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记第十四届全国猪人工授精大会

2020-12-17本刊编辑

猪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猪猪瘟猪场

本刊编辑/张 婕

编者按:历经两个月延期,四个月等待,2020年8月3日至5日,“母猪批次管理与非洲猪瘟防控论坛暨第十四届全国猪人工授精大会”在广州顺利举办。本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给大家带来了数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在非洲猪瘟疫情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疫情背景下,这些报告对养猪业的指导与建议显得尤为重要。本期热点聚焦,小编就带大家来详细了解本次会议专家报告内容。

吉林省农科院李兆华研究员:猪冷冻精液研究应用进展及问题分析与展望

李兆华研究员的报告主要讲述了猪冷冻精液的研究意义是为生物安全提供保障、完成保种工作。猪冷冻精液的本质特点即保存时间,影响保存时间的因素包括稀释液和操作程序。李兆华研究员带领大家了解了国内外猪冷冻精液的研究现状,目前我国相关企业在猪冷冻精液研发水平已逐渐向国际最高水平看齐。当前,猪冷冻精液亦存在一定问题,如研发乱、开发乱、应用乱,筛选难、生产难、应用难等问题。猪精液的冷冻保存技术目前仍然没有推广使用,这一技术距离能够生产中成熟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南农业大学张守全教授:公猪外激素

报告讲述了公猪外激素发现与发展历程,国外专家针对公猪外激素的应用所进行了系列实验,证明公猪外激素的使用将对母猪繁殖性能产生有利影响,包括:1)促进母猪发情;2)减少母猪对公猪的依赖;3)提高配种受胎率、分娩率;4)增加窝产仔数、健仔数;5)缩短断奶-配种间隔。对猪场来说,可以:1)节约劳动力;2)查情更容易;3)降低公猪的饲养成本;4)保护饲养员的安全;5)做好生物安全。当前非洲猪瘟状态下,以及可能出现的非洲猪瘟常态化形势下,公猪外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研发出新型公猪气味剂,可以有效地提升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也可以弥补公猪缺席导致的母猪受刺激不足和满足高度生物安全压力的需求,为猪场复工复产做“公”献。

浙江大学潘玉春教授:非洲猪瘟威胁下AI在猪繁育中的应用

潘玉春教授系统化地介绍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与种猪繁育区域规划,结合当下非洲猪瘟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指出我国猪场尤其需要注重种猪的安全性,这需要考虑到生物安全与遗传品质的因素。要注意的是,父母代母猪的繁殖性能可能损失1/3左右的杂种优势(1/3AA、2/3LY);商品肉猪的各方面性能也有可能损失少量的杂种优势(1/3D×AA、2/3D×LY);母猪自身可有部分遗传改良,父母代母猪遗传品质的提升主要依靠公猪,公猪的选择强度可以很大。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张树山副研究员:对母猪批次管理中猪冷冻精液生产技术规范探讨

张树山副研究员表示,猪冻精商业化生产要求是依据生产技术规范实现标准化生产,如今,猪冻精已开始步入商业化生产,迫切需要技术规范/标准来约束。猪冻精技术规范/标准主要针对种猪细管冻精的商业化生产,不适合地方猪品种冻精制作。猪冻精的价值应该包括公猪育种值和其品质(精子活力和顶体完整率等)等指标的加权平均值。高育种值、精子耐冻性差一些的种公猪的冻精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猪冻精生产场地建设、生产仪器配置应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相关仪器基本实现国产化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管理和生产人员要认真学习现有生产规范/标准,从而推动冻精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科研人员、冻精生产和使用企业等在研究、生产和使用等过程中的不断反馈,从而促进猪冻精技术规范完善和升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研究员ASFV流行大背景下的猪场生物安全

