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使命与机制创新

2020-12-20李中国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素质机制

李中国

(临沂大学 社会科学处,山东 临沂2760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1]随后,《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9—2023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颁布,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高度关注。办好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要求,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生了巨大变革,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在思政课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战略使命,全面考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境遇,探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推进,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使命担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和重要抓手,办好思政课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着力于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和机制创新,肩负起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架构使命、质量使命和保障使命。

(一)结构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架构使命

教师结构是教师队伍的“骨架”,是教育功能得以附着、实现的最基本架构。只有最优的教师结构才能发挥最优的教育功能。教师结构一般包括专业水平结构和人口学结构,专业水平结构能直接反映教师队伍的职业水平,如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师生结构等;人口学结构不直接反映教师队伍的职业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稳定性等,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4]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重大改革创新,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办好思政课首先要保证有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必选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在编制内配足。”[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自觉肩负起“架构使命”,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结构,包括数量结构(师生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背景)结构等,构建多层次、多类型有机组合的“教师架构”[5],承担起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多维目标。

(二)素质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使命

教师素质是教师队伍的“血肉”,教育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一般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6]也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应包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育人素质等;[7]还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既有高校教师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一般体现在价值观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身心素养等方面。[8]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素质至少应包括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品性素质等三部分。政治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质,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政治过硬”;专业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基础素质,这是由高校育人目标决定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专业能力强,应该“知识深、理论强、思维新、视野广、教法好、学术强”;品性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关键素质,这是由“立德树人”的目标决定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情怀深、自律严、人格正”,用良好的品性感染学生、以身示范。思政课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挑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自觉肩负起“质量使命”,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不仅提高业务能力,还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增强教师的角色自信,建立一支“政治硬、专业强、品性好”的教师队伍。

(三)机制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使命

机制体系是教师队伍的“筋脉”,教育功能的实现要通过具体的机制来实现,机制体系是在教师架构(“骨骼”)、教师素质(“血肉”)的基础上,协调教师育人行为、实现育人功能的保障条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机制一般包括准入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与退出机制等。准入机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把关机制,发挥着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基本素质的“底线”作用;管理机制包括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保障机制,发挥着维持教师队伍稳定、协调教师队伍运行和推动教师队伍发展的作用;培训机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素质提升机制,发挥着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深化教师理论修养、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等作用;退出机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补救机制,发挥着觉察教师问题、及时进行补救的作用,并对改进后仍不符合思政课育人要求的教师进行转岗,对有重大问题的教师进行解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机制建设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着力点,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统筹全局,自觉肩负起“保障使命”,进一步健全全过程、全方位的机制体系。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境遇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冲击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日趋复杂化,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教师队伍的素质、学历、职称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结构失衡与架构支撑的矛盾、素质短板与培养高位的矛盾、机制欠缺与建设保障的矛盾。

(一)结构失衡与架构支撑的矛盾

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工队,其结构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厦的基本架构。只有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队伍得到较快发展,规模稳步扩充,结构断层问题得到缓解,大批中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9]112-116但师生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学科背景结构等方面仍存在失衡问题。

师生结构失衡。师生结构即师生比,是指任教教师和学生的数量之比,是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衡量指标。[10]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持续调整,教师引进缓慢,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缺口较大。截止到2016年底,普通本科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共有31382名,平均师生比约为1∶514,有9所本科院校甚至高达1:3000;专科院校思政课师生结构失衡同样严重,师生比约为1∶754。[11]175造成师生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学生层面,学校的扩招,导致高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教师来不及补充;二是教师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引进难,同时还存在流失问题。目前,师生比仍然较低,造成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重,难以保证正常的思政课教学,影响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造成了思政课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

学历职称结构失衡。学历职称结构是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分布情况,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积累、科研水平和工作水平,是教师队伍结构的核心衡量指标。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内失衡和外部失衡。校内失衡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不同学历层次比例和初、中、高级职称比例的失衡;外部失衡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学历职称结构的区域性差异失衡和高校间差异失衡。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失衡。这种失衡突出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占比不高,高层次人才区域、校际分布极不均衡。截止到2016年,高校思政课专职正高级教师约占11.76%,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低于高校其他学科专职正高级教师增长水平。[11]177从区域、校际分布来看,北京、上海高学历(具有博士学位)思政课专任教师占比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师范类、民族类院校高学历(具有博士学位)思政课专任教师占比较高,体育类、医药类院校占比较低。导致学历职称结构失衡的外因主要是部分院校缺少马克思理论相关学科,高学历人才引进困难,晋升机制不完善,教师发展机制不健全;内因主要是有的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足,不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历职称的失衡问题制约教学科研的升级发展,使高校难以形成坚强的思政课师资队伍和后备力量,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力度和实际成效。

