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市场助力江苏省“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路径
——以江苏省苏州市绿色金融发展为例

2020-12-17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苏州市信贷排放量

●耿 洁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期间是重点工作,金融市场的各种举措能够更好地配合改革,其中,发展绿色金融又是新常态下重要的国家战略。2016 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目标。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途径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江苏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贡献率排名第二,其中的苏州市是江苏省经济增长快、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富有竞争优势的城市之一,经济规模比较大,但同时也是工业大市、碳排放大市,能源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环境承载能力弱、人均拥有量低。近十年来苏州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环境诉求与节能减排需求也一天天的增加。苏州市是著名的水网地区,水域面积为3609 平方公里,大小湖泊300 多条。水体污染事件近几年来频繁发生,不但加重了苏州江河湖水污染治理的难度,而且提高了苏州发展绿色金融的难度,同时恰好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苏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苏州金融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绿色金融的发展,积极推进苏州市发展绿色金融,在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领域取得一些成绩。本文以苏州市绿色金融的发展为例,从金融市场支持江苏省“三去一降一补”的角度进行分析,给江苏省发展绿色金融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具体的途径。

二、苏州市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

2019 年苏州GDP 近2 万亿元,GDP 稳步增加,经济发展的质与量都有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然而从2015年的废水、废弃、固体废物排放总量上看,苏州市在九个城市中属于排放较多的。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短期内无法使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向节能环保转型。长期如此发展可能导致资源紧缺,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加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一)苏州市碳排放水平

近几年来,苏州市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没有明显的增长。但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远大于碳排放量的增速,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还是很明显,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长。说明苏州市仍处于高碳排放和高二氧化碳排放阶段。

图1 苏州市2012—2017 年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

表1 苏州市2012—2019 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分别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情况。通过苏州市2012—2019 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苏州市近些年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有所降低,第二产业占比也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随之上升。由此可以看出苏州市已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总体而言,苏州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减慢,但是工业占经济的主体地位,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在增加。

从2016 年至今,苏州已累计关停化工企业545 家,其中沿江3 市关停251 家,占该市化工企业关停总量的45.3%。2019年,沿江3 市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已达69%,超过省定目标。其中在张家港,仅2019 年就关停低端低效企业386 家,化工企业入园率达78%。在去产能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三、苏州市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绿色信贷投放加快

从近年的绿色信贷投放规模来看,信贷投放总额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绿色信贷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基本持平在25%左右。在绿色信贷方面,由于《绿色信贷指引》等相关文件,苏州市对金融机构进行了有关绿色金融的绩效评估并加快市内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到2017 年为止,苏州市的绿色信贷总额高达900 多亿元,比2017 年年初增长11.73%,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2.4 个百分点。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通过绿色信贷资金比例计算,苏州市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0.96 万吨,节省煤炭65.83 万吨,节约水资源750.98 万吨。

从2013 年到2017 年绿色信贷(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占比来看,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每年都有所增加,表明各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信贷产品优先满足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企业或项目融资需求。

图2 绿色信贷(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占比

从绿色信贷投向分类看,2014 到2016 年,苏州市绿色信贷始终集中于可再生资源及清洁能源项目与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其中,可再生资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占比维持在80%左右。

(二)绿色债券初显成效

从全国金融行业来看,2019 年内150 个主体发行了201 只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金额2900 多亿元,同比增长32.6%。

图3 2007—2019 全球绿色金融债券规模

在苏州绿色债券市场上,苏州市到2018 年底为止都没有发行明确为绿色债券的债券,也没有明确的绿色基金,但是环保与新能源等项目通过债券或基金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在2012 年,某商业银行的苏州分行对苏州市天然气建设和改造发行20 亿元私募债,预测改造结束后能节省耗能15%。在2016 年,某城商行与公司合作开展PPP 融资来支持相关基金业务,基金总额4 亿元,期限为10 年,苏州轨道交通延伸线完工后,不但能减少耗能,还能减少城市污染。

(三)绿色保险初步发展

在绿色保险方面,2019 年,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与中国人保签署环境保险与风险研究联合实验室,建立国内首个绿色保险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环境保险及风险防控服务体系的良性发展。苏州市为绿色保险的早期试点之一。在2010年,由苏州环保部门带头,组织66 家高污染企业同保险公司签订环境污染的合同,共投保1.33 亿元。但是绿色保险并没有在苏州得到广泛推广,参保企业陆续减少,投保总额也不断减少。虽然苏州市绿色保险起步相对较早,但是依旧面临着发展慢的困境。

②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银白色)→Na2O(变暗)→NaOH(白色固体)→NaOH(溶液)→Na2CO3·10H2O(白色块状)→Na2CO3(白色粉末)

