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讨

2020-12-19符长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供给思政时代

符长喜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地方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一直担负着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大使命。多年来,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当下新时代叠加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给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利用新机遇、直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1]。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环节与重要措施,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在地方高校加速推进学术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出现了一些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新问题,主要有:

首先,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办学的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不管是一般的老牌本科大学,还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都在亦步亦趋地照搬重点大学的办学思路,按照重点大学的建设标准,努力建构学术型大学。此类大学最大特点就在于:对理论和学术的过分看重,而对实践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长期轻视甚至是忽略。我国地方高校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模式,不但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健康发展,更无法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改革。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国高校过去这种重理论和学术、轻实践和应用的办学模式,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却使理论见长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得到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高度重视,这为长期以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维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条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在朝着建设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逐渐由过去的片面重视理论和学术慢慢向片面重视实践和应用转变。人们这种非此即彼的思想观念,直接导致当前地方高校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弱化,直接影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制约了其他理论课实施课程思政,极大削弱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

其次,知识供给上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带来的高校青年学生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知识需求层次的深刻变化,使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理论教育中知识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供给的针对性不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理论知识的供给上因为过分注重内容的统一性和知识的权威性,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导致不能很好兼顾知识需求主体多样性的差异、主体需求知识领域宽窄性的差异,主体需求知识层次多样性的差异。二是知识供给的质量欠佳。知识供给本质上也是一种知识消费。真正的、高质量的供给应该是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被教育对象所接纳的供给。然而事实却是,无任何信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瓶颈的互联网时代,知识供给主体完全没有任何信息优势,甚至因为提供的信息内容相同、形式相近、时间同步而出现知识同质化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简单重复的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视野,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边际效益,甚至出现负效益。”[2]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必须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质量意识,教师务必千方百计提高知识供给的质量。三是知识供给的途径单一。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多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来实施和完成,知识供给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知识供给的主要方式是固化的灌输式。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知识供给途径和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在开辟新途径、拓展新方式上取得成效。

再次,考评标准上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考评标准体系。长期以来,各地方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极大地推进了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正完善:第一,考评标准须进一步具体明确化。细致具体、可操作性的成效考核评价标准,能使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在开展前具有方向性,在进行中具有针对性,在实施后具评判性,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标准对该项工作的科学引领作用。然而,纵观当前各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成效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皆因过于笼统、模糊、空洞,缺乏具体、明细的操作细则,而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导向作用。第二,考评指标认定须更加全面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方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此项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却一直没有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如考评标准中硬性指标认定不够全面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硬性考核指标的认定方面太过于片面化、单一化,甚至很多时候直接把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教育效果评价指标,而其他方面只做参考甚至被忽略。第三,考评标准滞后时代。在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考评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考评工作中存在的标准滞后时代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标准制定的理念前瞻性不够;标准内容的补充修改完善不能与时俱进;等等。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特点

如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支撑起来的新媒介已经把传统的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封闭孤立的孤岛环境彻底打破,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特点。

(一)教育场所的开放性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场所的开放性,是指高校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场所的公开性、开放性和不固定性。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场所主要局限于高等院校各校区的会议室、报告厅、大礼堂,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等。然而,当今时代在互联网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下,传统意义上的大学逐渐变成了没有围墙的高校,大学教师与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场所不再囿于传统高校这个有限的狭小范围,更多地向网络空间延伸。在这个无所不包的网络世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场所变得非常广阔,甚至可以说已经宽广到没有了明确的场域界限,这为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尤为便捷的时空条件。

(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新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再只是满足能接受到教育,而是转变为要求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就对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方式来看,就是要力求改变以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单向度传输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代之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开放与便捷消除了信息壁垒,畅通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使每位高校学生不但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与自己的朋友、同学、老师分享交流”,还能够架起学生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桥梁,促进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融合。这样及时、自由而广博的信息来源,这样随意、宽泛而对等的信息交流,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模式和方式在革新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各种网课和网络教学及利用网络资源创新的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式教学,翻转式课堂教学,在线慕课(MOOC)等,较之传统教学,这些课堂具有贴近生活、选择自由、形式灵活、时间地点不受限制,以及自由、活泼、生动等特点,真正贯彻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夯实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这里所说的教育地位的平等性,是指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中,教育活动主客体地位的公平性与对等性。从根本上说,新媒体时代的教育是平等性、人性化的教育。新媒体正在改变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不平等现象,正在打破教师基于信息不对称树立起来的知识权威,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被突出。因此,地方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应当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现实需求,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同时,还要允许学生争论、怀疑甚至否定教师的结论,支持学生质疑、挑战权威。此外,对学生的教育要根据不同情况和差异特征有针对性地加以分类指导,因人施策、因材施教,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地方高校只要坚持教育地位的平等性原则,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话的模式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一定会极大地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和亲近感,提升教育水平,夯实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既是新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光荣使命,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很长时间存在的过分倚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的做法固然不可取,而今天在地方高校由学术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新时代,那种过分夸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冲击、忽视甚至否定必要的理论教学的行为也是极端错误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正。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求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内的整个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二者协同发展。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努力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时刻围绕实际应用这一目的展开;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理论的应用价值,突出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基础和指导性作用。

(二)推动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改革

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政课堂是高校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虽然地方高校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对思政课堂和思政课程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一直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至于原因,正如上文提到的,较大程度是由于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供给出了问题。解决知识供给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改变过去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供给端与知识需求端位置颠倒的问题。过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只注重知识供给端,即只重视教师如何传授知识、传授什么知识,基本不考虑知识需求端,也就是学生需求什么知识、怎样使学生获得自己所需求知识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课堂传授的东西教师认为重要学生却不乐意接受,学生想要的东西又因为教师不感兴趣而不讲授,这样的思政课其效果可想而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刚好相反,就是要打破过去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把需求端,即学生端作为整个教学结构的出发端和核心端。供给端,即教师端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需求端(学生端)的需求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按照学生的需求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坚持学生中心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3],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必然会受学生欢迎,其教育教学效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具有测定、评判、激励和导向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鉴于当前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我们在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时,务必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多样性。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以往的经验,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核心指标尽可能多样化;二是评价结果与过程的结合性。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评价切忌简单化,必须坚持结果与过程的有机结合;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价上,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便量化的就进行定性评估,把量化与评估结合起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地方高校一项极为重要的常态化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坚持在继承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总之,探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与实效性,既是新时代推进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提高地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供给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e时代
e时代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