学科背景结构失衡。学科结构是指教师的学科背景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基础以及对所教学科的熟悉程度,是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衡量指标。2016年调查显示,所调研高校有近一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教师学科背景庞杂现象,学科背景太过于分散,导致学科背景结构失衡。[12]部分高校由于缺乏思政课教师,在新任教师招聘时片面关注学历层次,盲目引进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任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术基础,往往导致“照本宣科”,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并进一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部分高校为了弥补思政课教师空缺,借用、调任其他专业教师充当思政课教师,这样在短时间确实充实了教师队伍,保证了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但由于转任教师的学科知识基础、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薄弱,导致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困难,进而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内涵发展。

(二)素质短板与培养高位的矛盾

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囊团,其素质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厦的核心动力。只有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伴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但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素质短板现象,突出表现为政治素质不硬、专业素质不强和品性素质不厚。

政治素质不硬。政治素质是指思政课教师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定力、政治信仰、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担当等基本品质。[13]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有较好的政治素养,但也有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政治鉴别力,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兴趣和新颖,缺乏对材料的鉴别和分析,往往偏离正确的政治立场;也有部分思政课教师为求“无过”,而忽视政治立场;还有部分教师缺乏政治敏锐性,无法剖析社会热点的政治意义。[14]政治素质不硬,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不足,“在马不言马”,直接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专业素质不强。专业素质是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一般包括知识基础、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知识深、理论强、思维新、视野广、教法好、学术强”。在课程实践中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有的教师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但进修机会少,知识更新慢、思维陈旧、视野固化、社会热点敏感度低,课堂教学容易墨守陈规,不能很好地将教材内容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二是一些新进教师或转任教师虽然学历学位较高、知识面宽广,但由于教学经验少,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度、认同度低,仅仅是教材内容的“复读机”。相关调查发现,部分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理论素养不足、教学反思和学术研究不够,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用。[15]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 “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充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扩展,思政课的“立德树人”质量将大打折扣。

品性素质不厚。思政课教师的品性素质是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的言语谈吐、个性气质和人格品质是吸引学生的持久动力。[16]“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靠理论和知识的灌输,更多地需要思政课教师的“以身示范”,思政课教师应是有信仰、品性好的幸福之人;[17]同时,思政课质量的稳步提升,需要教师“情怀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和高校教师都受到了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多样化的冲击,导致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自信”产生动摇,突出表现为:家国情怀淡化,对思政课认同度较低;对思政课不重视,教学不积极、研究不主动、方法不创新;人格魅力不够,品德、品行出现偏差。

(三)机制欠缺与建设保障的矛盾

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其机制体系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厦的关键保障。只有机制健全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思政课教师队伍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和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准入与退出机制、培养与培训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准入与退出机制是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和架构合理的把关机制,科学、合理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可以“去劣存优”,保障教师队伍的基本水平。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尚不健全,突出表现为准入不严、退出困难等问题。一是准入标准片面化、简单化,有的学校因为思政课教师引进困难,被迫降低引进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指标,只简单要求学历达标,对应聘人员的政治素养、师德品性考察不严;二是兼职教师遴选不严,有的学校为了解决思政课教师不足问题,安排其他专业教师或教辅人员兼任,准入随意,缺乏严格、详细的遴选细则;三是退出标准模糊,“出口关”不畅通,理论素质、教学水平的“底线”标准模糊或太低,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不能及时退出;此外,还存在部分教师随意退出等现象。

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培养与培训机制是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育人质量的发展机制,系统、完善的培养与培训机制,可以推动思政课教师“扬长补短”、全面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内生进阶”。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与培训机制尚不健全。一是自修支持机制缺失。一些高校不重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研修和自我发展,没有配套的支持措施,导致教师自我研修积极性低、专业发展效果不佳。二是校本培养机制薄弱。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由于教学工作量极大,学校为了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主动减少入职和职后的校本培养活动,而部分校本培养活动也因为教师压力大、学校规划不合理,导致校本培养“形同虚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国家培训机制实践效果不佳。国家培训体系已初步建立,由于培训内容的宏观性、片面性,以及部分教师的“应付性”,实际培训效果不佳。

