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泰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

2020-12-19赵玲子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21期
关键词:景泰县文冠果经济林

赵玲子

(甘肃省农牧业良种场,甘肃景泰730400)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荫空间和林下土地资源,在林下开展以种植、养殖、服务、旅游观光等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复合型经济形式。其优势在于可充分利用农、林、牧、旅游业等产业优势,达到取长补短、增产增收、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等综合效果。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干旱荒漠化程度较高的北方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有效改善自然环境,涵养水源,形成局部保温、保湿的稳定气候环境,使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增强;对于“靠天吃饭”的干旱山区、非灌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和创新;同时,林下经济对土地多方面可持续性利用的特性,是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林下经济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现代农业向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延伸,具有广泛的科学研究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

1 景泰县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已具备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严重威胁人们生存和制约农、林、牧发展步伐的问题。从20 世纪70年代引黄提灌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陆续建成运行,到90年代二期引黄提水工程和二期灌区林业建设,景泰县逐步拉开了林业由生态改善型向生态经济型发展的序幕。2000年至今相继开展的引黄灌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建设、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使昔日戈壁荒漠展现出了勃勃生机,焕发出了靓丽容颜。截至2019年底,景泰县共完成人工造林绿化0.89 万hm2,营造骨架林带168 km,全民义务植树177 万株,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3 万hm2,三北防护林及天保工程3.06 万hm2,森林覆盖率达12.74%,发展特色经济林果1.7 万hm2,林业总产值达14 亿元。

在“西涵水源、北治风沙、中保农田、建设绿洲”的林业建设方针,“渠、路、林、田”四位一体协调配套,“乔、灌、草、果”垂直布局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领下,景泰县走出了一条灌区、盐碱危害区、干旱山区稳步推进,国有、私营、个体共同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齐步走的兴林富民发展路子。目前已建成以五佛、中泉两乡为主的小口枣、大梨枣、骏枣等红枣生产基地;以草窝滩、漫水滩和寺滩为主的枸杞生产基地和特种农业产业园区;以农垦条山集团及一条山镇周边国营农场(站)为龙头的苹果、早酥梨、皇冠梨、大接杏等特色林果生产基地;以正路、寺滩、草窝滩3 个乡(镇)为主的文冠果、玫瑰生产基地;以红水镇沙漠驼王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主的樱桃产业园区,不仅特色林果面积、规模和产值逐年增加,林业经济占农民增收比重不断提升,而且林上经济实现了华丽转身,并以空前绝后之势登上了助力景泰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广阔舞台,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一新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农户家门口的发家富矿和淘金地。

2 景泰县发展林下经济势在必行

近年来,景泰县林业发展成效有目共睹,尤其经济林面积逐年增加,品种不断丰富,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县域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林产业链短缺,发展后劲不足,效益出现徘徊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 林上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期

景泰县五佛和中泉两乡地处黄河之滨,具备丰富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苹果、红枣、梨、大接杏等经济林木的历史悠久,迄今为止尚留存有保护完好的古枣园上千亩。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和当地政府以及广大农户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建成0.24 万hm2苹果和红枣经济林生产基地,形成了年产1.8 万t 干鲜果生产规模,苹果和红枣产业曾一度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随着土壤沙化严重、盐碱化和树龄老化、低产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果品口感偏酸,加上外部市场冲击等原因造成果品滞销,部分农户甚至放弃了枣树修剪、浇灌和日常管护,导致经济林不“经济”。全乡枣树品种改良步伐缓慢,红枣精深加工项目受到了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入驻难等问题的制约。目前五佛、中泉两乡红枣产业发展受内外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成为农户手中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严重阻碍了两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林的发展步伐。

2.2 林上经济发展遭遇低迷期

景泰县漫水滩、草窝滩和红水镇地处景电一、二期灌区,土地开阔,光照充足,但风沙大,土地贫瘠,盐碱化严重。当地农户在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政策指引下开始引种枸杞,目前已成功栽植0.13 万hm2,年产枸杞干果4619 t,枸杞年产值接近2 亿元,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多年来,以上3乡(镇)枸杞种植农户在粗放化管理,分散化种植,无机化生产,无序化经营,无精深加工企业,无品牌效应的情况下,始终无法摆脱“宁夏枸杞”的品牌影响,只能局限于甘肃周边中低端消费市场需求,出口创汇更是无从谈起。景泰枸杞虽拥有原农业部正式批准的“景泰枸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A 级产品,并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林博会最受欢迎奖”,但特级和一级枸杞干果价格始终徘徊在60 元/kg 左右,质量和价格都与景泰县寺滩乡格兰德特种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316 元/kg(平均价)的戈壁枸杞形成了鲜明对比。

2.3 林上经济发展遭遇寒潮期

在特殊历史条件和时间段内始建和发展起来的以甘肃农垦条山集团、甘肃省农牧业良种场、军区农场、兰医农场、兰石农场为主的20 多家驻景农场,分布于景泰县一条山镇西城区和东城区城乡结合部,拥有良好的灌溉和农作物种植条件。目前,各驻景农场(站)共有包括苹果、早酥梨、皇冠梨、大接杏等为主的经济林0.13 万hm2左右,年产鲜果15 万t 左右,在极大丰富和改善景泰县及周边省份水果消费市场的同时,也闯出了自己的品牌,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驰名的商标品牌,荣获多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称号。但因气候条件恶劣和受局部地区极端天气的影响,每年4月上中旬前后处于初花期和坐果期的苹果、早酥梨、皇冠梨、大接杏等经济林果都会受到寒潮、霜冻、雨雪、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和侵袭,致使集中连片的经济林果遭到毁灭性打击和不可逆的经济损失。职工和农户在经济林果歉收或几乎绝收等血本无归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大田种植小麦、玉米、孜然、马铃薯、西红柿、洋葱等粮经作物填平和补齐投入到经济林果生产中的水、农药、人工、肥料和管护等费用。年复一年的“寒潮”侵袭,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2.4 林上经济发展遭遇观望徘徊期

