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0-12-21戴德侨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戴德侨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要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学科性、实践性原则,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选取与儿童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案例,用鲜活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学

一、课程内容生活化的分析

(一)基于课程内容生活化的宗旨

《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源于生活,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用教材中的理论解释身边的事例,用身边的事例印证所学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与德育有关的文件,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2016年)等等为重要依据,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为主要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六个,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会生活,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共同的世界。基于此课程内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整体上确定了七大主题: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二是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三是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是生态伦理教育,六是国家领土和主权教育,七是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所有主题教育之中。

(二)基于课程内容生活化的要素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确定了社会的道德与价值目标,也为人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引。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同时以人为本,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突出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教材风格的童趣性,以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为根本方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扎扎实实的落实。儿童要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建立在有生活基础、有生命力的美善价值观念之上,因此就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基础,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入学生认识和践行其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感受到价值观的可亲、可爱、可信。

2.以培养文明素养为重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全面而综合的历史任务,绝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儿童时期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向社会学意义上有文明素养的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从生活常识、生活技能、日常生活规则规范等方面培养儿童的基础文明素质。例如,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到单元主题设计再到每一课的架构,都力图更好地将品德的培养与各种道德文明素质的培养统起来,努力为儿童的品德与基础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3.以儿童的生活为关键

课程与教材是国家意志和教育意图的体现。教材设计中,将国家要求与渗透儿童德育有机结合,力图实现国家要求的有效落实。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沿着儿童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逻辑展开。教材的架构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发展,凝练出相应的主题,构成相互联系的主题域。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分为“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四个单元,以书包成为日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与伙伴,学校的铃声是生活中一个无形的指挥,教室是学校生活空间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上课与课间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生活形式,家中的文明生活习惯,抵御严寒,迎接新年……这些都是儿童新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对新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并逐步产生出亲近感,与新的生活场域中的人进行交往、交流,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成长。

二、生活化教学的主要优势

(一)活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案例讨论之中,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无疑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浅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许多的知识内容都来自生活,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容易对知识感到抽象,这样就会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如果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就会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更加了解,并且还会内化他们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还会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去做。

(三)身临其境,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并积极围绕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可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学生情景剧表演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激发起学生的认同感。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原则与策略

(一)把握原则,矫正方向

1.整体性原则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统编《道德与法治》关注儿童立场,更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更好地帮助儿童逐渐树立道德与法治意识,规范儿童良好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要综合完整地看待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道德、法制等基本文明素养的整体统一性。

2.学科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学习、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道德、法制认识,基于学科大概念、大观念,明晰学科性原则,准确定位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科应有的社会道德与价值目标。

3.实践性原则

该课程强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学生关注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然而,想要做到真正的指导生活,就需要将学生习得的能力应用到生活当中。通过在课堂内以学生生活中鲜活案例为载体,作为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究、辨析,从而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二)借力课堂,善化策略

1.情境创设生活化

创设特定的、合适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和情感上的调动,加深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种类繁多,而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4课《健康过冬天》时,先用孩子们熟知的动画主题人物———“大朵耳朵图图”贯穿课堂,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使得课堂更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有效地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设计了“冬天真美好”“保健要科学”“锻炼要积极”三个活动,创设的主题人物图图长年生活在海南,第一次来重庆无法适应重庆的天气为由,让孩子们尽地主之谊,带领图图感受重庆“冬天真美好”,从而引导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冬天的天气状况、景色特点、人物活动。接着创设情境:帮图图解决遇到的三个难题,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情境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合理穿衣、开窗通风,让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2.故事案例生活化

教师要力求选择具有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故事案例可以是来自儿童或成人的生活叙事、生活故事、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来自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典型性,即所选用的生活事件能反映儿童成长的基本状态与基本问题,能够抓住多数儿童的心;二是道德教育性,所选用的生活事件本身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道德教育性;三是文化性,即在儿童生活之外的生活事件的选择上,尽量挑选有文化意义的经典事件。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学会与人沟通》一課时,可以选取同学们校园生活中的案例:在你们的足球(篮球)比赛中,我们班输掉(赢得)了比赛,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同一场足球赛,同班同学的看法,为什么不一致呢?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沟通交流,引入课题学会沟通交流。接着,教学对待不同的看法时,以“活动园”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探究问题:假如你是这位同学,请依照下面的问题,深入思考一是你会对这种分歧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二是按你的态度,对自己的心情会产生什么影响?三是你的态度对朋友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四是你的态度对自己的歧义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选用的这些生活事件是儿童成长烦恼的话题,这让孩子明白,这些烦恼与困难都是正常的,大家都会遇到,让儿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让教育目的得以落实。

3.实践体验生活化

学生对各种话题的探究,需要其自身经验的参与,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经验的唤醒、运用、整理、交流、提升。其次,作为“学材”的教材,呈现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对“有感觉的话题”有探究的热情,但他们毕竟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对问题的探究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时方法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学材”的教材要在这方面下足工夫。再次,作为“学材”的教材,体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其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尝试的方向与过程,有认知的提升,有体悟的表达与交流。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健康过冬天》中的“冬天真美好”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孩子的兴趣,生活环境、已有经验、生活体验,从赏雪景到玩雪到驱寒取暖方法,都紧密联系着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能够真正感受冬天的美好。“保健要科学”教学活动以帮助主人翁图图解决难题为主线,将教材中的保健知识串起来,并深入探究,深层次地指导孩子们的生活。在了解了孩子们的生活认知水平基础上,基于发展学生生活与认知为点,在开窗通风换气这方面,进行了更深入地指导,由于是一年级的孩子,对于通风换气这方面,孩子们具备保健康知识有限,具体的保健知识是孩子比较缺乏的。如什么时候开窗通风?一天至少几次开窗?每次开窗时间多长?在孩子们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将微课插入引导让孩子们学习正确的通风方法。同时也结合每年冬天,我国有很多因为家取暖方式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的案例,把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引导。

总之,教师在教学此门课程时,要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基础上,选取与儿童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案例,用鲜活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7):25-27.

[4]罗丽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4).

[5]孙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辨析[J].内蒙古教育,2017(22).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