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旗村种植业现状及产业优化探究

2020-12-17李彦璠高巧漩程思梅

广东蚕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种植业劳动力精准

李彦璠 高巧漩 吴 婉 程思梅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6)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就减贫工作提出精准扶贫的政策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扫除障碍提出了新的解决方向。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1]。精准扶贫政策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2]。

所以,进一步研究农业产业,找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源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向现代化农业靠拢,增强群众自主脱贫意识,靠劳动、靠技术实现经济收入增长,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升级有承托保底作用。

1 插旗村研究背景

1.1 现实背景

插旗村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西北部,是镇上唯一的贫困村。经调查得知,插旗村海拔跨度大,人口居住分散,村内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大米、李子是主要作物。在实施扶贫政策之前,插旗村人民处于较原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状态,山路硬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亟须完善。

1.2 政策背景

贫困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较好落实,对于当地人民而言也是受益最广的政策。在插旗村基层干部的长期有效帮助下,当地贫困户生活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

从2015年至今,公路水利逐步完善,水果蔬菜种植规模扩大,以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存栏量翻倍,生态渔业亩数增加。2019年成功建立一家电商平台,并且在村干部的引导下建立了狮口农业专业合作社,有专家定期到村内指导农作。随着这些改变,村民生活水平开始渐渐提升,但仍有村户处于贫困户或边缘临界户状态。

2 插旗村种植业及产业现状分析

2.1 概况

插旗村土地资源丰富,共有5.2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高达3 615 亩,水田1 131.67 亩,旱地2 483.78 亩,林地4 244.63 亩。但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且水利等基础设施较落后,其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2 种植业结构

插旗村经济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劳务输出。绿色种植的大米、蜂糖李作为插旗村的特色作物,不仅销往扶欢镇,还销往市内市场。村内仍以先收后售的模式进行传统农产品销售,且农户大多埋头耕种,只知道需增产增收,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往往引致生态效益低、滞销问题等出现。

2.3 存在问题

经过初步调整,插旗村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规模化生产,以缩减种植成本,增加收益,引导农民承包土地进行农作物种植,在收获之后分红利,但仍存在局限性。

(1)生产劳动力限制。截至2019年8月,外出劳动力与居住劳动力占比为3:2,劳动力不足以支撑发展村里的种植业,也就意味着通过种植业推动脱贫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加之人口分布不均,不同海拔的农户生产、运输成本不同,居住高海拔地区的农户劳动积极性低。劳动力问题成为实现脱贫的障碍。

(2)基础设施限制。村内居住条件较差,缺乏配套的第三产业,这也让村内劳动力外涌城镇寻求更具发展前景的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老弱妇孺,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3)交通限制。插旗村主要依赖陆路交通与外界往来,地势海拔高,坡陡弯路多,地理位置偏僻,物流交通不便,农作物外输效率低。

(4)技术水平限制。当前村内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多为初中及以下的学历水平,对外来事物接受能力较弱,一直沿用传统的农耕工具及生产技能,农作物生产效率受限[3]。

(5)农业产业模式限制。目前,插旗村生产品种较单一,生产并没有实现多样化,传统产品多;产业开发深度较浅,初级产品多,优质产品少;种植业的经济收入单一且较低,经济利益微薄。

(6)贫困识别限制。村民的思想觉悟不高,贫困户和脱贫户都比较依赖政府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存在虚报收入现象,村民与村委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无法精准识别部分边缘户和临界户。

3 策略和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

(1)构建村镇化集群。合理利用扶贫政策,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与周边村落及城镇通过集聚网络化,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空间网络、经济网络,带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产能发展。

(2)优化种植业结构。山间耕地整合为梯田,推行生态种养,因地制宜发展“稻鱼共生”模式。

(3)发展产业链。根据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适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蜂糖李经果园和以狮口馋水稻种植基地,并以此搭建未来主要产业基础,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好已申请到的针对市场打造的“狮口馋”“溱州土货”两个特色品牌商标,就该农产品固定品牌加工出产一系列再加工、深加工产品,形成“塑造品牌—扩大规模—加工包装—网络推广—运输各地”产业链,将品牌做精做强,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引导劳动力回流并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

3.2 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素养,推广科学农业技术

蜂糖李的种植技术及养蜂技术有待提高。针对农民的思考方式选择其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引进科学农业技术,如文化广场主题活动、新兴农业技能培训课,多以鼓励的形式引导农民参与种植实践。同时,科学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为驻村基层干部,专业性相对较低,需结合“三支一扶”等同类政策引进技术型人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推进普及农耕现代化技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3 精准识别帮扶,引导思想脱贫

现阶段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冲刺期,是攻克顽固的最后一环,更要重视精准识别,做到精准帮扶及管理。农村劳动力需主动了解脱贫政策、摘帽政策,树立自觉脱贫意识,配合村干部统计数据,培养自强致富意识,杜绝“等人送小康”思想,才能“摘帽不返贫”。

3.4 进行产业创新,发展多种商业模式

(1)促进电子商务模式发展。互联网时代是网络购物井喷的时代,利用微信、电商、直播等各类平台多渠道推广出售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缓解农产品滞销状况,提高产业规模聚集化、专业化程度,这类电子商务扶贫是时下精准扶贫的大趋势[4]。近几年村委已在不断组织完善村内相关基础设施,计划维修公路5 km,硬化公路5.27 km。公路硬化率的提高将给电商物流运输带来更多可能性。

(2)促进“认养”模式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深,城市包围农村趋势愈加明显,人们对食物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认养”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形式,将是新农业模式下的核心之一。“认养”模式让消费者和农民直接达成商业交易,农产品滞销的风险被大大降低,农民收获的利润也显著提高。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将资本、技术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给乡村带来了资金流、人流量和知名度,使农业生产和销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整合在一起,更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5]。

4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农村要跟上时代经济发展步伐,需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精准扶贫不是“金融输血”,而是专项的“金融造血”。帮助贫困人口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是我们需面对的考验,也是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猜你喜欢

种植业劳动力精准
农业农村部公布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