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与激励机制是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正常运作和发挥最优功能的协调机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可以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最优合力”,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激发教师的创新发展力。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一是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松散,缺乏统一规划,部门协调不力,对思政课教师的职能分工不明确,管理方式“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二是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实时监督机制,过程监督不力,评价考核标准片面化、缺乏针对性,忽视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品性素养的考核;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片面追求科研绩效,对教学的激励不足,导致思政课教师科研压力大,忽视教学;同时,对思政课教师的事业激励和情感激励不足,导致思政课教师成就感、自豪感不强,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推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国高校加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18]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施计划,提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在时代要求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肩负着架构使命、质量使命和保障使命,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机制保障力度,为此应健全动态准入与退出机制、全面培养与培训机制、统筹管理与激励机制。

(一)稳固架构支撑:健全动态准入与退出机制

准入和退出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数量调控的必要流程。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般包括准入与退出标准设计单元、动态调控单元、运行执行单元。为了稳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架构支撑”,应健全动态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准入与退出标准体系,建立动态架构调控机制,完善准入与退出的运行机制。

首先,完善准入与退出标准体系。一是构建“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品性素质”三位一体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体系。思政课教师准入与退出的首要考察指标应该是政治素质,[19]坚持进必党员、政治不合格零容忍的原则,在政治合格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品性素养。二是构建“基本标准、特殊标准”相结合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体系。完善兼职教师、转岗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体系,参照新进教师、专任教师标准制定基本标准,不刻意降低标准,同时考虑兼职教师、转岗教师的特殊因素。三是构建“动静结合”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体系。思政课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师生结构、专兼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学科背景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动态调整教师准入与退出的细化标准。

其次,建立动态架构调控机制。一是建立标准对接机制。在专、兼职教师评聘和其他专业教师转岗考察中,严格对接相关标准,相关机构须安排专人负责标准制定、标准执行和标准适用的衔接工作,保障标准制定机构、标准执行机构和标准适用机构的高效配合。二是建立结构预警机制。设立专门的结构预警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实时监测,监测结果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对结构严重失衡的方面,责成相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三是建立动态遴选机制。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仅依靠静态“等待”的招聘机制效率不高,还应凭借动态“主动”的遴选机制,根据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需求,随时制定遴选计划,并成立遴选委员会,讨论确定招聘人数与质量标准,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招聘信息,并主动接洽潜在优秀候选教师的单位,及时补充结构缺失的教师,动态遴选不仅限于招聘新进教师,还应包括各种职称层次、学科背景的,符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的、达到相应质量标准的教师。

其三,完善准入与退出的运行机制。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标准的制定与标准的执行都需要依托具体的组织机构,为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准入与退出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完善组织机构,构建横纵协同的组织体系,横向上建立党委、行政、教辅、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相关单位的联席机构,纵向上设立校级、院级、所(中心)级的协调机构或协调专员。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依托各级联席机构和协调机构(专员),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包括例会制度、基本工作要则、突发事件处理规范等,统筹协调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准入与退出工作。三是完善执行机制。执行机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准入和退出的落实机制,应建立执行跟踪机制、执行反馈机制、执行问责机制等,跟踪相关决定的执行情况,反馈执行结果,督促执行拖延,问责执行不力。

(二)保证质量高位:健全全面培养与培训机制

培养和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思政课育人质量的核心任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一般包括教师自修支持单元、校本培养协同单元、国家培训统筹单元。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高位”,应健全全面培养与培训机制,建立教师自修支持机制,完善校本培养协同机制,健全国家培训统筹机制。

首先,建立教师自修支持机制。教师自修支持机制是指引导和支持教师自主研修、自我培育、自主发展的制度性规则体系及其运行机理。[20]教师自主发展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应建立教师自修支持机制,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一是教师自修的动力支持。将教师自修与评优、评聘挂钩,激励教师主动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对自修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全校进行表扬。二是教师自修的条件支持。保障教师自修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如配备相应的研修交流室、购买需要的研修资料;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建立教师自主研修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21]三是教师自修的反馈支持。教师的自主发展虽然是自发的,但不是盲目的,也需要效果反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了解思政课教师的自修情况,并进行“软性”评估,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制定更加合理的自我发展规划。

