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云南方案:跨境民心相通的视角分析

2020-12-19张瑞丽徐志亮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心老挝共同体

张瑞丽,徐志亮

1.云南大学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老挝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一、云南参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意义

(一)云南参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同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同老挝社会发展“八五”规划高度契合。中国已经成为老挝第一大投资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中老关系持续向前,政治领域,中老高层交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挝国家主席本杨达成一致共识,双方同意加强中老两国的政治互信;经济领域,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和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一大批中老合作的项目即将落户老挝并开工建设;民生交往领域,中国积极推动医院、公路、学校等一批民生援助项目落地,助力老挝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从人道主义援助来看,中国“和平列车”“湄公河光明行”医疗服务活动赢得老挝人民广泛赞誉。中国上海近百名青年志愿者先后赴老挝从事网络技术、体育教学等工作,其中一名志愿者就任老挝国家男篮主教练。中老合拍的纪录片《光阴的故事》网络总播放量达数百万次,赢得大量网友点赞评论。

当前,中老关系向更深层次更多领域发展,中老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的要求呼唤着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这不仅是在中老合作的既有基础上,如何构建一个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在全球化背景下,携手互进、共同应对挑战的必然举措。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是中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中老关系向前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云南参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中国以欧亚大陆为主轴、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东西两翼的“大周边”战略日益成型,云南事实上成为居处“印—亚—太”地理几何中心、海陆连接四方的坐标原点。长久以来,南亚、东南亚都是中国经略周边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带,而云南则不仅地处南亚、东南亚结合部,还位居亚太海陆板块与环印度洋区域交界处,在开展接续“两亚”的外交工作中占据发挥着独有的地位和作用[1]。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便形成以“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为基轴的布局架构。老挝作为中南半岛的内陆国家,基于老挝独特的地缘政治价值,是辐射和联通东南亚国家,云南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连接“两洋”和“两洲”的核心枢纽和关键门户。

云南参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对于国家发展大局还是外交施政全局都具有极度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独有价值。从政治层面来看,云南参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可以率先在边疆省份中成为构建边疆省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样本,助力中老命运共同体成为东南亚国家中的典范,为进一步在东南亚南亚各国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经验和借鉴。从经济层面来看,云南参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可以进一步巩固中老双边关系,为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注入活力,带动滇中经济圈为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提供动力支撑。从文化层面来看,云南参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可以在老挝树立云南形象、传播云南声音、拉紧中老文化纽带,为云南与老挝各族人民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和渠道。从社会层面来看,云南参与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为云南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司企业、社会组织走入老挝提供平台。从国家安全层面来看,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稳固的周边环境,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可以向老挝输出中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惠邻富边、睦邻兴边政策为中国扎实筑牢周边藩屏基础。

二、云南参与中老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基础

老挝共有50 个民族,中老两国有505 公里的边境线,跨居中老边界的少数民族有10 个民族。云南与老挝跨境民族跨界而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往方式。民族交往是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内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它涉及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结果。中老的民心相通,体现在我国党委和政府主导下中老跨境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之中。

(一)跨境贸易与跨境金融:中老民心相通的经济基础

随着中老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中国政府在磨憨口岸修建了特定的边民互市区。当前,中老跨境民族的跨境贸易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跨境民族自发的来到中老边境特定区域将自己生产的日用品、农用品带到集市进行交易;另一种是边民互市贸易,每个边民每人可携带50 千克的粮食以及8 000 元的商品来进行交换,中老跨境民族的边民互市贸易对促进中老两国经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2009 年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与老挝发展银行签订了边境贸易银行结算合作协议,双方同意使用中国农业银行的网上边贸结算业务功能来传递“业务指令”办理边贸结算业务,并把老挝发展银行琅南塔省分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磨憨支行作为执行行,开通了边贸网银结算,为中老边境经济贸易发展搭建了银行结算平台。富滇银行与老挝外贸大众银行共同合资组建了老中银行,分别在磨憨、磨丁设立支行。勐腊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老挝外贸大众银行签署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合作协议。

(二)跨境农业种植:中老民心相通的具体支撑

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中老边境一线我方边民或者企业自发到老挝开展境外农作物种植。2004 年,我国实施境外罂粟替代种植项目,许多替代企业纷纷到老挝北部地区用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替代老挝境内的罂粟种植,老挝北部地区的罂粟种植得到遏制,为肃清毒源,把毒品堵在国门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2017年1 月,西双版纳州共有26 家罂粟替代企业在老挝的琅南塔、乌多姆赛、丰沙里、琅勃拉邦、万象、沙耶武里实施橡胶、稻谷、玉米、甘蔗、香蕉、芝麻、薏仁米、西瓜、南瓜、木薯等作物种植,种植面积达100余万亩。除了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外,不仅限于中老边境一线的企业,也有许多来自昆明、玉溪、曲靖的企业赴老挝开展跨境农业种植。截至2015 年底,云南省在老挝设立农业企业58 家,比2014 年增加22家,增长61.11%。其中,种植业企业37 家,林业企业11 家,农、林、牧、渔服务业企业5 家,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2 家,养殖业企业1 家,其他涉农行业2 家,聘用当地员工7 798 人。

