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骨干心理韧性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研究

2020-12-17汪依桃陈福扬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关键词:工作倦怠心理韧性高校

汪依桃 陈福扬

摘 要:了解探索高校学生骨干在心理韧性与工作倦怠方面的相关状况,帮助高校在学生骨干选拔与培养方面更具针对性。随机抽取驻邕部分高校的375位学生骨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心理韧性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对被试群体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以SPSS 22.0作为工具研究学生骨干心理韧性和工作倦怠的相关性。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及其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3个内部维度与其工作倦怠的情感耗竭、情感疏离、无效能感3个内部维度呈现显著负性相关性;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在日常学生骨干的选拔、任用及考核中,可以添加心理韧性项目及工作倦怠项目的测试;有关部门可以针对学生骨干定期开展相关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以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骨干;心理韧性;工作倦怠

对于“大学生骨干”这一中国高校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仅要应对繁重的专业学习与课业知识,日常琐碎的工作事务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更加容易导致他们的压力倍增,让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丧失对工作的热情,产生工作倦怠。一般当挑战来临时,具有强大心理韧性的人可以愈战愈勇。而具有心理韧性的人不仅在遭遇逆境后能恢复原状,他们还能在脱离逆境的過程中变得强大[1]。大学生骨干在心理韧性、工作期待、角色认知等方面参差不同,他们因人而异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也影响着其待人接物、处理个人生活与工作任务的不同态度看法及处理方式。

因此,了解探索大学生骨干在心理韧性与工作倦怠方面的相关性特点,对于提高大学生骨干心理韧性水平,帮助处于特殊工作和学习环境中的大学生骨干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更有利于高校学生骨干事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大学生骨干的压力应对能力与工作效率。同时,为高校在学生骨干选拔与培养上提供客观依据,以便能采取更具体合理的方法来指导高校学生骨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为了调查和研究方便和选拔标准的统一性、科学性,本研究所提到的“学生骨干”主要是指在班委会、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团务管理中心、社团协会、其他学生群体或组织中担任具体职务的学生干部(包含班长、团支书、其他班委、第一负责人、主席、部长、委员、理事、干事及其他职务)。“心理韧性”采用杨欣,张文(2010)提出的定义,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意味着对生活压力和挫折压力的复原能力[2]。”“工作倦怠”采用赵崇莲(2009)提出的定义,指“指员工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也指员工对工作的厌倦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3]。”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驻邕部分高校的学生骨干,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取样,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总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80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为98.68%。被试分布的具体情况见表1:

(三)研究工具

(1)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本研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于肖楠等翻译的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4][5],本量表包含25个项目,按3个维度分为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采用5级评分,从0~4表示从来不、很少、有时、经常、一直如此,测分越高,被试的心理韧性越高。前人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施测,其具备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总量表和三个子量表的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91、0.88、0.88和0.60。CD—RISC量表对于心理韧性的预测效力已经得到公认,其应用比较广泛。

(2)工作倦怠量表(MBI-GS)。采用MBI-GS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shBurnoutInventory-General,Survey),它淡化了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着重考查人与工作间的关系,因而适用于一般工作人群。MBI-GS包含三个维度:情感耗竭(exhaustion)、疏离(cynicism)与无效能感(inefficiency)。本量表共15个题项。量表的每个题项都要求参与的测试者根据事项出现的频率来答题,问卷采用7级评分。“0”代表“从来没有出现”,“6”代表“每天都出现”。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条目分值总和,其中耗竭和疏离维度采用正向计分法,无效能感维度采用反向计分法。各维度得分越高工作倦怠感越高。三个维度的得分相互独立,不能相加计算工作倦怠的总得分,也不能计算工作倦怠的总平均分。研究显示:情感耗竭,疏离和无效能感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分别为:0.88,0.83及0.82。Cronbachα系数值高于0.8,则说明信度水平很好。研究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对MBI-GS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均得到理想结果。