位于景泰县南部的喜泉镇,西南部的正路乡,西部的寺滩乡和北部的草窝滩等乡(镇)因地处全县极度干旱山区,丘陵干旱区和盐碱区,形成了依井灌溉,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靠打工谋生的生活局面。但自2015年开始陆续引种喜光、抗旱、抗寒、耐盐碱、耐贫瘠的文冠果树之后,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攻关,文冠果成功落地生根,成为助力山区(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和新产业。截至目前,景泰县共有6 个乡(镇)成功种植文冠果树0.73 万hm2,预计2020年底集中连片的文冠果种植面积将达到1 万hm2。文冠果以其独有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被农户形象地喻为“铁杆庄稼”和“摇钱树”,但由于产中服务管理和产后营销加工跟不上,目前只能生产销售文冠果茶和文冠果食用油。在没有精深加工、包装宣传、营销策略和品牌效益的情况下,只能低价出售。如甘肃省景泰县宏玉文冠果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宏玉”牌文冠果食用油80 元/kg,远低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位于寺滩乡的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虽与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究了文冠果食用油加工、文冠果油渣蛋白质提取、文冠果油渣和果壳饲料制备、文冠果油中提取神经酸等课题,并引进了文冠果茶生产线,但受资金、技术的影响,只能停留在设想和初设阶段。目前,文冠果产值在22500~30000 元/hm2左右,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尚未充分深挖和利用。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2013年开始踏上芳香致富路的红水、正路等乡(镇)的玫瑰种植农户。玫瑰以抗碱、耐严寒、耐旱、耐沙化、适宜沙地生长,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优点,成为了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型产业之一。目前景泰县玫瑰种植面积超过266.67 hm2,但绝大多数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对玫瑰加工和销售仅限于烘干后用于泡茶和制作糕点,价格在25~160 元/kg 左右,玫瑰所涉及的新型化工、医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领域则无企业研发,且以“液体黄金”著称于世的玫瑰精油生产更是无人涉及。

位于红水镇的景泰县沙漠驼王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虽然成功栽植成活并上市了樱桃,但樱桃产量有限,并未占据和主导景泰县樱桃市场,加之价格居高不下,致使广大的中低端消费者只能“望梅止渴”。

景泰县文冠果、玫瑰和樱桃发展前景广阔,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欲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尚需时日。

3 景泰县林下经济发展已蹚出了新路

一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实现种地养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良性循环发展。三是有效规避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增加农户收入,提振发展经济林果的信心,实现林上经济与林下经济“两条腿走路”,达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的。四是可有效探索和打开景泰县“三农”发展新途径,增加绿色农畜产品种类,丰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精品种类,增加“三品一标”和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提高景泰县农畜产品知名度、社会关注度和市场份额,提升隐形价值。五是有效助力“招商引资步伐,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和延伸农户增收渠道,实现就地转化和吸纳劳动力的目的。六是有效发展和探索“林业+牧业+旅游业+服务业+N”等循环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和模式,为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三农”力量。

景泰县林下经济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已探索出了新路子,潜力大,开局好,如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长吉农牧专业合作社与泰和村泰和农牧专业合作社分别带动45 户贫困户,每户入股2 万元,参与林下养鸡项目,每户每年可分红3200 元(收益远高于银行年利率和其他投资项目),既发展了林下养殖,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五佛乡泰和村党支部与甘肃建投物流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建设万只林下鸡养殖基地,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预期效益可观。倘若能将景泰县成片林地和果园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陆续开启林禽、林畜、林菜、林草、林菌等多种发展模式,既可有效弥补林上经济“短板”,又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前景十分可观。

4 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企业等经济实体,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种养结合,相得益彰,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广泛宣传、大力推介、积极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成功典型,让有意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投资人看到前景和希望。三是由县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单位牵头,广泛组织开展林下经济线上线下和实际操作讲座与培训,做好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是通过银行、财政等金融服务平台,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低息或小额贷款,确保资金支持和后续保障。五是选择合适的企业以人、财、物入股加农户土地、劳动力或资金入股等合作形式,共同发展林下经济,以有效降低和规避农户“单打独斗”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和意外。六是组织有发展意向的农户成立林下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积极实施林下养殖、种植、旅游休闲、观光采摘等项目,利用农闲时间和富余劳动力,拓宽和延伸致富增收渠道和路径,切实提高农户经济收入。七是在林下经济“试验田”中播撒农村“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良种”,逐步激发和盘活农村(农户)闲置资源和资金,使广大农户积极投身农村“三变”改革,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愿景。

猜你喜欢

景泰县文冠果经济林
基于层积的文冠果种子破除休眠研究
7个加工型番茄品种在景泰县的引种试验初报
甘肃省景泰县:湿地色彩斑斓美如画
关于白银市景泰县乡村治理情况的调研
经济林新资源食品的种类及前景
经济林栽植密度与营造方式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文冠果的观花特性及其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
水酶法提取文冠果油的工艺研究
浅析经济林中生物灾害的防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