(三)跨境民族教育:中老民心相通的前提条件

由于地域、政治等原因使得这些跨境民族在长期的民族迁移过程中形成了较其他普通民族更为复杂的政治与文化属性,往往会对我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关系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2]。因此,跨境民族教育在促进民心相通和推进国家认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跨境民族教育是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既包括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也包括非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云南与老挝的跨境民族教育一方面居于中老边境地区享受我国“两免一补”政策的跨境民族小留学生;另一方面是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在云南各高校攻读学位的来自老挝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留学生。近年来,云南与老挝的跨境教育合作独树一帜,云南招收各个层次的老挝留学生,对老挝跨境民族留学生的培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体系,为老挝培养了大批从小学到博士的学历生。据统计,截至2016 年9 月,在云南省高校学习的老挝留学生已达2 176 人,云南成为老挝留学生在中国最多的省份[3]。此外,在云南与老挝接壤的边境县市中,还有来自老挝的跨境民族的小学生、中学生、职高生在我方学习,以西双版纳州孟腊县为例,2016 年,勐腊县义务阶段各学校接收老挝籍学生31 人,勐腊县职业高中接收老挝籍学生406 名。

(四)跨境旅游:中老民心相通的交流平台

云南与老挝的跨境旅游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2004 年以后,为了打击黄赌毒,国家停止了异地办证,跨境旅游(边境旅游)一度中断。2013 年重启了跨境旅游,西双版纳作为对老挝开放的前沿,正在积极打造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建设,力争通过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把西双版纳与老挝合作区共同建成云南、中国乃至东南亚南亚的旅游胜地和旅游休闲目的地。2017 年,云南省旅发委与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旅游宣传司签署《旅游文化合作小组会谈纪要》,云南和老挝将共同推动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云南与老挝将开展深度务实合作,共同推进环中老缅泰“金四角”旅游环线建设,打造跨国旅游精品线路。双方还将鼓励云南旅游企业赴老挝投资兴业,共同推进已签署旅游项目落地建设。此外,云南与老挝还将共同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品牌,努力提升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办节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促进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机制化、高端化发展[4]。

(五)跨境文化交流:中老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

云南与老挝的跨境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双方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来促进了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认同,增加了中老两国人民的友谊。近年来,云南与老挝跨境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在中老边境地区举办了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瑶族盘王节等跨境文化活动,诸如此类的跨境民族节庆活动,都邀请老挝的跨境民族参加。举办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云南邀请老挝派团参加。举办跨境民族节庆活动增进了对分居在中老两国对同一民族的民族认同,超越了国家的边界,这种文化的相融相通超越了国家的边界,增进了民族的认同,缔结深厚的民族情谊。

(六)跨境民族婚姻:中老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跨境婚姻作为稳固边疆的主要载体,在推进民心相通和民族认同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在中老边境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的影响,长期以来就有着跨境通婚的传统。然而,我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整体社会经济的水平提高以及中老两国国家关系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挝女子嫁入中国,打破了原先中老边境跨国相互流动的格局,并呈现“一边倒”趋势,出现女方入境通婚多,男方出境通婚少的局面。在我国文革时期,中老边境沿线的跨境民族通婚,嫁出去、娶进来的均有,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挝女子嫁入我国。

中老跨境民族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等相近,为其跨国婚姻提供了便利,云南西双版纳与老挝接壤,是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75%,与老挝的多个民族同宗同源。近年来,跨境民族通婚现象日益频繁,2008 年8 月西双版纳州对全州的边民通婚生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全州共有1 495对边民通婚(其中:中老边民通婚706 对,中缅边民通婚 789 对),家庭人口为 7 633 人,其中有 1 942 人已加入中国国籍,占家庭人口的25.49%。

(七)跨境医疗卫生:中老民心相通的必要保障

2014 年6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双版纳州医疗单位—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北部5 省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项目”。2014 年11 月,签订了《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北部5 省医疗合作协议书》,并为老挝医护人员开展了相关的培训。从2015 年开始举办“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北部地区医院管理论坛”。通过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对5 省的省医院进行帮扶工作,提高了州人民医院在老挝北部及附近国家的知名度。每年接诊来自老挝的患者上千人次。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以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涉及医院医务管理、护理管理、临床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以及急诊急救能力培训等内容,使受援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老挝边民因此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云南参与中老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路径:宏观与微观的互动

(一)宏观层面:中老命运共同体所建构的总体框架

1.设置民心相通的机构和制定民心相通的政策。机构作为管理民心相通的常设部门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的重要单元。设置民心相通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聚合和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能够有效解决民心相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民心相通的项目和规划有序实施,实现民心相通政策效能的有效发挥。

2.确立了民心相通的总体目标。根据《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所发布的民心相通计划,在中央确立的上述框架内,滇老相关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科研机构、企业、媒体、智库等,结合自身资源、人脉优势和特点,制定了具体的专项合作规划和工作方案,为确保民心相通工作的方向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支撑。

