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医药院校“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0-12-20戴爱国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医药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戴爱国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医人才,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疾病的有效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新时代新形势,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医药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双结合、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双提升、教学质量评估通道双闭环”的“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同频共振,集聚合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1 实施“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1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呈现出更高的追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1],顺应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形神兼顾的健康观、整体平衡的思维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和大医精诚的道德观等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均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随着“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药日益显示出特有优势,尤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疗效凸显,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

1.2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多次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系列政策,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发展好中医药学,切实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创造积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关键在于培养中医药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六大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27 点要求。 贯彻落实政策和要求,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中医药人才,是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完善中医药人才体系,增强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1.3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学中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将这个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则演变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2]。目前,普遍认为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是可以支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是高校要完成的首要和根本任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反映。

中医药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着我国独特历史、独特文化、独特国情的教育方式。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医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厚德精业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的育人使命,是中医药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需要。

2 实施“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系列要求,中医药高等院校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与改革,中医药人才队伍也在不断优化与壮大,但是,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关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2.1 德育教育实效有待进一步凸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医药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德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把“德艺双馨”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中医药院校对学生德育的教育还不充分,方式方法相对传统和简单,质量和成效也有待加强,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等现象[3]。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上,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与大医精诚的价值观相融合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没有深刻认识中医药的发展具有人文文化与自然科学双重特点,没有真正体现中医文化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在育人合力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持续推进中医药特色育人工作的动力不足。

2.2 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几年来,中医药院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改革的进程中,紧抠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不够,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建构不够;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的还局限于狭窄的专业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有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方式结合不充分,新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融合不深入,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聚焦短板,切实解决。

2.3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要体现传统文化自信、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服务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工作价值取向失衡,师德师风建设不到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低等现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发展培养出现瓶颈,创新拔尖人才不足,教学名师缺乏等问题。 高校应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地位,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实现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

3 “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不足,系统总结思考,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并践行符合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和“信念执着、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本领过硬”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3.1 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实现双结合

湖南中医药大学遵循“人本、仁爱、精诚”的人才培养理念,践行“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着眼于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德育教育和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结合。一是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主动探索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打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融合通道,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充分挖掘中医药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课程=学科知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新模式。 实施中医药课程思政工程,开展国医思政课堂、“课前三分钟”等思政活动,打造湖南省首个“党代表工作室”。 紧密结合中医药院校抗疫工作,将中医药抗疫贡献、中医人抗疫行动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强化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是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公共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为基本模块的课程体系,打通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平台,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建立立体化实践体系,增加实验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实验教学模块、多站式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模式、多阶段多学科实习体系,推行客观化、结构化、多站式考试模式,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网,建成涵盖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打造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网格化协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全面发展。三是打造一流课程一流专业。 强化特色品牌专业课程建设,加快“新医科”中医药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再造,以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以校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基础,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骨干,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龙头,涵盖不同层次的三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鼓励将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3.2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实现双闭环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是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也是检验人才质量、发挥激励约束效果的重要手段,湖南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元探索。 一是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围绕教书育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表达、教学效果7 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注重评价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的结合和知识、能力、价值观教育的结合。明确考核指标,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二是构建教学质量督导机制。由校内督导专家、学生、党政领导、同行教师共同参与,结合专业认证、审核评估第三方校外专家的多元评价,建立校院督导、学生协同督导评价机制,构建多视角全员化的教学质量督导评价机制,实现对教师教学的跟踪、诊断、反馈、指导的线下闭环运行,做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全程监控、全员监控”。学校督导团每年完成500余人次督导,每年完成督导听课600 余课时。三是打造教学质量反馈体系。依托“idss”网络技术平台,建设网上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提高质量信息反馈时效;依托青果教务网络管理平台、学生网上评教平台,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并发布“教学质量简讯”;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库”“教学信息反馈数据库”“学生网上评教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分析→质量评估→反馈控制→整改提质”线上闭环运行。近五年学生网络评教达98.6%。四是健全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摒弃重科学研究成果产出、轻人才培养质量的弊端,出台《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将教学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营造有利于人才培育和成长的制度环境,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3.3 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实现双提升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期望。中医药高等院校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教师队伍。湖南中医医药大学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成立了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优化学校制度环境,引导广大师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树师德、强师能、转师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育、宣传、考核评价、监督、激励、惩处、保障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师德师风教育内容,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效果。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组织师德师风宣传、树立先进师德典型、集中开展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广大老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绩效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岗位晋级、教学质量评估、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制定《湖南中医药大学师德行为负面清单》,明确规定教师不得违背的师德行为。二是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建设。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师资结构。 强化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建立以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优秀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的师资培养制度体系;出台实施“骨干教师青苗计划”“1212 人才计划”,构建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体系。 注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培一体,坚持教学培训线上线下并行,开展教师课堂教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课程思政教学、教学查房等各类竞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施“课程负责人制”,以学高身正教师为课程带头人,开展课程改革与研究,组建优秀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案例式、探究式、辩论式以及PBL 等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教学相长;鼓励科研与教学结合,形成教研协同良性互动格局。

4 “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实施“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以来,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三者协同的有力举措,使教师和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上同频发力,效果共振,实现了课程体系建设成效凸显,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积极效果

4.1 课程体系建设成效凸显

目前,我校已拥有《中医诊断学》等省级以上五大类金课40 门,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10 门,国家级及省级五类一流本科课程38 门。 《基于国医大师熊继柏经验之中医临床技能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六味地黄丸提取工段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3 门实验实训课被认定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针灸学》等12 门课程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8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选题项目,《生理学》等7 门课程认定为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方剂学》等8 门课程认定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青年红色筑梦——艾灸行实践课》认定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4.2 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校多次获得湖南省教学竞赛优秀组织奖,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5 个。教师教学水平能力提升明显,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个人、团体奖项70 余项,含国家级奖项29 项;多人入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 人,国家级优秀教师8 人,省级教学名师3 人,多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称号。教师教研教改成绩斐然,省级教改项目呈倍数增加,教研论文发表数量增至每年200 余篇,省级教学成果奖励达15 项。

4.3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自2014 年以来,在各级各类技能、学科竞赛中,学生成绩突出。获个人、团体奖项20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0 余项,获全国大学生针灸推拿临床操作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护理学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中医院校“远志杯”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获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等。学校位居2015-2019 年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八,位列中医药院校类第三。近几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就业率、升学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三双共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符合时代趋势,也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已经成效初显。在该模式下阶段的实践中,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配套保障,凝练育人优势,提升育人效果,并发挥社会辐射作用,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写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奋进之笔”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中医药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