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驿路梨花》教学实录

2020-12-18

初中生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误会悬念梨花

■ 梁 建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

2.品读语言,进行朗读训练,分析“梨花”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3.理解文末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话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西南边疆,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发生在那个美丽地方的美丽故事。

二、话题一:找出文章设置的误会和悬念

师:根据课前的预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下列人物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PPT投影:“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生:“我”和老余是借住小茅屋的人;瑶族老人送米过来,是照料小茅屋的人;一群哈尼小姑娘,是照料小茅屋的人;解放军战士,是建造小茅屋的人;梨花也是照料小茅屋的人。

师:如果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说一下这个故事,你会怎么说?

生:10多年前,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梨花被他们感动,第一个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一群哈尼小姑娘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在一次打猎时迷了路,借住小茅屋后,也成为照料小茅屋的人;“我”和老余是借住小屋的人。

师:这两种讲故事的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第一种,里面有悬念、误会。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之所以喜欢第一种方式,就是因为它设置了悬念、误会。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设置了哪些悬念和误会。

(生讨论。)

生:第一个误会,是“我”和老余把瑶族老人当成小茅屋的主人;第二个误会,是“我”和老余把一群哈尼小姑娘当成小茅屋的主人。

师:有哪几处悬念呢?

生:第一处是课文第8小节中,我们猜测“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处是第14小节中,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这里的悬念是——谁是房子的主人?第三处悬念在第32小节,哈尼族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里的悬念是——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座房子呢?

三、话题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分析“梨花”的含义

师:两个误会,三处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文章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一起朗读第7、8两节,赏析文中语句,品味这间小茅屋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怎样的温暖与希望。

(学生朗读。)

师:文章第2节中写道——“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而在第8节,“我们”忽然发现了房子。在这里,大家可以读出怎样的心情?

生(异口同声):欣喜。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欣喜之情。

(生齐读。)

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二个悬念“谁是房子的主人”。哪位同学读一读第14节?

(一生读第14节。)

师:读得不错,口齿清楚。从老人说的“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这句话来看,第一个误会消除了,但第二个悬念又产生了。刚才这位同学朗读时,重读了文中“抓”和“抢”两个动词。这两个词表现了“我”和老余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和感激。

师:为什么会激动和感激?请大家齐读第12—14节,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齐读。)

师:语段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我”和老余的感激之情?

生:第12节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滚热的洗脚水”和“软软的干草铺”,“体现了“我”和老余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师:在大家的分析下,我们真切体会了第14节中“抓”“抢”等动词所蕴含的感激之情。下面,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激之情,再齐读第14节。

(生齐读。)

师:房子是不是小姑娘盖的?

生:不是,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师: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座房子呢?文章第30—32小节中的精彩对话,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请大家找出表现瑶族老人和小姑娘性格的词语,分角色朗读第31、32小节。

(生朗读。)

师: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座小房子呢?

生:“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师:故事的谜底揭开了——房子是解放军盖的。那么,解放军就是茅屋的主人了,大家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房子是解放军盖的,但一直照管房子的,是梨花和哈尼族小姑娘等人。我认为凡是为小茅屋做过贡献的,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师:小茅屋的主人,大家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主要歌颂了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师:作者运用纯朴的语言,通过一个小故事,赞扬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作者在西南边陲生活了40多年,在谈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PPT投影。略。)

师: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景物——梨花。请大家思考:文中共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各有什么含义?对全篇结构有何作用?

生:共有4处。第1处在第4节,第2处在第6节,第3处在第27节,第4处在第37节。

师:请大家朗读一下第4节中的描写。要想读出画面美,哪几个词需要重读?

生:开满,多么。

师:把握好语气,大家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你们的声音让老师陶醉。这么美的画面,在文中有何作用呢?

生:点题,为下文做铺垫。这段描写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写出了“我”和老余满怀希望的心情。

师:第2处对梨花的描写,除了“诗情画意”,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其中的画面美?

生:美妙绝伦,恍若仙境。

师:和画面一样美的词语,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读,才能加深美的享受?

生:舒缓的语调。

(生齐读第6节。)

师:大家读出了画面的美妙绝伦。这仙境一般的美景有何作用?

生:助人为乐的故事是在这美丽的环境下展开的,为下文做铺垫。

师:那么,第三个画面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此处写景与以上两处有何不同?

生:这是写梦里的景色,是虚写;以上两处是写实景。

师:“我”梦见哈尼小姑娘,表现了什么情感?

生:对哈尼小姑娘的感激之情。

师:深山老林之中,“我”和老余能有这样的茅屋栖身,并且间接受到茅屋主人周到、细致的照料,能不感激吗?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激,齐读第27节。让我们一起走进仙境一般的梨花林!

(生齐读。)

师:景美,情美,人更美。带着这种美感,大家齐读文章第37节,思考一下,如何理解文中的“梨花”?

生:文中的“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也指名字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做好事的行为,就像梨花开放一样,一路传递着芬芳和美好。

四、话题三,理解文末诗句的作用

师:“众人划桨开大船。”在作者笔下,“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还是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象征,体现着西南边疆的优良民风。那么,文末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又有何作用呢?

生:暗喻雷锋精神之花已经开遍了神州大地,在内容和结构上都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中心,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境界。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透彻。“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大家齐读文章第37节,读出心中的敬仰之情。

(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富有激情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雷锋精神之花不仅在边疆处处开放,而且在同学们的心中也已经开放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正如一首老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PPT投影作业:请联系自己身边的小事,以“爱的传递”“助人为乐”为主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要设置1~2个悬念。)

猜你喜欢

误会悬念梨花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误会
梨花之歌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寻找失踪的少女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梨花里的白》
《你误会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