(四)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工具的问卷发放及有效施测,按其计分方法分别统计每一位被试的心理韧性总分及其3个维度得分、工作倦怠3个维度得分;以此施测得分整理成数据,运用SPSS22.0作为数据分析软件,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学生骨干心理韧性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状况及分析

运用SPSS 22.0软件对375位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总分及其3个维度和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得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375位高校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总分及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3个内部维度与其工作倦怠的情感耗竭、情感疏离、无效能感3个内部维度均呈现显著的负性相关性(P值均小于0.001)。说明高校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越高,则可预测其产生工作倦怠的可能性越低。

(二)高校学生骨干心理韧性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本次研究的375名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对工作倦怠是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使用SPSS 22.0中的逐步回归分析,将心理韧性及其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3个维度得分作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中的情感耗竭、情感疏离、无效能感3个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排除模型中容差小于0.1或者VIF大于10的自变量,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以工作倦怠情感耗竭為因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R2=0.109,调整R2=0.102,自变量对工作倦怠情感耗竭的解释率达10.2%,对模型自身的检验F=15.200,P<0.001,说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β=-0.417,P<0.01)对工作倦怠情感耗竭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以工作倦怠情感疏离为因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R2=0.152,调整R2=0.145,自变量对工作倦怠情感疏离的解释率达14.5%,对模型自身的检验F=22.104,P<0.001,说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力量性(β=-0.308,P<0.01)对工作倦怠疏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以工作倦怠无效能感为因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R2=0.303,调整R2=0.297,自变量对工作倦怠无效能感的解释率达29.7%,对模型自身的检验F=53.670,P<0.001,说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力量性(β=-0.358,P<0.001)对工作倦怠无效能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本次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学生骨干在心理韧性与工作倦怠方面的相关性特点,调查结果显示:375位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总分及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3个内部维度与其工作倦怠的情感耗竭、情感疏离、无效能感3个内部维度均呈现显著负性相关性。即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越高,则其产生工作倦怠的可能性越低。且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心理韧性总分及其各内部维度对工作倦怠各维度具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

对于“大学生骨干”这一中国高校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应对其繁重的专业学习与课业知识,处理日常琐碎的工作事务和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往往更加容易导致他们的压力倍增,让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丧失对工作的热情。

心理韧性是力量、乐观、坚韧的结合。工作倦怠则是个人情感耗竭、情感疏离、无效能感的结合,其中情感耗竭是我们个人在情绪、认知方面被消耗完了的感觉;而情感疏离则是我们在工作中产生消极、冷漠或与工作极度分离的对待人事物的个人反应;无效能感则是没有自信心、成就感以及创作能力低下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因为本研究中的375名学生骨干基本包含了各类别高校的各专业各年级的部分群体,故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认为,学生骨干个人的心理韧性愈强,则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事务中,产生工作倦怠的可能性越低,这对我们在学生骨干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发展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基于研究数据的分析,本次375位学生骨干被试的心理韧性特别是其力量性对工作倦怠具有的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约30%的预测性。

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研究数据和结果可知,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越高,则其产生工作倦怠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在日后的学生骨干选拔上,为了帮助处于特殊工作和学习环境中的学生骨干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促进学校学生骨干事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大学生骨干的压力应对能力与工作效率,建议在选拔测试中添加心理韧性项目,更好了解备选者是否具备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2)建议在学生骨干的任用及日常考核中,添加工作倦怠项目的测试,便于无法处理学生骨干事务的人员及时发现不足,避免少数学生骨干因为出现心理矛盾影响正常的学业进程。这更利于“人性化”、“高效化”的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3)学生骨干的心理韧性与工作倦怠息息相关,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学生骨干定期开展适当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如灵活性思维、乐观主义思维等方面,便于在活动中,缓解工作倦怠感,释放压力的同时促进心理韧性的锻炼,引导学生骨干在逼仄的人生中学会做一个善于“回弹”的人,以此提升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学生骨干队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亨施著,李进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7.

[2] 杨欣,张文.心理韧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2010(8)65-67.

猜你喜欢

工作倦怠心理韧性高校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