3.明确了民心相通的重点领域。从重点领域看,随着民心相通理念的广泛传播,一系列贴近民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民心相通合作项目要深入开展和实施。一是要重点推进中老磨憨口岸-磨丁经济开发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跨境教育、实现边贸金融现代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二是要重点推进人文和社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在中老跨境实施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为教育体系的教育交流。加大中老跨境旅游品牌建设,开展跨境地区基层政府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基于跨境地区民族身份的同一性,通过搭建平台创设交流网络,为跨境民间交往提供条件。

4.搭建起民心相通的交流网络和工作平台。滇老双方依托政党、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多类主体开展人文交流,积极宣讲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交流中建立中老民心相通的交流网络和平台,为机制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二)微观层面:中老命运共同体所建构的具体支撑

1.加大滇老政府间的交流与互动

以云南-老北联合工作组会议为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云南与老挝各级政府的互动和交流。一是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在推进中老民心相通的统筹领导的核心功能,通过总领全局和协调四方,做好民心相通的政策决策和政策制定。二是深度拓展滇老干部培训,提升老挝干部培训质量,为老挝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坚实人才储备。充分利用云南省委党校和省各大高校的培训资源,推动老挝干部培训合作向纵深发展。三是鼓励并支持中老跨境地区基层政府间的交流,探索跨境地区政府间领导交流任职和职员互派模式,提高滇老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

2.提升滇老的人文交流与互动的质量

全方位、多领域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是推进滇老民众相亲相知和相互交融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在体育旅游领域,要搭建滇老体育交流互动平台,鼓励滇老的体育部门、体育精英、体育企业、民间体育团体开展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滇老国际精品旅游品牌、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发挥“中老旅游年”的聚合效应,推动滇老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丰富跨境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滇老旅游的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

3.深化滇老教育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通过实施“云南-老挝职校强强合作计划”,举办“云南-老挝职业教育特色合作项目成果展示”,力求推动云南-老挝职教人员流动、能力建设、合作办学等全方位务实合作。鼓励并支持双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机制化、深层次、多形式、实质性合作。有计划评选出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教育合作项目。鼓励云南各大高校聚焦老挝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内容涵盖境外办学、来滇留学、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等。推进滇老双方教育学合作和学历互认工作。鼓励老挝学生来滇留学。鼓励滇老高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服务滇老大项目建设。依托云南省各类教育资源,加强中老语言文化教学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语言人才培养。加强滇老双方高校、智库合作,推动成立中老命运共同体合作研究中心。

4.强化滇老医疗卫生合作内容和框架

实施“滇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建设项目”,提升老方医疗水平及医院管理能力。强化与老挝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传染病防控、传统医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老挝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一是向老挝山区和农村捐赠医疗仪器设备,改善老挝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二是向跨境地区的建造医疗卫生诊所,增加医疗卫生救治诊所的数量。三是培训老挝农村和山区的医疗工作人员,帮助老方培养更多专科医生,提高医疗救治的专业水平。四是向老挝农村和山区组建医疗服务志愿队,提供人道主义式的救助服务。五是开展公共卫生交流与信息合作,推动滇老双方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合作,推进疫情疫病联防联控合作。

5.优化滇老经济合作的内容和环境

第一,加强合作区口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联检查验通关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经济投资环境。第二,加快磨憨经济开发区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对金融资金的吸引力。第三,加快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金融支持服务边境地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功能。第四,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挥表外融资及直接融资功能,拓展边境地区经济开发区融资渠道。第五,加快滇中经济圈与中老经济走廊的衔接与互动,充分发挥中老经济走廊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滇中经济圈的发展壮大。第六,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政策扶持,提升滇老边境地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融资能力,促进中老边境地区跨境经济金融合作与发展。

6.加大滇老生态保护与安全合作的力度

在生态合作发面,一是依托中老合作建立的中国尚勇-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帮助老挝培训生态环保人才,积极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二是加大对中老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升对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和范围。在安全合作方面,鼓励支持滇老双方积极参与湄公河联合巡逻和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打击湄公河流域涉恐、走私、偷渡、贩毒、贩枪、拐卖人口等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共同守卫中老边境安全。

四、结语

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多领域、多层次、多要素的有机配合和有机互动的过程,云南参与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既要在宏观层面的总体框架上实现既定的目标,又要以具体的民生项目配合中老经济走廊等大型项目的有力推进,着力增强滇老人民的获得感、尊重感和幸福感。同时,要找准滇老政府与民间的角色定位,发挥两者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点面兼顾。需要把握好全面统筹和重点推进的关系。二是官民配合。既要发挥双方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又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官民一体、官民并举”的人文交流大格局。三是把握好政府引领与社会主体参与的关系。进一步发挥思想库、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的功能。四是虚实并举。把握好理念引领与务实合作的关系。既要在价值观上引领和塑造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又要在实践中具体配套一系列的项目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领域的民心相通项目。五是主动作为。把握好正面宣传与主动批驳的关系

猜你喜欢

民心老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党心民心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代表连民心 绘出新画卷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迈腾DSG伤透民心——一汽-大众迈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