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庄杂技 力与美的艺术

2020-12-21高会芳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13期
关键词:杂技东北文化

高会芳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0年,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本期,让我们走进“中华第一龙”故里濮阳,感受民间杂技——东北庄杂技。

一粒豆子、一个碗、一方丝帕、一把伞,这些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到了东北庄的杂技艺人手中却能变幻莫测,令人拍手称奇。这个被誉为“中国杂技之乡”的地方,经过千年传承,培养出了代代英才。他们将多个国家级、世界级大奖收入囊中,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并传播出去。欣欣向荣的东北庄杂技,作为国家级非遗,已成为濮阳市的一张金色名片。

男女老少爱杂技

河南濮阳东北庄与河北吴桥素有“杂技南北两故里”之称。在东北庄有一句俗语: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要说练杂技,人人都能来一手。从祖辈流传下来的硬气功(钢筋刺喉、五千斤大力士)、重蹬技(蹬缸、蹬桌子、蹬人)、马戏(驯小狗、山羊、猴子)、传统幻术(吞火、喷火)等,无不让人称叹。

“杂技”一词是1950年中国杂技团成立时,由周恩来总理定名的。杂技萌芽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游戏娱乐、族群战争和宗教祭祀活动。其中,那些展现人体超常技能的部分,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杂技。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杂技雅俗共赏,将力与美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是怎样将杂技一点点做出名堂的?这要从三国时期说起。相传吕布死后,葬于呂楼,即今天的东北庄。后来吕氏家族衰败,吕布之弟流落市井卖艺,被东北庄村民自奉为杂技始祖。东北庄杂技真正成形是在明朝初期,清朝末期达到鼎盛,先后组建成立了十多个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其中以刘家班、乔家班、李家班最为出名。

东北庄杂技特点是普、土、古。“普”,是指普遍、普及。男女老少都爱杂技。“土”,是说乡土气息。无论服装还是道具都很土,锄头、镰刀都被随手拿来当道具,没有太多的构思,也谈不上时尚,是真正的原生态表演,就像在看近景魔术,亲切又震撼。“古”,是说东北庄杂技历史悠久。东北庄杂技中还保留着一些原汁原味的传统节目及表演技巧,有些濒临失传,堪称杂技界的“活化石”。

十年磨一剑

《双层晃板》《草帽》《女子排椅》《晃梯》《轻蹬技》《顶碗》《飞叉》等,都是东北庄杂技的经典节目。虽然说东北庄人人都能露一手,但是要练出名堂,练就好看的节目,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为更好地培养杰出人才,东北庄杂技在不断创新中,走出了一条集教学、创作、表演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路。

在东北庄村办的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里,学杂技的孩子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都要训练。如果休息一两个月,功力就会下降很多,一些动作就得重新练习。据了解,第一年训练是最辛苦的,翻跟斗、练形体、压腿……很多动作要练数百次甚至数千次。除了白天训练外,周末还要学习文化课。从练基本功到练节目,都要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训练。他们刻苦努力,只为有一天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如今,东北庄培养出来的杂技精英有1500余人,专业演员300余人,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41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们的足迹。《狮林春光》《女子大排椅》《攀登》《神龙部落》等一批杂技精品剧目,在法国巴黎国际杂技大赛、意大利拉蒂娜国际马戏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国内外大赛中,斩获“总统奖”“政府奖”“金狮奖”等众多奖项。

杂技文化传四方

东北庄具有深厚的杂技文化,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杂技文化,东北庄建成了杂技文化园区,它被形象地称作“东方杂技会客厅、龙乡风韵展示地”。

走进园区,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杂技文化广场、人工湿地、杂技故里文化街、民俗杂技大剧院、八家仿明清杂技小院等特色旅游项目让人目不暇接。中原杂技博物馆是中国首座以杂技为主题的单体杂技博物馆,馆内既有展览,也有杂技、魔术等节目演出,是传承、研究、弘扬中国杂技文化的综合基地。

与此同时,以东北庄杂技为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也在陆续开播,这些作品将带着无限的生命力,把东北庄杂技文化传向更远的地方。

猜你喜欢

杂技东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高空杂技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空中杂技师
大东北的春节
谁远谁近?
老鼠演杂技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