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基于国学经典吟诵的干部政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020-12-20杨瑞萍赵秀臣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政德国学干部

杨瑞萍,赵秀臣

(曲阜师范大学 a.音乐学院 b.学生工作处,山东 日照276800)

新时期,随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曝光,领导干部政德失范的问题引发了众多理论学者和专家对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视和研究。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干部政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用传统文化涵养干部政德,一方面可以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干部的品德修养、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增强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能够提升干部政德教育的时效性。

国学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先贤证明过的代表华夏智慧的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深厚的政德思想,对干部政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国学经典涵盖了从蒙学、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歌等经典诗文名篇。“吟诵”则是我们先人在学习时的有声语言状态,学习时将诗文经典旋律化,在把握情感和内容的基础上,富有节奏和韵律“吟唱”出来。国学经典吟诵是集国学经典和吟诵于一体的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方式,与干部政德教育相融合,不仅能为干部政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更是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力量支撑,同时也是实现国学经典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吟诵的解读

“吟诵”国学经典活态传承的主要工具,最早见于《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吟诵”是“读书法”还是“歌唱法”,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元任说“吟诵”区别于“说”和“读”是“唱”,“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1]105。郭沫若称“吟诵”为“无乐谱的自由唱”。[2]李昌集认为“吟诵”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法,还有创作和自娱的作用,“是广泛的大众读书方式,也是文人诗歌创作和自我体味的一种自由方式”[3]。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对吟诵的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整合上述观点,尝试性的将吟诵定义为:“吟诵”是一种有旋律特征,即兴性、随意性较强的发声模式,它有歌唱的功能同时具备读的色彩。

吟诵在过去被称为“文人的音乐”,但如今学界却用是否具有谱例,作为评判是读书法还是歌唱法。笔者对现存的吟诵作品进行记谱研究发现,吟诵虽为即兴创作,但多数作品是用五声调式创作而成,并且旋律唱腔与流传地的戏曲、曲艺、民歌小调有着不解之缘。吟诵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表面看有旋律、唱腔、诗词等内容;从内部看有完整的声腔系统,严谨的气、声、字的配合,因此当属古典声乐的范畴,可作为声乐演唱形式进行推广。

吟诵是用灵魂歌唱的声音,是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使古诗文等题材的国学经典得以传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但是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学的冲击,“经、史、子、集”的学术框架被打破,存世有两三千年历史的读书调——吟诵也慢慢消失了。1998年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上书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请求恢复古诗文吟诵,引起江泽民主席的高度重视,“中华吟诵”应运而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践行“文化自信”时代课题的提出,社会上掀起一股重学传统文化的热潮,国学经典再次进入民众的视野。吟诵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将念、诵、吟、唱融为一体,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且实现了国学经典从文本模式到音乐形态的转化,促进了国学经典的活态传承。

二、国学经典与干部政德教育

“国学”是指国家一级的学校,近代“国学”概念是梁启超提出的。2009年,《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国学是一门学科”的访谈文章,文章中八位专家对国学的概念,涉及范围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新时期就国学的定义,袁行沛先生在综合先贤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4]就国学的内涵和外延给出确切而又简要的说明。国学与国学经典不是一个概念,国学经典是国学文化的传世典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我国的国学典籍数量众多,诸如《论语》《老子》《庄子》《尚书》等,这些典籍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连接成片,是历代国人学习传承且受用终生的文化遗产。国学经典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内容广泛,是我国古典文化的大综合。新时期,国学开始受到国人的重视,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忱,国学的传播途径开始引起重视。国学经典吟诵是实现国学以典籍传播和吟诵传播的绝佳途径,既实现了对国学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又促进了国学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政德亦称为“官德”,是指国家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也就是公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遵循的职业道德。对于政德的解读,习近平认为:“官德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5]19习总书记对政德的诠释可谓精确而又深刻。干部政德的“德”是“从政道德”“为政之德”,是领导干部政德内容的核心,其内容包括:忠贞爱国、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政治品德;廉为正本、夙夜在公、无偏无颇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去利怀义的社会公德;孝悌思想、相敬如宾的家庭美德;慎独自律、博学笃行的个人品德。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尤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干部职业道德的失范,这不仅造成了执政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影响了党群和干群关系,给党的长期执政带来了隐患。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干部群体的政德教育,科学地构建政德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有助于干部政德素养提升的内容与途径,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学典籍因其丰厚的文化蕴涵和精神,一直是历代先贤和学子孜孜以求的精神食粮,是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挖掘国学经典,对于培养干部的政治品德、执政能力、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6]习主席的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了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国家发展与建设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新时期在政德教育课程中注入国学经典内容,不仅为干部政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料,更是为干部政德教育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都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政德教育,提供了借鉴。

