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具有优秀教育品性的现代高中

2020-12-18徐卫东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田家炳育人课程

□徐卫东

提升学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学校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如何创造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德育活动、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建设具有优秀教育品性的现代高中,是笔者多年来不断思考、探索践行、孜孜追求的发展愿景。

一、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学校文化是凝聚、激励和推动师生共同成长的巨大精神力量,是贯穿学校各项工作中的 “灵魂”,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一直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和师生的精神引领,进一步明确学校新时代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梳理办学历史,凝练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办学主张等学校发展规划,使之既传承传统办学特色,又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更符合学校发展的主体特征和生成逻辑,努力让学校文化兼具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风采,努力让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成就高度契合。遵循 “适合教育” 个性化、多样化、主体性的特点,学校提出“创造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聚力打造高品质的 “田园文化”,提升学校的精神气质。

“田园” 之名,“田” 一方面指向对 “田家炳精神” 的传承;另一方面,“田” 也是犁铧耕耘之田、沃土育苗之田、塑造学生心灵之田。“园” 喻指学校是学生求知育德的乐园、教师敬业守职的家园、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博采园。学校 “田园文化” 来源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扎根于相互交融、特色鲜明的盐城地域文化,培植于履仁崇义、敦品励学的田家炳精神,承载于亭台水榭、廊园楼宇的诗意校园环境,融汇于传承文化、启迪人生的省级“优秀文化教育” 课程基地。学校师生 “诚朴勤毅、包容互鉴” 的态度、“自强不息、务实创新” 的精神、“敦品励学、爱国重教” 的情怀,构成了 “田园文化” 的内涵。“田园文化” 寄托着田中人对教育本真的追求,教育要像农业一样精心耕耘田地,遵循教育规律、顺应自然生长、积极创造生活,努力让学校成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学习乐园、生态佳园和梦想甸园。

二、德育为先,厚植理想信念情怀

学校坚持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的育人理念,构建由校党委、职能处室、各年级和校外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组成的德育网络体系,对学生实行全员导师制,包含内容有生涯向导、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努力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校通过学习践行田家炳精神,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依托省级 “优秀文化教育” 课程基地,引导学生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疆内高班平台,培育学生增强包容互鉴、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根据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的原则,实施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如高一年级侧重习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二年级侧重劳动实践教育、安全法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三年级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党团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丰碑引领,传承田家炳精神。学校对田家炳先生事迹陈列馆进行升级,通过征集、充实、展出田家炳先生事迹介绍和部分实物,让学生参观后真切体悟到田家炳先生 “敬业、爱国、慈善、奉献” 精神和 “坚毅、关爱、孝悌、诚信、尊重、责任” 人格品质,并将这些精神和品格渗透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让学生感悟田家炳先生的精神力量,从而提升思想品格。

文化浸润,开展 “诵典立人”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学校诵读经典成果,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在田家炳基金会支持下,学校连续多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为主的 “诵典立人” 活动,把经典诵读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用经典名篇来熏陶学生、感化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重构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办学品质的显著标志,也是学校内涵发展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对价值问题的思考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决定因素。宏观上,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课程建设都必须优先考虑课程价值和课程价值取向等问题;中观上,我们认为,建构高品质的学校课程,需要树立科学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区域特点和校本特色的课程价值取向,以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特质、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和文化精神等;微观层面,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首先考虑课程价值取向,有科学价值论的引领,才不至于陷入盲目和混乱的状态。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等问题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既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更关注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需要、潜能优势、实践创造。按照 “国家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多样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的实践思路,通过课程体系的架构承载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系统化、学术化上规划设计;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提升办学层次,呈现未来学校的新样态,在多样化、特色化上开发落实;通过教学方式变革优化育人模式,聚焦未来师生的新素养,在信息化、个性化上探索实践,努力使其更具整体性、适切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有效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学生活动课程,使之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基于国家课程又具校本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四大类。基础型课程即新课程标准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含有限定拓展性课程、自主拓展性课程,限定拓展型课程分为国家课程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自主拓展型课程及校本特色课程又分为两类,一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二是学生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同时,学校围绕 “培养具有高贵精神,高远志向,高强本领,高雅情趣的时代新人” 的育人目标,聚焦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着力打造 “四力” 课程群,即旺盛的生命活力课程群,扎实的基础学力课程群,高尚的人格魅力课程群,不竭的创新动力课程群,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使之面向个体更富适切性,面向未来更具前瞻性,面向国际更有融通性,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选择和优势发展。

四、课堂变革,撬动育人方式转型

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学校根据 “适合教育” 的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提出 “三动课堂” 教学主张,即:教学设计体现问题驱动、探究活动、交流互动的 “三动” 思想;教学过程彰显激活心动、促进身动、引发神动的 “三动” 策略;教学评价坚持学得主动、教得生动、氛围灵动的 “三动” 标准,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动课堂” 教学主张,是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中的具体探索,是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健全人格与品质培养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三动课堂”的逻辑起点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价值取向是以生为本,以人为本,以学为本,让学习真正发生。为了将 “三动课堂” 教学主张落细、落地、落实,让 “三动” 课堂顺应新时代育人方式的转型要求,学校努力推进“思辨表达” 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优化课堂结构,再造教学流程,推动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提升学习品质。

五、五维成长,打造名师发展团队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责任。学校根据 “四个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 和 “四个服务”等要求,围绕 “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 的名师团队建设目标,引导教师强化自我修炼,反思教学实践,厚积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学习力、感悟力和思想力。

学校以 “面向全体、研修合一、注重实效” 为原则,实施教师“五维成长” 计划,即:“四有” 要求引领成长,发展规划指导成长,青蓝结对助力成长,业务研修推动成长,榜样示范激励成长。引导教师站在大师肩膀上进行专业阅读,站在自己肩膀上进行专业反思,站在团队肩膀上进行专业交往。通过 “大学习”,即向书本、网络、专家、同行等学习,促进教师拓宽视野;通过 “大交流”,即论坛研讨、主题沙龙、经验分享、教育叙事等,促进教师反思提升;通过 “大练兵”,即教学竞赛、课例点评、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促进教师能力提高。

未来不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远方。实现学校高质量、高层次、高品性发展,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学校的希望与梦想,更是学校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务实行动。

猜你喜欢

田家炳育人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以感情育人 促学生成长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天上有颗行星叫“田家炳星”
田家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