冯力研究员介绍了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从2018年8月3日第一起疫情截止2020年4月9日,我国共发生171起ASF疫情(野猪5起),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以外)均有疫情暴发。由此可见非洲猪瘟疫情具有多点发生、暴发,从散养户到规模化猪场都会暴发,以及高死亡率的特点。冯力研究员认为,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肆虐,应是全面系统性生物安全没有做好的结果,因此重视生物安全是打赢非洲猪瘟疫情保卫战的重要环节。猪场生物安全和核心目标是防控传染病,做好猪场生物安全,要保证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做好猪场生物安全布局,系统建立生物安全体系,还应该树立大生物安全观。面对非洲猪瘟疫情,我们应做到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道路,最终战胜非洲猪瘟疫情。

华南农业大学贺东生教授:生物安全与非洲猪瘟防控新技术策略

报告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非洲猪瘟及其危害,非洲猪瘟病毒特点及诊断方式,生物安全与非洲猪瘟防控新技术策略。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极强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现在无预防用疫苗。其传播途径有猪、猪场进出车辆、人员、屋子、食物、饲料、水源、气溶胶以及猪场内的其他生物等。而应对来势汹汹的非洲猪瘟,就需要启用些新策略,如强化实验检测技术,练就火眼金睛;对猪场的车辆、人员、物资、水源、外购精液等进行日常监测;实行分区分级防控,根据风险点评估等级,划分重点防控区域;引进“早检拔牙”技术;实行区块链控瘟技术;新建的猪场采用铁桶堡垒技术;做到科学洗消杀毒;实行“福利养猪”策略;慎用“2 mL技术”;选育抗逆性强的猪群;提升猪群的抗病免疫力等12个方面的防控非洲猪瘟新策略。

中国农业大学李保明教授:规模猪场生物安全工程防控——理念与技术

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动物,因此,防控理念需要从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易感动物三方面出发,进行生物安全工程防控。在畜禽场,查明病原体来源,提高防控措施。要想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要注意老鼠和蚊蝇等生物媒介传播的隔离防控问题;要注意进场车辆的清洗-消毒问题;还要注意消毒剂的选择;要注意猪舍水泥漏缝地板问题。而对于动物本身,则要注意提高动物免疫力,注意空气环境质量、饮水卫生安全、动物饲料安全,谨防病从口入,还要注意季节的变化对猪只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猪场的环保问题,参考欧美规模养猪场的成功案例,整体提升我国规模猪场生物安全。

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遇秀玲研究员:不同应用场景下,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策略

遇秀玲研究员指出,非洲猪瘟防控中,要将饲料厂当成养殖场来管理,疫苗、药品等进行彻底消毒后才能进厂,所有环节最重要的是人,一定要做到进厂的人要经过检测、隔离、再检测。采样方法一定要是最敏感的方法,一定要进行通检,通检确定是非洲猪瘟病毒后要进行分型。引种、引精、引猪时,要选择准确快速检测试剂检非洲猪瘟抗原、抗体;其他病原感染携带从风险评估变为准入方案,特别是种猪场。必须要同时检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口蹄疫、猪瘟抗原抗体,评估应激后继发感染风险,必要时采取措施。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崔茂盛副研究员:天津市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即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规模按计划分群并组织批次生产的母猪繁殖高效管理技术体系。2017年,天津市成立了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开始推广批次化生产技术,团队研究了断奶母猪背膘厚对批次生产成绩的影响,研究得出,断奶母猪背膘厚影响妊娠率、产仔数,但对弱仔、健仔影响不大。

团队同时对二元和三元母猪批次生产成绩进行试验分析得出,在常温季节,二元和三元母猪在发情表现、妊娠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高温季节,三元母猪无论在发情质量还是妊娠率上都显著低于二元母猪;在高温和常温季节,三元母猪的淘汰率均显著高于二元母猪;在产仔数方面,无论高温还是常温季节,三元母猪均显著低于二元母猪。

小结

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国内养猪产业的同时,也让行业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此外,如何实行母猪批次管理、猪精液冷冻技术的发展也是本次大会讨论的焦点。相信在全国养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养猪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将此次非洲猪瘟疫情作为一个跳板,推动行业持续向前向好发展。

猜你喜欢

公猪猪瘟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如何调教种公猪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