追求幸福和谐。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实现一定程度地超功利化交往。

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在于平等的人格预设和良性的交往互动。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意义、法律意义上是平等的,这为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提供制度基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与人的交往不必强求一致,而是寻求多样性统一。在此基础上,个体与个体之间积极进行对话交流,在良性互动中酝酿人际和谐的重要关系。

2.4 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共融

在古代,文人独自观赏大自然美景,独自品茶独自思考,在品茶之际物我两忘,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共处。,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说到“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人的尊严来自于社会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之中。自尊心培养通过学校教育塑造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自己的尊严感。”4通过师生交流,引导个体觉醒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个体尊严价值。由个体尊严,引申出个体自信心、自爱感、自强感,促使个体自觉的、独立的、幸福的生活在社会之中。

培育公民和谐意识,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将国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运行和个体行为统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方面,重视公德培育,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重视私德培育,重视个体和谐,学会宽容待人,自我反思、自我律令,自我尊重,将个体行为与和谐价值观要求相匹配和融通,将个体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实现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猜你喜欢

茶文化个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