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福鼎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主要做法与改进建议

2020-12-17唐志勇

农技服务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

唐志勇

(福建省福鼎市气象局, 福建 福鼎 355200)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全球气候趋于变暖,气象灾害频发,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解和掌握气象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越来越凸显。通过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让公众获得更全面的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掌握避灾自救技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到气象部门在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对保障社会经济建设,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福鼎市气象部门守正创新,充分借助新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对当前该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传统模式和新媒体模式的主要做法进行介绍,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当地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成效提供参考。

1 福鼎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主要做法

1.1 电视、广播和报纸宣传

利用电视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及农事指导建议;在报纸上进行气象科普知识专栏宣传;在社区、农村利用广播进行科普宣传。上述传统宣传模式均是群众获取气象信息和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存在传播时间短及覆盖范围有限的弊端,制约气象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

1.2 主题日活动

以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为契机,通过进村入户、在社区、街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向公众集中宣传气象科普常识、气象法律法规,发放科普宣传彩页、小册子,为群众提供气象科普咨询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每年“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等活动期间,市气象局组织气象志愿者、主流媒体专题宣传、发放宣传材料、面对面咨询活动、点对点科技服务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巡展、现场气象科普宣讲、互动游戏及气象知识竞答等方式吸引学生和市民积极参与,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2019年“3·23”世界气象日,市气象局和广告传媒公司合作,连续1周在市区各大型户外LED彩屏滚动播放世界气象日宣传片,普及气象科学知识,让市民近距离了解气象。

1.3 现场观摩

建立气象科普基地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在特定时间开放气象观测站,公众可现场观摩及亲身体验,切身感受气象工作,了解气象常识。2019年5月22日,市第一中学师生到市气象局参观学习,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面的需求,气象志愿者精心准备一系列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参观开始前,志愿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讲解了天气、气候和天气预报、常见气象灾害等相关知识,用科学的视角分析常见天气现象,随后带领师生参观气象台、气象观测场,了解天气预报制作流程。此次活动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学生们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对基础气象知识有了新认识和理解。

1.4 新媒体宣传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气象科普内容及宣传方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延伸,科普形式和内容不断得到创新,用于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社会公众对气象科普宣传形式、宣传力度以及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下,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原有宣传渠道基础上,可以充分借助气象网站、微博微信、网络电视、气象微视频、手机APP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工作覆盖面,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同时能和受众进行互动,及时掌握受众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气象科普信息,并有效解决公众反馈的问题和情况,进而提高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成效,提升气象部门的社会形象[1]。

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紧紧围绕“3·23”气象日主题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按照“以线上为主”的原则创新开展纪念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普”思维,以网络线上宣传为主的原则开展世界气象日宣传科普系列活动,创新科普方式,线上利用微信、微博等官方新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辅以社区宣传栏、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终端等“智慧气象服务民生”宣传阵地开展气象知识科普活动;线下积极加强与水利、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科技等部门联动,联合策划开展科普,打出宣传组合拳,提高了传播有效性与公众参与度。

2 新媒体时代福鼎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改进建议

2.1 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内容

气象科普内容主要涵盖气象知识、气象科学人文精神、气象工作知识和气象领域政策四个方面[2]。其内容决定其宣传形式,宣传形式又影响宣传效果,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科普内容的高要求,气象服务部门应不断地守正创新,针对领导干部、社区居民、农民、企事业单位人员及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按照不同人群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内容的气象科普知识,推出有针对性的现代融媒体产品,提高气象科普宣传内容质量和水平。

2.2 打造权威气象科普宣传平台

继续发挥传统气象科普宣传方式的作用,整合当前气象科普网络资源,并对其分类配置,融合各类新媒体手段,形成科普宣传合力,实现模块化管理与更新,打造出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气象科普资源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权威声音,并与其他相关部门和领域形成联动大格局,以事实和数据说话,通过广泛宣传,让公众深刻认识气象科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发挥新媒体时代科技优势和作用,将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集成科普资源,设计出多形式的科普宣传方式,着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出方便快捷的学习通道和优质的科普服务。

2.3 培养气象科普人才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是新媒体时代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保障[3]。一是应从提升未成年人的气象知识素质开始培养,从幼儿园抓起,开发气象科普教育课程,编写气象科普教材进入中小学校课堂并加强推广。二是针对高校、科研院所、气象科普教学基地等领域开展气象科普研究、活动、实践、人才培养培训等项目,设立专项资助,培养高层次气象科技人才。在气象部门内部建立气象科普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现有科普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先进团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提高气象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积极性,提升个人及队伍整体素质,充分满足新媒体时代下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气象科普宣传提供了快速、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接收实时信息,并可身临其境感受气象景观,零距离感受气象科技工作,对气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推动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气象部门应大力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平台打造,积极培养气象科普人才,有力推进新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象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气象树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