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知识生长点,点破算理
——用好《教师教学用书》实践案例

2020-12-18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实验小学王剑萍

亚太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末尾用书笔算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实验小学 王剑萍

本学期,区小数科举行了以“使用《教师教学用书》指导教学研究活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我校数学科积极响应参与,在科组内也开展了用好《教师教学用书》课例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 的笔算乘法)的简便写法方面相对薄弱,于是选取了四年级上册“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 的笔算乘法”作为实践研究课例。本人在本校四年级四个班里分别对该课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以下是本次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教材,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根据书中第99页给出的教学建议“独立尝试算法,讨论比较中归纳简便写法”,且指出“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积的末尾0的个数怎么确定?”。笔者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将重点全部放在了新课的学习上。通过观察发现,例题中“160×30”这个算式在列竖式时,本身就已经是3 和6 对齐的,不能很好地突出“要把因数0 前面的数对齐”这一重点,笔者便将例题更改为“160×12”,想着这样在列竖式的时候,就可以提问:“为什么6 和2 可以对齐?”然后得出,为了计算简便,先不算0。接着将例题“160×30”作为反馈练习,并打算在这里突破“积末尾0 的个数怎么确定”这一重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把重点分散开来,各个击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会将6 和2 对齐,而且在比较两种写法时,学生感觉不到这种写法的简便性,且在“160×30”中,学生能够知道可以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后只是很生硬地接受“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这个算法。这次的教学实践是失败的。

我们科组马上进行了集体备课,并提出,在整个例题学习中,都是在说算法,没有提到算理。那这个简便写法的算理是什么呢?于是,我们又回到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寻找答案,在书中第99 页中,只找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这一句话,这就是简便写法的算理吗?在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即使翻阅了其他教辅资料,也只是呈现算法,寻找算理无果。经过不断地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发现了书中第99 页教学建议中说“本内容的学习学生是有经验的”,突然茅塞顿开,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呢?在此例题之前,学生对于“因数末尾有0 或中间有0 的笔算乘法”有哪些学习经验?于是,我们回到了三年级的教材,发现在三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一位数”中,学生就已经学习了因数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其中,简便写法是作为第二种算法呈现的。翻阅了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用书第145 页,例6 的教学中,教师用书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二种算法的算理,可让学生借助整十(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至此才明白,笔者一直将口算与笔算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在简便写法算理的理解上,是离不开口算的。

有了这个指引,笔者马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直接就用例题“160×30”进行学习,先让学生进行口算,说口算的算法: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然后再让学生借助口算的方法对竖式进行简写,并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简写”,让学生理解,先算的16×3 中的16 表示的是16 个十,3 表示的是3 个十,16 个十乘3 个十得到48 个百,所以要在末尾添上两个0。至此,让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不能想到这个算理,还是停留在算法上,这个算理基本要靠教师来灌输。既然本内容的学习学生是有经验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后来去参加杨丽芳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举行的教研活动“基于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教材分析与目标界定”,陈教授指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复习,先复习再学新知。于此,笔者知道了,虽然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却没有用好这个生长点,新知学习受阻,在于没有唤醒旧知。

于是回顾之前的复习铺垫,笔者又设计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因数末尾有0 的口算:300×2、7×100、210×4;第二个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160×3。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扫清学习中的障碍。第一次进行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进行算,此环节的设计流于形式,对后面例题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第二次教学时,虽然进行了修改,但着重让学生说口算的方法。此环节虽然重视了算法,但却没有重视算理,为什么可以这样来口算这个问题没有点破。而在160×3 用简便写法计算时,太过于纠结:为什么写竖式时,数字“3”可以和十位上的“6”对齐,于此又绕回算法上:先算16×3=48,再在末尾添上一个0。在本环节没有突破算理,导致在后面例题的学习中,简便算法的算理,学生无法理解。

明白了要用好这个生长点的知识后,在第三次教学时,笔者力求让学生在复习部分唤醒旧知。在口算部分,不仅让学生说算法,还在学生说完算法后进行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想?”至此,让学生说出“3 乘16 个十等于48 个十,所以在48 后面添上一个0 就是160×3 的结果”。但这次的教学,太注重算理,且教师带得太多,过多重复学生的话。

因此,在第四次教学时,在复习环节,就将“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的口算及笔算内容的复习有机融合在一起。

师:160×3 等于几?你能口算吗?

生:160×3=480,先算16×3=48,再在末尾添上一个0。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想?

生:16×3=48,这里的16 表示的是16 个十,3 乘16 个十等于48 个十,所以在48 后面添上一个0 就是160×3 的结果。

师:现在把想的过程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同桌说算理。)

师:那你能将我们口算160×3 的方法用竖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笔算。)

师:160×3,为什么可以这样简写?

生:把160 看作16 个十,3 乘16 个十等于48 个十,所以在48 后面添上一个0。

师:也就是说我们是依据什么来这样简写的?

生:口算的方法。

师:借助口算的方法将160×3 的笔算过程进行了简写,从而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并且在三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第145 页中也提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 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 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于是,在完成了以上复习之后,就增加了一个环节,追问学生:“在简写时,你要注意什么?”从而让学生激发记忆,得出两个注意点。落实了复习的练习题,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例题“160×30”时,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需要用《教师教学用书》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引领我们学会分析教材,精准设计教学,而在备课时,不仅要看这节课的《教师教学用书》,还要找这节课的生长点,研读生长点的《教师教学用书》,落实复习内容,让学生在类比中发现,在类比中建构。

猜你喜欢

末尾用书笔算
小数点后添0与去0,你会吗
究竟错在哪儿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0”的读法和要领
口算 笔算 估算
吃书与用书
关于农家书屋用书出版的几点思考
原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