从保险市场看,有关数据表明,全国保险市场上开发绿色保险产品的保险机构有11 家,虽然有关绿色保险产品不能完全匹配市场需求,但是也能满足苏州保险市场上一些需求的。

从制约因素看,苏州市内大部分企业不愿投保的原因大部分在于理赔环节。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企业需要出具相关污染证明才能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企业由于污染环境去开具证明则会受到相关部门的行政罚款。所以苏州市内对于绿色保险参与性越来越低。这几年来,苏州市由于环境污染理赔的企业非常少,即使有一部分企业发生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减少损失和影响,也不会去相关部门开具证明,不会让政府部门知晓,更不会去找保险公司进行理赔。除此之外,与其他保险相比,环境污染的保险费相对较贵,据某企业表示,从2013年开始购买环境污染保险,保额总共为1000 万元,近些年来,企业发展较好,并没有太大的环境污染,所以保费降低为7 万元一年。正常的责任险,总额为一亿元的保额,一年的保费也只需要13 万元。

(四)碳交易市场初步成立

苏州市是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其碳交易最早始于2005 年,江苏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伞形碳基金签订总额为7.76 亿欧元的购买协议。这家企业承诺在未来的七年内平均每年减少19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第一批试点城市,苏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在2013 年推出了“碳中和”平台,推动整个碳交易市场化,同年6 月,全省第一笔碳交易完成。到目前为止,加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100 多家,是全省企业的13%。第一批加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所提交的碳报告送达率为100%,为全省发展碳交易市场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然而,苏州市碳金融交易产品现今相对较少。苏州市的碳金融重点表现在绿色信贷对于低碳产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对于高碳产业和企业的限制,但现在绿色信贷在苏州市银行信贷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主要是缺乏例如碳证券、碳托管、碳期货等相关的碳金融衍生产品,种类过少的碳金融产品会导致投资者降低碳市场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苏州市碳金融发展速度。苏州市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与碳排放量都是第一,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耗能大,同时碳排放量总量也大,对碳金融的发展也迫切。

四、苏州市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基础薄弱

首先,缺少引领全市发展绿色金融的蓝图和规划,顶层设计不到位。缺少与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的部门,且没有出台规划绿色金融发展的难点、重点、路径等的文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州市推进绿色金融的进展。

最后,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还不完善,缺乏具体的交易平台,阻碍了绿色金融担保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产品单一

绿色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且各个地区绿色信贷占比少,在证券、基金、保险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如苏州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68%。绿色保险的主体是环境污染责任险,承保范围小、补贴延续性差,导致大多数企业投保积极性下降。绿色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在担保方式、融资成本等没有明显差别。这就会导致投资者对于绿色产品的消费意识不强,不能促进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

五、苏州市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首先,在国家方面应从生态环境方面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有关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为绿色金融业务实施提供保障。

其次,苏州市政府要对政策落实到位,更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情况的细则。最为重要的是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因为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优先支持高碳排放企业减排项目,对其他高碳排放量的项目设定门槛,信贷政策向低碳产业倾斜。第二,通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差别化贷款,对环境破坏性极大的,建议不发放信贷。第三,可以设立绿色银行,提供绿色金融业务。由于许多有关绿色金融的数据没有披露,所以苏州市政府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进行绿色评级,鼓励企业披露绿色评级、绿色产品、碳排放量等,促进企业向低碳环保转型。苏州市政府应首先鼓励带有政府背景的长期投资者进行绿色投资,比如四大银行的资管部门、社保基金等设置绿色资产,将绿色资产归入投资组合中,率先对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起到带头作用。

最后,可以建立相关的绿色监管部门,出台监管指标,完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对绿色金融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建立鼓励约束机制,引导社会参与

在政策上,苏州市政府可以对绿色金融机构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比如减税、贴息、补偿、担保、降低资本金占用等。或者改变现在的节能减排补贴,将发放给企业的政策补贴换为信贷贴息,来激励更多企业加入到节能减排中来。同时也能对超过碳排放量和污染程度的企业收取一定罚款,提高排污成本。在绩效考核上,苏州市政府可以把“绿色GDP”加入到各个区的考核范围内,促进地区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型,提升各个地区的发展主动性。

为了充分带动社会参与到绿色金融中,苏州市政府应对绿色金融加大宣传,提升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认知度。同时也应与金融机构合作,一同设立绿色基金。积极鼓励地方企业和大型机构参与到绿色投资中,培养绿色金融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三)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加强交流

首先,要对绿色信贷进行创新。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中引入绿色环保概念,研发新的产品,例如低碳企业在抵押品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质押碳排放权、知识产权等;绿色信贷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信贷来带动贫困地区的绿色优势,从而提升绿色金融新动能,提高社会效益。

其次,加快推广绿色证券业务。创建有关环境的投资基金来支持生态环境和低碳经济,采用专家管理和市场运作来实现增值。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股票市场,当企业上市审核时进行环境方面的评估,对节能环保型企业适当放宽发行资格限制,不能达到标准的则排除。

再次,对绿色衍生工具进行创新,完善绿色中介服务市场、绿色保险市场、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基金市场等。在证券、基金市场上,应引导当地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扩大对绿色股票的广度和深度,支持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及再融资。在保险市场上,绿色保险要扩大承保范围、加强事前保险,更需要全面深化行业内对于绿色保险的认知。

最后,金融机构应积极引入有关绿色金融的国际通行原则,在对外投资项目筹资过程中使用绿色金融工具。积极对外推荐有优势的绿色金融项目,同时吸引境外企业来当地发展绿色金融项目。

猜你喜欢

苏州市信贷排放量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
江苏省火力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