其次,完善校本培养协同机制。校本培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完善校本培养机制,实现培养内容、培养阶段和培养组织的多层次协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要求。一是培养内容协同。思政课教师的校本培养不应仅限于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应该实现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品性素质的协同培养,构建教师信仰培养体系,[22]培养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自觉,[23]优化培养方式,构建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24]特别重视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25]人工智能素养[26]和智慧思政能力[27]198-204的培养,扩展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28]二是培养阶段协同。减轻新入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压力,为新教师的入职培养提供制度和时间的保障,保证职后培养与入职培养的衔接,统筹规划每个阶段的培养工作。三是培养组织协同。培养组织机构是思政课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托,健全内外联动机制,保障培养组织的内部协同、外部协同和内外协同,加强校内组织间、校际之间密切联系,发挥各自优势,遴选多学科培养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其三,健全国家培训统筹机制。目前,国家、省、校三级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已初步建立,相关配套机制亟须进一步完善。一是健全信息统筹机制。层级式的信息传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传递成本和传递时效,为保证思政课教师及时获取国家培训项目相关信息,应创新培训信息传递模式,建立“思政课教师发展网络平台”、手机APP平台,深度统筹培训信息的传递。二是健全项目统筹机制。国家和学校层面都应建立项目统筹机制,国家层面应统筹管理培训项目内容、项目师资、项目经费和项目实施,避免培训项目内容重复,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库,统筹遴选、合理安排培训师资,统筹管好、用好经费,并统筹管理项目的具体执行;学校层面应统筹对接各级培训项目,合理组织本校教师积极参与,并做好教师参与的考核与反馈。三是基地统筹机制。统筹培训基地建设,包括理论学习基地、教学示范基地和实践基地等;国家层面应统筹基地的管理和使用,发挥培训基地的最大效用。

(三)加大保障力度:健全统筹管理与激励机制

管理和激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后勤支持。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一般包括日常管理单元、监督考核单元、激励单元。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保障”,应健全党委领导的统筹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全面的激励机制。

首先,健全党委领导的统筹管理机制。一是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29]高校党委必须握紧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的主导权,以牢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统筹全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二是健全分类管理机制。明确思政课教师专业型政工师的职责定位,[30]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细则;同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关职能的合理分化,建立差异化的专业机构、教学部门和学术团队,并实施差异化管理。三是健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政、学、辅,横纵融通,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运转有序、多方联动的协作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最佳合力。四是创新文化生态管理机制。文化生态管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即“管理教师队伍的文化生态”和“用文化生态管理”;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多元并蓄的文化生态,[31]坚持意识形态安全为首要任务,建立文化沟通与统整机制,管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文化生态,并用文化生态来约束教师、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思想性、政治性”。

其次,健全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监督考核,建立实时、全面的监督考核机制,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一是健全实时监督机制。健全校内三级监督体系,设立相应机构和联络专员,加强和思政课教师的联络,及时了解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舆情动态,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性和思想性,重点关注网络场域的监督;同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的实时监督,督促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二是健全全面考核机制。思政课教师的考核首先应落实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考核,健全年评、实时调研、问题报告等制度保障,[32]149-154全面考核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品性素质,创新教师魅力等不易量化素质的考核实施办法;[33]同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适当侧重教学考核,包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三是健全高效反馈保障机制。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监督和考核离不开高效反馈保障机制,健全反馈后续保障机制,对接监督和考核的反馈结果、结果运用,保障监督和考核相关决定顺利落地。

其三,健全全面的激励机制。全面、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动力。健全激励机制,应全面考虑思政课教师的事业、情感和薪酬等方面的需求,[34]明确目标导向,遵循分配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原则,强化责任制和规范化。[35]一是健全事业激励机制。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增强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认同感、自豪感;构建“教学学术”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畅通教师的职称晋升、研修和进修通道,满足教师的成就感与自我实现。[36]二是健全情感激励机制。高校应自觉关注和谐、严谨、幸福的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文化激励、荣誉激励体系,使思政课教师工作舒心、安心、放心;构建国、省、校、院、所(中心)多级的荣誉表彰体系,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三是薪酬激励。薪酬激励包括奖金、津贴和其他物质奖励,健全思政课教师绩效认定机制,根据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合理增加总体考核系数和教学工作绩效系数,细化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认定,除教学、科研外,其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也应纳入绩效考核;除奖金、津贴激励外,也要重视思政课教师的休假激励。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素质机制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