三、国学经典吟诵课在干部政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国学经典“是中国历史上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并最终留存下来的著作,具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深度和广度,集中反映了中国人一以贯之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核心价值观。”[7]12吟诵是国学经典实现活态传播的工具。国学经典内涵丰富的人伦教育、修身教育、人格教育资源,将其融合到干部政德教育体系中,不仅与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相切合,更是根植于实际社会发展需求,为干部政德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

(一)国学经典吟诵课拓宽了干部政德教育课程的内容

当前的干部政德教育课程主要以红色基地现场教学、专家专题讲座等为主,形式相对单一,其中不乏一些空洞的说教,理论内容偏多,互动式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较少。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取得了不错的培训效果,受到了广大领导干部的好评。济宁市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凭借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相结合的干部政德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领导干部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成效优势明显。这种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彰显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在全国政德教育体系中起到了先导作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笔者走访发现,目前干部政德教育已有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外在的教化模式,领导干部的参与度不高。笔者所在的曲阜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已配备一套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开发了礼乐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但是内修课程模式缺乏。要提升干部的政德素养,需要通过内修外治的途径,将政德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真正具有一定的实效。国学经典吟诵是一门倾向实践类的课程模式,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目的,实现学习目标,属于一种内修型的课程模式。将这种课程模式应用到干部政德教育中,既可以改变目前课程模式固化的情况,又能拓宽课程内容;同时还能调动领导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自省,躬身实践。国学经典吟诵涉及对国学典籍的了解及对吟诵的掌握,这都需要教学团队和领导干部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化素养、音乐素养,只有这样国学经典吟诵课程才能顺利开展。

(二)国学经典吟诵课提升了干部政德教育内容的趣味性

笔者发现,已有课程普遍存在着干部参与度不够的现象,比如:专家讲座,干部在听;现场教学中,讲解员讲干部聆听;礼乐教学中演奏员演奏,干部欣赏。在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中,实践类课程偏少,干部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场景中,主动学习、参与意识不足,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这样极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国学经典吟诵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它的注入可以增加政德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很好地解决在干部政德教育过程中干部的参与问题。

吟诵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屠岸先生曾指出:“吟诵古典诗词文章,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8]它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播历史,最早典籍诗歌都是用这种方式表达的,它区别于朗诵和朗读,有着鲜明的旋律特征。常州吟诵传人周有光先生对吟诵有过这样的论述:“儒家先贤们创造的这种集文学、语言、音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对促进我国文化繁荣、提高全民素质,产生过重大作用。”[9]1吟诵不是新兴产物,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音乐性特征,其核心就是文乐一体、诗乐一体。因此将国学经典吟诵融入干部政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的趣味,在激发干部参与的同时能够将国学经典中“从政为民、为官以德”的政德思想深化于心,更好地加强自身的政德修养。

(三)国学经典吟诵课有助于对干部普及音乐教育

近些年来,在国学热的推动下,国学经典吟诵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像中小学开设吟诵课、社会举办吟诵比赛、音乐教育中将吟诵作为唱法融入声乐教学等。叶嘉莹先生曾说过:“我从理性上越来越觉得吟诵关系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它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很微妙而且很重要的。”[10]随着学习国学经典吟诵热潮的兴起,吟诵的乐教特征日益凸显。

音乐具有德育功能。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阐述他的乐教思想的:“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11]37他认为音乐有树人的作用,乐教的作用超过刑罚的作用。孟子主张用乐来完善伦理道德,将乐教融合到伦理道德的发展实践中,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故理义之乐我心,犹刍豢之乐我口。”[12]1069他认为音乐在愉悦人的心灵同时,对道德修养也会产生影响。《乐记》作为一部最早记载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其蕴含的“以乐为教”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在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安定民心等方面所重视。新时期,将“以乐为教”的思想融入干部政德教育中,不但可以增加教育的乐趣,还能够在寓教于乐中,使教育的内容内修外治,提升教育效果。因此在干部政德教育课程中,把国学经典用吟诵方式进行传授,目的是将国学经典内容生动化。音乐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加深学习记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政德修养以及音乐修养。

四、在干部政德教育中国学经典吟诵课程模式的构建

(一)设定政德教育为主题的国学经典吟诵课程模式

制定干部政德教育的课程主题,将政德教育作为基本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国学经典典籍进行筛选,将符合教学主题的内容,以篇章或语录的形式呈现,用吟诵的发声模式教授,在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同时,使政德教育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领导干部对国学经典了解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

