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花斑副沙鳅野生驯化群体小瓜虫病的诊治

2020-12-20王永明谢碧文史晋绒

科学养鱼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瓜花斑水族箱

唐 昆 王永明 刘 旭 谢碧文 王 均 史晋绒

(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内江 641100)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副沙鳅属,在我国多数水系均有分布,具有适应能力强、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鱼类,其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个体大、怀卵量多、生长快等优点,极具开发价值。2010年以来,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其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实现其全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2019年10月4日,笔者发现一野生驯化群体出现背鳍紧缩、反应迟钝、游动缓慢等现象,并在鱼头部、体表和鳍条上布满无数小白点。刮取体表黏液,在显微镜下镜检诊断为小瓜虫病,之后采取升温和药物联合治疗后,该病得到控制。

一、养殖情况

花斑副沙鳅野生个体重(39.29±13.63)克,于玻璃水族箱循环系统中流水驯化养殖。水族箱循环系统由4层组成,底层和顶层为过滤层,中间两层为鱼类养殖层,每层水族箱大小为30厘米×30厘米×160厘米。养殖水体为沉淀后的井水,每周更新水体1/2。

二、发病情况

1.主要症状 2019年9月20日从宜宾高场段收集野生花斑副沙鳅于实验室内驯化养殖,10月4日,发现驯化群体开始出现症状,表现为离群、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并在鱼体表及鳍上发现大量白点,白点附着部位皮肤无溃烂。发病率100%且死亡3尾。

2.水质条件 发病期间水体为循环水,水质情况为:水温(17.5±1.0)℃,pH 7.5~8.0,溶解氧4.0~5.0毫克/升,氨态氮0.40~0.50毫克/升,亚硝酸盐<0.005毫克/升,水质指标正常。

三、病原诊断

刮取患病鱼体表白点制成水封片,于显微镜下进行镜检。观察发现虫体为圆形,中间有透明马蹄形核,部分个体中间有多个核,并能够观察到分裂出的子代虫体。根据形态特征确定该寄生虫为小瓜虫。猜测病原由野外水体代入。

四、治疗措施

将生病的鱼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治疗。

一组:升温至28~30℃,使用辣椒加生姜进行治疗,按每立方米水体辣椒3.64克和生姜2.43克,加水煮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用药3天后小瓜虫数量有所减少,但在体表仍有少量小瓜虫附着,死亡率约30%。

二组:升温至28~30℃,使用辣椒加生姜进行治疗,按每立方米水体辣椒7.28克和生姜4.86克,加水煮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10天。鱼体表面小瓜虫全部脱落,活动恢复正常,死亡率10%。为保证水体中小瓜虫完全杀灭,需在停药5天后继续加药5天。

五、讨论与小结

花斑副沙鳅作为一种淡水鱼,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极具开发价值。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野生资源量正逐年递减,目前常采用移养驯化等方式来解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然而,移养驯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所差别,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鱼病。

小瓜虫病主要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鱼的皮肤或鳃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流行期较长,适宜繁殖水温15~25℃,多发于早春、晚秋和冬季。不论鱼的种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对鱼类养殖危害较大。野生花斑副沙鳅驯化时极易感染此病,升温到28~30℃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虫体发育,但考虑到野生群体应激性大、驯化周期长等特点,如不尽快治愈,势必会导致驯化群体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笔者发现,一定量的生姜辣椒水可减少鱼体体表小瓜虫的附着量,但治疗周期偏长,若将药量增加1倍后,治疗周期短且效果较好。因此本报道为野生花斑副沙鳅人工驯养过程中小瓜虫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小瓜花斑水族箱
花斑牛的学习秘诀
花斑牛的学习秘诀
水族箱里“宝贝”多
不负缘起缘灭
鲨鱼的大小
一幅漫画概括你的2016
花斑猪的幸运日
错字连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