(二)确立以国学经典吟诵助力干部政德教育的课程目标

教师要将政德教育理念贯穿到国学经典吟诵课程目标当中,比如和干部们一起选择经典典籍中与政德教育相关的章节、语录进行吟诵学习。国学经典吟诵课程的设立,需要体现出对干部政德教育的推助作用,围绕着干部对国学经典及吟诵的学习和认知展开。教师需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学功底,能够熟练提取经典典籍中的政德教育资料,并能运用吟诵法进行讲授。对干部的培养要从国学经典吟诵入手,将加强干部政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的理论支撑,并且在吟诵过程中把国学经典中优秀的政德思想渗透给干部,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教师要树立吟诵教学助力干部政德思想提升的价值取向,通过国学经典吟诵课程真正影响干部的政德观,让干部能够在课程中感受政德教育的存在,学会将优秀的政德思想贯穿到自身的行为准则中,用正确的政德观指导自己。

(三)设计吟诵国学经典中彰显政德思想的课程内容

国学经典吟诵课的课程内容设计,要紧紧围绕政德教育选取教材,尽量选择适合干部吟诵的经典典籍为教学内容,通过吟诵将国学经典典籍中政德教育思想精华内化于心,让干部拥有正确的、健康的执政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地缘文化,借助地域优势开发富有特色的教育内容。以济宁政德教育为例,济宁是孔孟之乡,域内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3]11。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语句短小,朗朗上口,易于吟诵。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可以选择儒家典籍作为吟诵课程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提升干部政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设计形式不可单一选择一种文体,国学经典不等于儒家文化,它涵盖我国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诸如诗词歌赋等等,要根据干部的文学素养,接受能力,设计吟诵课程内容。吟诵课程内容设计既要彰显干部执政为民、从政以德的政德观,又要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四)创造以干部吟诵经典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国学经典吟诵课程是否成功取决于吟诵素材的选择,教师需要具备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与经典吟诵相关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与干部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政德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进行中教师需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课堂气氛,比如分角色吟诵,着装表演、集体吟诵和个别吟诵等形式,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到干部的个体差异,切忌千篇一律的择用教材内容。有的干部对儒学经典感兴趣;有的对古诗词文化比较有研究;有的乐感好,吟诵旋律动听;有的乐感差,吟诵的旋律怪腔怪调。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的实施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分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干部的课堂参与意识,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吟诵旋律,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国学经典吟诵课的兴趣。教学过程的组织要体现出互动性,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与干部的互动,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干部充分认识到国学经典吟诵课程的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和消化国学典籍中优秀的政德思想,修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康的政德观念。

(五)形成助力提升干部政德修养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干部政德修养的加速提升。干部的学习评价针对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是通过教师评价、干部自评及互评来进行的。首先是以实现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必须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规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等信息。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团队和学生在国学经典吟诵的课程中,要根据此课程的学习目标来考察干部的课程学习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必须将了解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干部,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另外教师团队要根据培训班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材、教具及教学方式,在完善教学过程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是建立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诊断性评价。在开展吟诵课之前,应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一次音乐素质测评,通常以唱歌、经典朗诵两种形式进行。音乐素养测试旨在考察干部本身的乐感和语感,同时也为教师团队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向提供详实的信息,为国学经典吟诵课顺利开展提供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可以让教师团队初步了解干部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意向和态度,在开课之初就要根据干部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目标,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了解干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三是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根本的总结性评价。国学经典吟诵课程完结后需要对干部进行课程效果总评价,可以采用分组交流评价和舞台交流评价及课程学习体会三种方式进行,要按照既定的标准客观地评价干部在完成该课程后最终取得的成绩。但是,分值不是总结性评价的唯一标准,国学经典吟诵课程所运用的总结性评价需要通过多维度评价干部在各阶段的学习效果,来评判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团队需要根据干部分数,留下评语,以便干部进一步认识自身的学习状况,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及自身的不足,明确经典吟诵作为教学手段,最终目的是提升干部的政德修养。

将国学经典吟诵与干部政德教育相结合,是新时期干部政德培养的创新模式。近些年来,济宁干部政德培训基地借助本地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的优势,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干部政德教育中来的号召,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赏析教学等形式,给干部政德教育注入了趣味性和参与意识。国学经典吟诵是新时期“国学热”的典型,将其与干部政德教育相结合,可以拓展政德教育内容,有效提升干部的政德修养。

猜你喜欢

政德国学干部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思考
谁的头脑有毛病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